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机制研究*
——以聊城市为例

2023-01-03关冰艳

南方农机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成果贫困户疫情

关冰艳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此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提前迈入后疫情时代。在此背景下,如何降低致贫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1 后疫情时代脱贫成果巩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1]。“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加之疫情的影响,我国脱贫成果巩固工作面临着多种新挑战。

1)国际体系的不稳定性——脱贫成果巩固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遇到挑战。巩固脱贫成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如今,大国间关系不稳定,政治军事风险依旧存在,恐怖主义仍在滋生,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这意味着脱贫成果巩固工作未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难免会影响其正常运行和深入推进。

2)经济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遇到挑战。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健康良好的经济生态能够带动巩固工作稳步前进。截至目前,国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全球贸易衰退。国内经济虽已复苏但增速放缓,扶持脱贫项目的经费相对紧缩,阻滞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的运行。

3)新冠肺炎病毒存在的长期性——致贫和返贫风险提高。新冠病毒短期内不会消失,会同人类长期存在。世界银行预计2020 年因疫情冲击将增加8 800万至1.1 亿贫困人口,2030 年贫困发生率降至3%的目标难以如期实现[2]。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复苏虽快于预期,但国内一些现金流较差的产业未恢复营业甚至倒闭,某些人员流动大的脱贫项目“停摆”,以此为生的务工人员陷入困境,再就业困难,有可能会生成新的贫困人口,致贫返贫风险提高,无疑会给脱贫成果巩固工作带来阻力。

2 脱贫攻坚巩固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笔者于2021 年走访了聊城市雅禾樱桃园、兴农电商直播小镇等8 个扶贫企业和张李村、冯庄村等5个乡村,采访了工作人员和村民(包括贫困户)并获取多份访谈音频,整理第一手资料发现,聊城市脱贫成果巩固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2.1 扶贫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

不可抗力影响较大。乡村扶贫产业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易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比如,由于今年降水过多,聊城市多地农作物遇涝害,收成大打折扣。

政策依赖性较强。依赖于政府专项资金或特殊政策,未完成向“造血”功能的转换。这种类型的扶贫产业只是短期性的,若无政策扶持,将难以运转。

专业化人才短缺。扶贫产业多数员工未接受高等教育,仅可从事简单工作;外来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不能自主解决难题,只能依靠外来专家,又因信息偏差存在错过“关键期”的隐患;激励机制不健全,技术人员外出帮扶缺少福利待遇,积极性不高。

扶贫新模式发展滞后。乡村人才资源匮乏、科技创新水平低,而“互联网+”新型扶贫项目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2.2 农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农村集体经济是阻止边缘人口返贫致贫的“底线”。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虽已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发展动力不足。

“能人效应”未有效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多是村干部,但其事务繁忙,兼顾本村日常公务,精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到乡村带领全村致富也是一个问题。

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整体收入偏低,大多负债经营;并且由于起步晚,竞争优势不明显,金融政策不完善,组织融资困难。

土地利用率低。农村土地多为分散式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不愿在家种田、年迈者因身体原因放弃种植的趋势愈加明显,以致土地荒废,利用率低。

2.3 贫困户自我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

劳动能力弱且文化水平低。根据致贫原因不同,贫困户可概括为有劳无智型、有智无劳型、无劳无智型和收支失衡型四种[3]。可见,身体和文化素质是影响边缘人口致返贫的关键因素。

多数贫困户身体或心智有缺陷,依靠福利性政策维持生活;文化水平较低,信息的加工处理处于劣势,难以获取扶贫政策的有效信息;将政府扶贫误解为政府救济,将金融扶贫看作金融慈善[4];贫困户难以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或发挥政策优势致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观念落后,主动性低。贫困户容易且部分已经形成“等靠要”的观念,不满足已有福利收入,政策依赖性很强。边缘人口不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返致贫风险便会长期存在。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有待完善

专家资源紧缺,工作压力大。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具有天然劣势,导致其人才流失与人才引进难题并存[5]。乡村医疗专家少,且疫情期间工作量激增,极大考验其身心素质。应急防控体系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到位,民众未掌握疫情防护知识;乡村卫生室应急物资供应链短缺,抗疫质量大打折扣;应急防控后期,职员执行力低,日常工作搞形式主义,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5 监督环节薄弱

