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

2023-01-02安素芳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安素芳

(忻州师范学院 五寨分院,山西五寨 036200)

《追风筝的人》自2003 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已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全球各大书店中占据领先地位,作者卡尔德·侯赛尼还因为这部小说获得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的荣誉。小说属于成长类文学范畴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寻求灵魂救赎的成长历程,作者想要呼唤人们的良知,告诫人们“不善良的人终将会在痛苦的沼泽中不断挣扎”。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着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际遇,犯下的错误以及做出的背叛等等其实都对受伤心灵要进行一种弥补,而这也正是《追风筝的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追风筝的人》简述

Khaled·Husseini1965 年出生于喀布尔,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他与家人逃往法国躲避灾难,并于一年后移居到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创作的首部小说,这部以成长为题材的小说,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版后迅速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并连续131 周蝉联亚马逊榜首,而后被梦工厂翻拍制作成影视作品,Khaled·Husseini 在国际文坛中的影响力也就此打开。这是阿富汗文化的一个标志,包含着阿富汗民族的命运和文化,更蕴含着兄弟之情就像阿富汗的命运一样,随风而逝,随时都有可能落地毁灭。

小说《追风筝的人》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当主人公阿米尔在美国旧金山公园散步时,突然抬头看到了两只鲜艳的红风筝,这时耳边突然回荡起哈桑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个哈桑,实际上就是阿米尔童年记忆中勇敢的“追风筝的那个人”。哈桑和阿米尔是如同家人一般的好兄弟、好玩伴,阿米尔是出生于阿富汗富裕家庭的小少爷,哈桑是家中佣人的儿子,在一场追风筝竞赛后两人分道扬镳,哈桑不得不离开阿米尔,而阿米尔也为了逃难去了美国。许多年后因童年往事后悔不已的阿米尔重新回到了家乡,希望可以为自己的过去赎罪。

二、《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

(一)天真的童年

故事开始于阿米尔童年时期的阿富汗,小说以第一人称,从主角阿米尔的视角描绘出一幅阿富汗社会风俗图画。阿米尔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普什图人,法官之子,成功的地毯商。良好的家庭条件不仅使阿米尔衣食无忧,而且让他结交了一位友好的童年玩伴,拥有了最纯真的友谊,他就是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在热爱风筝比赛的阿富汗人眼中,阿米尔和哈桑是最出色的风筝斗士以及追风筝高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父亲在阿米尔的童年生活中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这位有着一天剪掉14 只风筝记录的善良、爽朗的男士显然更喜欢相对胆怯的阿米尔而言要更为勇敢、善良、正直的哈桑。阿米尔期待着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是他没有得到父亲的重视,于是他逐渐意识到,也许只有在每年一度的风筝竞赛中获胜,才能在父亲心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才能以某种方式重新赢得父亲的关注和喜爱。在某些方面来说,父亲是阿米尔童年时代的引路人,他伟岸、善良,充满正义感,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胆小鬼阿米尔面前,他表现出无法掩饰的失望,这一切都使懦弱的阿米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学会了自卑和嫉妒。阿米尔的童年中,父亲扮演着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对胆怯的儿子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关心。事实上,父亲一直以满腔的爱心包容并教导儿子,影响并改变儿子。高高在上、勇敢无畏的父亲就是这样引导阿米尔度过了纯真的童年。[1]

(二)懦弱的少年

1975 年的阿富汗风筝大赛上,风筝斗士阿米尔和追风筝人哈桑完美配合,赢得了比赛冠军。但是在冠军背后,哈桑不幸被崇拜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强暴,而他只是出于忠诚,为了帮助阿米尔找回风筝,将风筝送到了阿米尔面前,但是软弱的阿米尔目睹恶行的发生却没有挺身而出。儿时的阿米尔早就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惭愧和羞耻让他无法面对哈桑,最终诬陷哈桑使其永远离开自己与父亲的家,两人再也不能见面。这跟小时父亲对阿米尔的照顾形成对照。父亲是家庭中最具权威的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导论》一书,父亲永远是儿子下意识的敌人。主人公阿米尔出于对父亲钟爱的仆人儿子的嫉妒,以各种方式诬陷仆人一家,最终将他们逐出家门。他是在变相地反对他的父亲吗?虽然年幼的阿米尔看起来沉溺于父爱的关怀,且这种关怀还同样惠及到仆人的儿子,这种关怀就让年幼的阿米尔内心产生了“憎恨”和“妒忌”,这也是他怯懦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忠心耿耿的哈桑和幸运的阿米尔,他们曾经在柿子树下做过梦,也一起读过书,亦有曾经为阿米尔追逐过蓝风筝的哈桑,不顾一切地“牺牲”自己,却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出卖。很难想象哈桑被阿里带走时的心情。他或许有愤怒或不甘,但更多的可能是委屈和疑惑。站在阿米尔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孩子犯的可悲的错误,以求得到父亲的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他即将踏上成长道路的必然考验。[2]但即便如此,即使下次再碰到他,也是一样的“追风筝”,也许他还会这样做,因为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从未把自已当作哈桑的朋友”,“我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虽然感到内疚,但阿米尔还是试图通过自我辩护来拯救自己。

