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机制与路径探赜*①

2023-01-02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观核心

夏 锋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完善价值引领的实现机制与路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从制度构建、主体认同、队伍建设、策略优化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界尚缺乏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全面学理阐析的成果。基于现有研究状况,本文旨在从价值哲学着手,深入阐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义、实现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着必然性、指向性与渐进性的生成逻辑,以高度的价值自觉与实践自觉,遵循本质必然规律,顺应价值愿景感召,秉持时代战略要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哲学意蕴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基于价值观的本质功用与人的本质定位,以价值引领的功能与方式,促进人的需要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促成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共生。

第一,秉持共同富裕的本质要义。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维系与生存延续的本质内容,构成了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可划分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需要、实现人类综合价值的发展需要三个方面。”(2)马静:《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究其本质,共同富裕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充裕满足与实现,达到人民的多维需要之间协同实现与优化满足。精神生活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既承载着共同富裕的共性规定,也蕴含着精神层面的内在特质属性。从精神、生活与富裕的多重维度观照精神生活富裕,其根本要求是人的精神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高度发展及动态平衡。在需求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之精神需求的充分实现与满足。基于人的物质、社会与精神需要的三重维度,精神生活富裕必然是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前提下,更为孜求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实现。这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基准,引领人民正确辨识与选择合理的精神生活需求,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在供给端,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产品与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数量的充裕供给、高标准的优质供给,既满足层次性、个性化的个体需求,也满足多方面、多样化的群体需求与社会需求。这也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民的精神生活,通过精神生活富裕促成物质生活富裕的价值升华,以更厚重的价值底蕴深化物质生活的意义赋予,以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引领物质生活品质的升级迭代。

第二,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与类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社会关系与实践能力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由此,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衡量尺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基于应然性的价值指向、自洽性的价值关系与能动性的价值实践、不断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生成。在目标指向维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终极愿景,孜求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价值关系层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精神文化供给的丰富充裕,实现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与标准提升,实现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协同,既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又构建个性和谐的意义世界。在价值实践层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推进个体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主体间素质的协同发展。

第三,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本价值旨归。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本质内容,蕴含着人的现代化与文明的现代化之双重维度。在人的现代化维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题中要义,推进精神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及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促进“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有机协调,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通过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实现全体人民的公平普惠共享。在文明的现代化维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立足“人”的在场状态,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创造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高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至上”鲜明底色,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至上”根本优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

立足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本质要义,对于引领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文化强国建设、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作用。

第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战略旨归。立足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质”“量”“度”的新要求、新期待。在精神生活“质”的层面,人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更高层次的标准要求、更高品质的品位追求、更具个性的精神诉求;在精神生活“量”的层面,人民对于文化需求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与更强烈的消费意愿,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数量更大、消费结构更为多元;在精神生活“度”的层面,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社会生活和谐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更为追求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简约舒适的生活内涵、健康向善的生活类型。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度”之间互动协调,促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协同实现,坚实构筑趋同化与个性化相契合、非线性与确定性相自洽的精神世界。

第二,担负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文化强国建设遵循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指向,承载着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基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秉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气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赋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明文化属性,即秉持民族性、科学性与大众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性,引领人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持守共同价值追求。基于强国战略指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立足于人民层面,旨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引领人民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净化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营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明风尚,夯实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

第三,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战略举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物质生活富裕水平,也深刻关涉精神生活富裕的普惠性、公平性与均衡性程度。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锚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视域。这面临着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不紧密同步,经受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及伦理挑战,遭遇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侵扰,呈现出泛娱乐化、恶俗化、碎片化等不良精神生活方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任务,其必然要求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怀揣“精神”的终极关怀愿景,深入“生活”的日用常行实践,追求“共同”的普惠公平均衡,促进“富裕”的内涵层次提升,促成“实现”的阶段循序渐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新征程,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自觉与实践自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辉煌的成就基础,注入源头活水的时代动力。