媒体报道夸大失真。选择性报道,真实性有待考究,给无关产业挂上扶贫标签等都是现代媒体存在的弊端,未能有效发挥监督功能。社会成员或团体监督困难。社会成员和团体了解脱贫项目多是通过网络资料,无法获取具体信息,很难开展监督活动;由于部分社会组织存在内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信力不高[6]等问题,一些扶贫项目不对其开放,监督效力大幅下降。

3 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机制

3.1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力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所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力,一方面,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坚定目标理念,服从大局,服从党组织安排。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一重点二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好乡村“带头人”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不断奋斗。

3.2 多元主体同时发力、同向发力

扶贫产业、村集体、贫困户等多元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协同配合在脱贫成果的巩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3.2.1 扶贫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充分利用地区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乡村扶贫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地区独特资源,打造本土化品牌;健全生产链条对接机制,完善产业结构;重视科研投入,实现科技扶贫。2)完善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全面提高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外来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给予帮扶人员奖金补助,提高其工作积极性。3)深入开展与政府和第三方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对接扶贫政策,各企业按需选策,实现政策利用最优化;与其他组织共同举办交流活动,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帮扶无就业能力人员。

3.2.2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作用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组织的最重要制度基础是农民集体土地制度及建立在该制度基础之上的农民集体经济[7]。根据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入手:1)打造“能人”团队,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招聘机制,扩大招聘范围,实现团队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大激励力度,保障组织成员的基本工资和奖金。2)设计资金运行机制,筑牢集体经济基础。村集体应充分享用财政政策,分类清理负债资金,积极化解各项债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拓宽资金问题的解决途径。3)推动土地流转进程[8],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化发展。村集体要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确保农民自愿且能获得部分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共赢。

3.2.3 培养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1)推进素质教育培训,掌握必备知识技能。一方面,着力提升贫困户的文化水平。加大教育财政支出,保证其子女的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合理倾斜教育资源,确保乡村教育的基本要素配备齐全。另一方面,着力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设立多样化成人培训机构,提供受教育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保障机制。着力营造清朗公平、合作共赢的社会氛围,严惩违法机构;针对特殊贫困家庭,实行兜底保障以解决务工人员后顾之忧。2)树立脱贫典型,建设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9]。巩固脱贫成果归根到底是要靠贫困户自身,贫困户要改变以往“等要靠”的思想,确立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体系,融入新时代集体;树立脱贫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展现脱贫新风貌。

3.3 健全“事前”制度,以“预防”为主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筑牢返贫防线,“零返贫、零致贫”目标的实现,制度建设特别是预防性制度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3.3.1 健全人口致贫返贫预防制度

基层干部多走动,掌握边缘人口动态信息,进行帮扶救助;借鉴“吹哨人”制度,给予及时发现贫情变动的干部群众适当奖励;引入技术手段,实行致返贫动态监测。有学者指出,采用“1+3–N”多维指标,在基层评议的基础上,精准找出帮扶对象[10]。积极采纳专家意见研发软件,为收集信息等工作提供便利。

3.3.2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制度

鉴于此次新冠疫情,为尽可能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害,健全应急防控体系成为必要行动。1)资源方面。保证充足的医疗用具,以备不时之需;配备好相关资源,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注重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专家讲堂;加大福利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工作。2)在应急防控体系运行中,各主体共携手同发力。加大防控主体惩治力度,筑牢预防底线;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常识;联合展开志愿服务,保持残疾人居住环境整洁。3)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布实时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4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能够提高村民主动脱贫的意愿并保障脱贫成果巩固工作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笔者从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两个角度出发,呼吁社会成员争做表率,推动建设乡村新文化。

3.4.1 社会组织负责人起到带头作用

发扬利他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身为社会组织的带头人,积极与政府协商沟通,为有劳动能力的边缘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渠道,引领组织助推脱贫成果的巩固事业。

3.4.2 媒体坚守社会道德责任

1)要做到恪守职责,切忌为眼前私利混淆是非。从客观实际出发,处理好利益冲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2)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媒体是一份特殊工作,易制造“热点效应”。为此,媒体工作者更应该发挥职业的特殊性以加速问题解决;敢于披露对工作敷衍塞责的人员,积极报道脱贫典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助贫氛围。

4 小结

综上所述,村民经过乡村文化的熏陶,能够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再反过来作用于乡村文化,完善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后疫情时代,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上会遇到多重挑战,这就需要各方主体做好准备,坚定信念,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成果贫困户疫情
战疫情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验收成果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贫困户』过年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