(三)懊悔的中年

安顿在美国的阿米尔离开阿富汗后,并没有忘记哈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背叛,那一整套自我消解的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拯救他的心灵,罪恶感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面对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内心的罪恶感和折磨已经让他走上了赎罪之路。阿富汗看门人拉辛汗无意中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他因此痛苦地意识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无知,以及浅薄的嫉妒伤害了亲弟弟。阿米尔再也无法忽视心中弥补原罪的声音,心中的正义感被重新唤醒,和好伙伴、好朋友、好哥们哈桑在一起的场景在眼前反复出现。正直勇敢的父亲直到去世才迈出这一步,而他在哈桑被杀之前并没有迈出这一步,阿米尔及其父亲都欠哈桑一个答复与合理解释,最后阿米尔成功回国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三、《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中的救赎

(一)不敢面对

阿米尔亲眼看到了阿塞夫对哈桑的残暴行径,看到了哈桑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所作出的牺牲,阿米尔犹豫了,因为挂在家里的那只用哈桑牺牲换来的美丽风筝,带给阿米尔的羞辱和内疚如此的沉重,使胆小的阿米尔心惊肉跳。阿米尔不但没有勇气挺身而出,反而胆小如鼠,为了掩饰胆小如鼠所设的圈套,将哈桑父子逼走。消极的逃避,毫无预兆的背叛,都让阿米尔在余生里沉浸在无穷无尽的自责之中,可怜的哈桑从那时一别就再也不会与阿米尔见面,在二十多年里,阿米尔一直欠哈桑一个合理的解释,暂时的逃避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无尽的悔恨。假设说,环境允许父亲带着阿米尔离开自己的祖国开始流亡生活,那么对于阿米尔个人来说,流亡就是为了逃避罪恶,寻求内心的安宁。阿米尔在离家之前仍然相信,自己只要彻底摆脱精神压力,就能与过去划清界限。然而,空间的位移和时间的变化,并没有缓解他内心的痛苦。虽然在他眼中:“美国是一条河,奔流不息,没有人提起过去。我可以自由迈进这条河,让我的罪孽沉入河底最深处,让河水引领我走远,去到一个没有鬼魂,没有往事和没有罪恶感的地方。”[3]但当他再次听到哈桑这个名字时,却依然感到“我的脖子仿佛被一双铁手紧紧抓住似的”。

(二)勇敢弥补

阿米尔移居美国20 多年来,他完全拥有了父爱,有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作家的梦想。但他内心深处的愧疚和悔恨又在折磨着他,他说到哈桑的名字时说:“那些久远的愧疚和悔恨又一次刺痛了我,好像念出他的名字就能解除魔法,把他们释放出来,让我再受折磨”。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的消息后,这份负罪感更加重了,而归国赎罪似乎也成了必然。这是一次重大的现实救赎——回国拯救哈桑的儿子,这对天性懦弱胆怯的阿米尔来说,是向前迈出了惊人的一步。与阿塞夫进行了残酷的斗争之后,阿米尔终于拯救了索拉博,阿米尔满以为自己的灵魂可以得到救赎,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大玩笑。[4]听说索拉博伤心绝望,最后产生轻生念头时,阿米尔的灵魂再次受到重创。由于担心自己无法完成灵魂救赎,受到上帝的惩罚,因此他将父亲和自己所犯的罪都归咎于哈桑。“自从一九七五年冬天以来,我从未感到如此心安理得,虽然我伤痕累累,但心病却治愈了,终于健康了,我开心的大笑。”最后,他从一个性格胆小懦弱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敢于直面自身过错,摆脱身心束缚的真正男子汉。

作为成长小说的杰作,《追风筝的人》深刻谱写了一曲成长历程与心灵救赎的赞歌。对于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是他潜意识中精神和道德层面上的隐喻象征,追逐风筝的过程实则就是他成长的过程。由最初的懦弱到勇敢、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最初逃避到后来负责,向读者勾勒出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真实关系。同时也启示当代人,勇敢面对自己犯的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灵救赎,才能为别人带去温暖和快乐。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