APP下载

宁夏压砂地水土流失风险及防治对策

2023-01-03岳自慧梁博惠李真朴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2期
关键词:采砂水土保持河道

刘 平,岳自慧,王 文,梁博惠,李真朴

(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压砂地建设面积为8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中卫香山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涉及中卫市和吴忠市六县区的国土面积2.9万km2左右。区域自然禀赋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类型单一且水平较低。

压砂地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耕作方法,不仅水土保持效果明显,而且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撑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压砂地通过砂石覆盖土壤控制风蚀、增加降雨入渗减少水蚀、提高地表温度改良土壤,压砂措施是区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2017年11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压砂地建设技术规范》(DB64/T501—2017),以代替2007年发布的老标准,并从2018年2月28日开始实施。

压砂瓜是当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 2021年,压砂瓜产值达10.5万元/hm2左右;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70亿元左右,加之相关的服务业、运输业等间接经济效益,年总产值可达100亿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受独特的光照条件、富硒砂石资源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宁夏压砂瓜“个大、超甜、富含硒”,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欢,中卫市被誉为“硒砂瓜之乡”。 压砂瓜是宁夏有限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之一,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社会效益显著。

1 宁夏压砂地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及压砂地水土保持效果

1.1 压砂地区域水土流失特点

宁夏压砂地主要区域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和缓坡丘陵为主,地面起伏不平,坡度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00 mm,主要集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多年平均风速3.3 m/s,风大沙多;自然植被覆盖度一般都低于20%,植被类型以草本和旱生小灌木为主,生产力低下且极不稳定;土壤类型以风沙土和灰钙土为主,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即遇到暴雨,极易产生水蚀;遇到大风,极易产生风蚀。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9年水土保持公告》,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5%,属中度侵蚀;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和水蚀复合侵蚀;天然降水利用率较低且利用困难,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

1.2 压砂地水土保持效果

压砂地的水土保持效果:一是增加地面粗糙度、减少土壤裸露,可有效减少扬尘和风蚀;二是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土壤蒸发,有效减少水蚀;三是阻断径流路线、降低降雨径流速度,使坡面侵蚀沟显著减少;四是提高地表温度,有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土壤改良。

2 压砂地水土流失风险分析

在压砂地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因管理和操作不规范,仍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风险。

2.1 占用陡坡压砂造成的水土流失风险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禁止在1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口密度大于150人/km2的乡(镇)可以放宽至20°。

宁夏压砂地有小部分建设在15°以上陡坡地上,约占压砂地面积的0.5%左右。虽然说压砂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但在禁垦坡度以上开垦种植农作物,仍然具有较大的水土流失风险。

2.2 压砂地建设采砂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及风险

不合规的压砂地建设,其采砂活动存在着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一是采砂地水土流失显著增加。不合规的采砂活动使原本相对稳定的沟道地表凹凸不平,加之弃土弃渣不规范堆放、采砂坑边坡陡峭且不稳定,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遇到暴雨洪水,沟道弃土弃渣就会被洪水冲蚀,不稳定的沟道边坡就会坍陷,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给下游水利工程和河道安全运行带来危害。二是采砂后的沟道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风险。根据调查,现有采砂沟道一般深2~20 m,沟道边坡坡度一般30°~80°,且没有任何安全防护和警示措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三是不规范的河道采砂具有较大的经济风险。以中卫市沙坡头区压砂地建设面积4.6万hm2计算,在不考虑重复压砂的情况下,一次性压砂需要砂石量5 480万m3。压砂地建设所需砂石主要来源于当地河道,按照平均采砂深度5 m计算,需要占用河道面积1 096 hm2,采砂后恢复河道的治理投资巨大,即不合理的河道采砂具有较大的经济风险。四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风险。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采砂行为多为当地瓜农的个人或者集体行为,采砂没有完善的合法手续。采砂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国家对河道采砂的有关保护性规定,这些行为如不制止,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风险。

2.3 不合理压砂地旧砂处置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及风险

根据调查,压砂地使用30年后,粒径小于1 cm的砂料比例严重低于压砂地建设技术规范中20%左右的规定标准,其蓄水保水、增温、抗蒸发等功能会明显降低,甚至丧失。为了继续利用土地,需要弃旧砂、覆新砂。目前,废弃的旧砂处理方式是直接将旧砂推至附近的沟道或是就近堆放至田间地头。第一种处置方式,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侵蚀源,遇到暴雨洪水势必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同时也会造成河道的淤积和水利设施的破坏。第二种处置方式,为风蚀的形成提供了侵蚀源,大风天气条件下势必形成风蚀并造成沙尘危害,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压占和浪费。

3 压砂地水土流失防控对策

3.1 依法依规规范压砂地建设

一是对在坡度大于15°的禁垦荒地上建设压砂地的行为,严格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规定,责令责任者退出压砂地种植,并恢复林草地。二是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在河道内采砂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严厉处罚;对不合规的采砂活动,要求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河道修复方案,实施采砂坑和采砂沟道的后续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3.2 加强监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针对压砂地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压砂地采砂行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治理。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合理划定采砂区域,严禁在划定区域之外随意采砂。二是按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要求,督促采砂者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预防和治理人为水土流失。三是积极探索旧砂利用技术和途径,在防范旧砂处理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时,预防砂石资源浪费和短缺危机。旧砂利用技术和途径:一是用在交通建设、建筑材料等方面;二是按照压砂地建设技术规范,再次加入粒径小于1 cm的砂料使其比例达到20%左右的标准,恢复压砂功能,实现旧砂再利用。

3.3 生态修复,防范水土流失及生态安全分析

压砂地建设区域自然禀赋极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防范压砂地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安全风险,必须及早制定生态修复对策。一是加强压砂地生产过程中土地质量下降对策的研究,结合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重点对土壤沙化、盐化、蓄水保墒性能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支撑耕地持续利用。二是开展压砂地多品种套种、兼作、轮作技术研究,降低、防范水土流失发生和危害生态安全的风险。三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在压砂地及周边区域,结合各类生态工程的实施,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根据灌溉水源和降水条件,因地制宜封山育林(草),人工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经济林等;符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要求的退出压砂地,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对撂荒压砂地以自然修复和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植被覆盖度;对退化严重的老压砂地,探索种植生态经济林,如枸杞、红枣、核桃、沙棘等,逐步实现植物品种多元化,支撑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采砂水土保持河道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沁阳市部门联动打击非法采砂活动
河道里的垃圾
我国将打击长江非法采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