第一,新时代发展成就奠定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保障。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物质生活富裕为物质基础与保障,以先进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为精神支撑与价值根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脱贫攻坚为底线任务,坚持精准扶贫,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实提供了生活、教育、医疗与住房等各方面的底线保障,有力缩短了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差距,使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更具有同步性与均衡性。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厚植了笃实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性、方向性、战略性部署,以“正本清源”的价值构筑、“激浊扬清”的价值匡正,汇集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实巩固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新发展理念指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党中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4页。。贯彻新发展理念,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平衡性、协调性与包容性的发展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深刻把握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的发展过程,以循序渐进的战略定力,不断化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发展性难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坚持系统观念的战略安排,构建更具系统性、整体性与贯通性的发展布局,以精准施策的战略方针,深化落实具有基础性、普惠性与兜底性的发展举措,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了基础性的制度安排、系统性的机制保障。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系统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制度的灵魂和价值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精神’引领制度建设具有现实可能性。”(5)吴增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及支撑体系研究》,《探索》2021年第5期。因此,在文化领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系列战略部署,不断构建完善教育引领、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的系统路径,有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与现代化治理。在教育引导层面,价值引领基于主体与对象、内容与方法、环境与载体的系统化要素,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路径,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实践养成层面,价值引领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的基本原则,构建更为生活化、具体化与常态化的实践路径,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制度保障层面,价值引领立足刚性约束与柔性规范作用,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化与公共化、规范化与治理化相结合的制度路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机制”的本质在于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作用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是基于人民的主体性、精神的指向性与生活的实践性,发挥价值引领的目标锚定、过程匡正、关系协调等本质功用,优化人民精神需求实现、精神力量凝聚与精神境界升华的机制过程。

(一)价值引领的主体聚合机制

在价值主体维度上,价值引领的主体聚合机制是以主流价值观为精神纽带,以高度的价值凝练、认同与表达,引领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价值定向与价值实现,凝聚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合力。

第一,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共识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锚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推进系统的战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8页。基于此,要深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本质要义诠释,厚重涵养“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价值根基,发挥价值凝聚的共振效应,引领民族精神的提振、国家形象的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笃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作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要旨表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赓续奋斗中,愈加奋发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强国建设,有力聚合“强国”与“富民”之间的价值希求,引领人民创造与享有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的协同提升。

第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8)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遵循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自觉顺应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向。立足应然的价值要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是全体人民在多样化的价值情境中,以趋同的价值考量、选择与评判,聚合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定向。立足实然的价值功能,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是发挥价值导向与锚定功能,引领全体人民面对多样化的利益格局,以高度的价值自觉,正确处理个体、群体与社会,当下与长远等多维利益关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是发挥价值统摄与规范功能,引领全体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辨识、甄别与取舍纷繁芜杂的社会文化,正确处理心物关系、义利关系,更为自觉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精神生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是发挥价值评价与反馈功能,以积极的价值舆论导向、健全的价值奖惩机制,深化涵养“为仁由己”“慎独内省”的价值心态,协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三,公民层面价值规则的有序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9)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立足公民的价值要求、个人的价值规范、日常的价值实践,引领公序良俗的价值涵育。由此,公民层面价值规则的有序衔接是要促进“公序”与“良俗”之间的内在贯通与有机衔接,以“公序”的构建完善,促进“良俗”的价值熏陶与化育。“公序”作为社会公共秩序,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原则,具体转化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价值要求与伦理规则,以“落细”的方式融入社会各行业领域,完善市民公约与村规民约、学生守则与行业规范。与此同时,以“良俗”的柔性规范,促进“公序”的价值规范与匡正。“良俗”作为社会善良风俗,在价值敦化与生活涵养的过程中,促成“礼”与“法”之间的协调互补,以“落小”的方式贯穿至生活精微之处,以“落实”的方式转化为生活实践养成,发挥社会风俗与礼仪对法律规定的柔性补充功能与价值缓冲作用。

(二)价值引领的精神升华机制

在价值作用维度上,价值引领的精神升华机制是由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价值主体的内在心理过程与特征,以宏观与微观、显性与内性、内化与外化的多维价值实现方式,促成价值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行为之间和谐自洽。

第一,价值认知与情感的共识共鸣。价值引领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转化为人民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共鸣。价值认知作为价值主体对价值观的理解接受,构成了价值情感共鸣的认知基础。价值情感作为价值主体对价值观的情绪体验,表征为价值认知共识的情感表达。在价值共识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认知的根本基准,引领人民以“心同此理”的价值认知,审视与考量价值动机、行为与效果,价值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价值共识也是以价值认知自洽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观念、价值规则与价值标准相自洽的价值思维,塑造高度通约的价值同理心。在价值共鸣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塑造“人同此心”的价值情感,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爱国情感、正义感、荣誉感、责任感等积极价值情感。价值共鸣过程也是在共情效应的发挥过程中,将共通的价值情感转化为倾向性、稳定性的价值态度;在“发乎情,止乎礼”的价值匡正过程中,由直观的情感体验升华为价值意义赋予的情感表达。

