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株洲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3-01-03徐晓阳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期
关键词:株洲市机制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2020年我国已实现了全面脱贫,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一些地区、一些群体因脱贫基础薄弱,返贫致贫因素仍然存在,使得相对贫困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治,稳定脱贫的任务繁重艰巨,引起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稳定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其中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标准上的新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贯彻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脱贫攻坚的工作重心向稳定和巩固脱贫转变,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稳定脱贫有效衔接起来。只有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用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在新的阶段新的标准下才能确保可能致贫返贫群众得到发展,走向富裕。

1.影响株洲市稳定脱贫的因素分析

1.1 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境内沪昆高速与岳汝高速连接,醴茶与衡茶吉铁路互通,高速、铁路贯通全域,境内还有106国道串通。全市有13488km国县道、乡道、村道,虽然交通便利,但交通效率较低,高速限速100公里/小时,有的路段甚至限速80公里/小时;铁路限速80公里/小时,县道、乡道、村道更低,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通达时间较长,出入仍受影响;偏僻地方的通讯仍处于落后的状况,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对外的交往、交流,农产品的输出,以及文旅产业和现代经营主体的发展。

1.2 人生价值和信仰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

我国脱贫人口从分布来看,通常是偏远、偏僻的地方占比较多,他们由于教育文化的熏陶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低层次阶段,特别是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能量,封闭、排斥、逆反的心理较为严重,导致他们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其复杂的心理和心态,形成自我排斥现象,消极应对政府的帮扶。株洲市脱贫人口的结构与其他地区一样,较多的是老、弱、病、残,由于受到愚昧风俗和文化程度低的影响,加上这部分人由于无依无靠,思想观念陈旧,缺乏进取心,在政府和社会力量帮扶的过程中,缺乏内生动力和进取心,仍停留“等、靠、要”的陈腐意识当中,稳定脱贫难度较大。

1.3 农业技术技能欠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脱贫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即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收入不足的问题,这种外部输入性的方式只能解决因基本生活资料不足导致经济贫困问题,但只能治标,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从株洲市脱贫攻坚的过程不难看出,对于贫困人群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技能,掌握先进的农技来改变现状,达到脱贫和巩固脱贫的目的还是比较欠缺的。从自主发展能力的角度看,农业农技欠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也是影响这些脱贫群体稳定脱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如果外部力量不能有效改善脱贫群体可通过学习农技知识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巩固和稳定脱贫。

1.4 农村产业特色不强,规模经营程度还较低

从株洲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看,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有名的品牌,如茶陵的大蒜、白芷、生姜,攸县的香干、麻鸭、茶油,炎陵的黄桃等,涉及农、林、牧、副、渔等领域,但缺乏叫得响的国家级农产业品牌,其规模和产值相对也较少。由于缺乏产业带动作用,脱贫群体发展产业也面临基础差、能力弱、资金缺的制约,难以巩固和稳定脱贫成果。在规模经营的问题上,只有把分散在农户手上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具有经济实力和农业技术能手来经营,才能大大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按照《株洲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到2020年,全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山地流转面积达到40%以上,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30%以上,而实际上土地流转未达到上述目标,影响了农村产业规模发展的基础。