第二,价值意志与信念的激发笃定。价值引领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转化为人民自觉的价值存在方式,发挥价值意志的激励与磨砺功能,以及价值信念的体悟与体认功能。在价值认知的引导、价值情感的感召下,价值意志是价值主体为实现价值目标,呈现为一贯性、持续性的价值激励与磨砺过程,价值信念则是价值主体所持有价值观的真理性、正确性的精神笃信。可见,价值意志的激发与磨砺,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与过程匡正功能,克服畏难、冲动和懈怠等消极情绪,使价值意志呈现出成就性、亲和性、利他性等积极动机趋向。价值信念的持守与笃定是以价值体悟的方式,引领人民塑造稳固的价值信条和道德准则,将“不证自明”的价值信念内化为“自然而然”的理性直觉;以价值体认的方式,外化为“日常不觉”的实践养成,以“少则得”的价值简约原则,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既拓展更多样的价值选择与更自由的价值空间,又规避“多则惑”的价值选择困惑,化解“选择过载效应”衍生的价值困扰,笃定追求“大道至简”“大真至朴”的精神境界。

第三,价值心态与行为的互动融通。价值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行合一”的引领方式,促成人民的价值心态塑造与价值行为养成的内在融通,构成价值内隐与外显、价值认知与实践、价值接受与实现的有机关联。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内化的方式,塑造人民的价值底层思维方式,划定“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标准,塑造“导德齐礼”“见贤思齐”的理想价值人格,有力匡正日常精神生活中恶俗化、泛娱乐等不良倾向;以“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价值心态,塑造积极稳健的价值行为方式,积极矫正过度焦虑、消极退避等不良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外化的方式,在日常精神生活的多维场域中,引领人民将确定性价值原则与多样性的价值实践相融通,确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价值行为边界;引领人民将一般性的价值规则与具体性的生活情境相契合,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实践自觉,促进“成风化人”“敦风化俗”的价值化育过程。

(三)价值引领的生活贯通机制

在价值生成维度上,价值引领的生活贯通机制是基于精神生活的指向性、归属性与情境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至人民精神生活的系统要素之中,有力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内涵品位与场域环境。

第一,引领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精神生活向往。精神生活是以“现实的个人”为价值基点,以客观规律与条件为价值前提,审视实然的价值定位与应然的价值定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是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规律趋向,以“合规律”的价值自觉,确立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定位,立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秉持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正确处理好多维利益关系的价值位序,以及个人与集体、社会的价值关系;立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更加自觉的价值认知、更加自主的价值选择、更加自为的价值实践,审视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合理性、正当性与可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是基于应然性的价值诉求,以“合目的”的价值实现,锚定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定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必然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感召,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引领人民在“积跬步”的价值实践中,达到“至千里”的价值超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渐进臻于“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愿景。

第二,拓深共性与个性相融通的精神生活内涵。精神生活彰显着人与文化的本质关联性,作为人之存在的精神意义与价值赋予,必然根植于价值观的浸润涵养与文化的厚重底蕴。精神生活内涵呈现为共性与个性的本质规定,既具有趋同的价值诉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怀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需求,也具有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激发着追求自由个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层面,拓深精神生活内涵是要促进精神生活的“旨趣”与“志趣”的内在协调。精神生活的“旨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基准,引领人民共同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质量、高雅的精神生活品位。精神生活的“志趣”是以共同“旨趣”为价值指向,引领人民创设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激发更高远的精神志向,追求多样化的精神生活类型。在人的层面,拓深精神生活内涵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生成的高度协同,促进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以“小我”与“大我”的有机贯通,促成“各美其美”的个性发展,营造“美人之美”的和谐关系,构筑“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

第三,融入宏观与微观相贯通的精神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1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精神生活承载着“为人”的价值诉求,构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实践方式;也发挥着“人为”的价值功用,在人民共建共享的价值实现过程中,营造出系统化的精神生活环境。在宏观层面,精神生活环境的营造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功能,以共建的价值行为,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营造积极正向的价值环境;以正确的价值舆论,有力发挥社会心理的正面从众效应,积极引领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的价值实践。在微观层面,精神生活环境的营造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默化功能,在价值心理的暗示感染作用下,营造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精神生活情境。在生活养成与教育引导过程中,精神生活情境以“日用常行”的价值养成方式,发挥“行不言之教”的价值渗透作用,塑造“日用而不知”的价值惯性思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要义,秉持精神生活的价值属性,执持共同富裕的价值主旨,拓展文化之精神层、制度层与器物层相递进衔接的系统化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程度的显著标志与衡量尺度,是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理论思想自觉引领文明实践自觉,切实推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协同提升。