2.建立健全株洲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对策

2.1 建立乡村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扩容机制

一是提升交通通程能力,缩短行程时间。打通交通大动脉。株洲市虽然有沪昆、岳汝、炎衡三条高速和澧茶、衡茶吉铁路穿境而过,但通程能力较弱,通行时间较长。高速境内限速100公里/小时(有的限速是80公里/小时),铁路限速80公里/小时。如提高至120公里/小时,将能缩短通行时间,提高效率,提质交通小动脉。株洲市县、乡、村级公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偏僻村庄仍存在交通通畅不便的问题,道路狭窄,造成会车困难;道路质量也存在问题,常年修修补补。这些交通问题严重影响了通行的效率,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改善通讯网络条件,实现境内全覆盖。以电信移动普遍服务乡村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大区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能力。三是发展通用航空,大力提升通行水平。民航局于2021年5月印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民航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解决交通不便地区人民群众出行、改善地方投资环境、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地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四是统筹乡村规划,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一轮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必须先行,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公共环境卫生、公共绿化、农贸市场和文化设施等的建设,充分体现“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2.2 构建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智力支持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一是大力发挥教育功能,破除贫困代际传递。对于偏远地区要狠抓义务教育的发展,保证学龄儿童及时入学,杜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大力办好职业教育,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进行政策倾斜,加大资助力度。拓展高中、高等教育,提升脱贫群体劳动力素质,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信心和竞争力。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除精神懒惰。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力量之源。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脱贫群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积极上进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与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事业同频共振,强化内生动力,坚定脱贫群众把要脱贫变为自觉行动,对于表现积极的给予表彰和扶贫物资的倾斜,引导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三是加强技能培训,科学制定培训方案。要通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脱贫群众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以达到增产增收,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在乡村重点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员,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技队伍,使之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促进村民特别是脱贫群众素质整体水平提高。

2.3 健全乡村产业培优创品牌协同发展动力机制

产业兴旺是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一要建立产业扶持的政策机制。株洲市要立足地方实际加强科学调研和产业研发,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在扩大原有产业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拓展“一村一品”的营销策略,挖掘一批新品种,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有效引导产业扶持与稳定脱贫相连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质量,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建立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增加脱贫群体的收入。二要建立培育优质品牌机制。株洲市通过多年的培育和累积,已经打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但影响力和销售力还不够,要进一步制定营销策略,搭建由网络电商、 “农超对接”“扶贫超市”等立体销售平台;要通过新媒体、电视新闻、书报杂志等广泛宣传,扩大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要借助红色基地、传统习俗节、炎帝节、红官窑等一些特色活动举行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等,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形成株洲市农产品品牌立体宣传营销格局。三要建立特色产业创新机制。株洲市各地要结合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差异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产业,各地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优势发展区,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化。要通过科技创新的转化,形成优质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使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增产增收。

2.4 完善乡村稳定脱贫监督与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考评机制是实现稳定脱贫政策的落实和目标完成成效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的稳定脱贫监督和考核的评价机制。一要完善多元治理监督机制。政府各级部门应设立专门稳定脱贫治理监督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各级“一把手”责任制和齐抓共管的局面,把稳定脱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落实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各项政策和扶贫资金的使用规范。通过纪检、监察和审计相关手段,强化舆论、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堵漏洞、强治本,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斗争,确保工作成效。引入第三方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稳定脱贫政策落实和扶贫资金到位情况,使监管工作更加客观合理实效。二要构建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构建“五位一体”考评机制,以严格的考核倒逼工作落实。创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块抓条保”的考评机制,倒逼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即采取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评比、两月一拉练、季度红黄旗、年度综合评价办法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分别综合评定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考核等,对稳定脱贫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力,进行严厉问责追责。

2.5 建立乡村稳定脱贫社会各方参与合力机制

稳定脱贫成效需构建多方参与,各方通力协作的防止返贫体系,才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首先,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建立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巩固脱贫成效的工作当中,发挥新闻媒体、公众和社会团体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巩固脱贫工作更公平公正、更透明阳光。其次建立参与各方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保险、电商物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各方力量,在资金支持、产品运输、产业发展、风险防范等,构建各方面、各要素的协同长效机制、实现协同行动来保障,从而最终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三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稳定脱贫中的工作机制。积极动员和引导民间力量通过组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或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巩固脱贫工作。要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机制,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力量的衔接,探索建立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机制,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要利用社会组织连接广泛的优势、帮助救助对象连通和对接各类社会资源,帮助基层政府做好资源整合。

猜你喜欢

株洲市机制
2020年株洲市复用餐饮具专项抽检结果分析与安全状况评价
攸县学子摘冠航天知识竞赛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项机制”为追赶超越蓄力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丹凤“四个强化”从严落实“三项机制”
湖南攸县煤矿事故确认18人遇难
创新生活多姿彩——记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学生刘泽鹏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