第一,推进理论研究学习大众化。立足新时代的本质要义,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以强大的真理说服力与实践指导力,引领人民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确立根本行动指南。在推进理论学习的大众化过程中,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往深里走”,以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内化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体认。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往实里走”,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厚植理论根基,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要求转化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实践遵循。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往“心里走”,“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11)孙占元:《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2页。,为人民坚定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把牢价值方向之舵,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品质转化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品格。

第二,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为筑牢共同理想信念、笃定共同价值信念,增强人民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构建系统化的制度支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培根铸魂,汇集凝聚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筑牢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为历史感召与时代鼓舞,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领人民自觉弘扬党的百年奋斗宝贵经验,凝聚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磅礴力量。

第三,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具体化。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加强先进性的价值引领,先进模范有力发挥“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引领力量,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积极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广泛性的价值实践,以人民自我教育、自觉参与、自主践行为实践导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注重衔接性与辐射性相结合,加强价值引领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达到家庭的养育、学校的训育与社会的化育之间衔接相扣,实现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家教家风的涵养熏陶、社会的教化浸润之间协同育人。加强价值引领的全媒体传播辐射,善于精准、精细、精确运用人工智能等前瞻技术,深化算法、算料、算力的技术及方法协同,推动主流媒体内容的高质量供给、全效化传播与全方位影响,引导人民恪守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发展积极健康网络文化,协同共建网络文明环境。

第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生活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28页。,促成价值规则与道德规范、生活实践相贯通。在价值规则与道德规范衔接层面,立足“是非分明”的价值规则、“高下立见”的价值评判,促成美德善行的价值涵育,增强社会公序的规范匡正作用。拓展公共化的道德实践养成,以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为导向,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公共道德行为的规范、公共道德秩序的优化、公民社会公德素养的提升。在道德规范与生活实践相贯通层面,基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之间的融通衔接,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道德指向,引导人民积极自觉做一个好公民,做一个好建设者,做一个好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高质量供给为业态旨归,既加强系统化的组织保障与体系化的业态链构建,又促进公共化的普惠服务与高效能的业态发展的有机协同。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是立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职能。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具体而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基于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系统观念,协同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品、文化媒体与文化工程的系统化建设。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激发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施文艺作品为代表的文化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文化产品的评价反馈体系,健全文化产品供给的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供给质量,培育文化界别相衔接的人才队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均衡化、普惠化、公共化的发展路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基于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与业态特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不断满足人民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优秀文化成果的强烈需求。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激发文化市场体系的竞争活力与发展动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实现路径。以文化体制改革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升级,推进人民的精神生活消费的升级迭代,深化打造文化全产业链,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顺应推动文化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趋势,推动文化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构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优化集约型、制造型、资源型相协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层治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0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根植于人民日常生活与基层治理场域,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协同治理功能。

第一,优化自治的主体协同。在基层治理体系中,自治是基于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的自我治理与管理,促成人民的自我约束与规范,发挥人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自觉、自主与自为作用。具体而言,价值引领是以高度的价值自觉,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与原则,延展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规范既发挥着社会监督与约束的他律作用,又内化为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自律功能。价值引领是以理性的价值自主,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引领人民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促进治理方式的多方良性互动。价值引领是以积极的价值自为,在基层治理全过程中,使人民在利益取舍、关系协调与价值情怀的多重引领中,优化实现矛盾纠纷的未然预防、柔性调处与高效化解。

第二,强化法治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4页。。立足法治的本质要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体系保障,将高度约束性与普遍适用性的法律条文,具化为高度认同性、可操作性与成熟性的法律行为,内化为人民对法律权威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立足法治精神与思维,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促成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义之间高度自洽,促进法治思维融入人民精神生活方式,塑造法治的逻辑思维、价值思维与方法思维。立足法治的刚性约束与规范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匡正与调节功能,既拓深人民精神生活追求全面发展的意义世界、希求自由个性的价值空间,又明确划定人民精神生活“不逾矩”的法律底线、“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法律边界。

第三,深化德治的规范约束。德治是基于“德”的价值规律遵循,以“德”之规则达到“得”之发展,实现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道德素质协同发展。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德治是发挥“扬善”的治理功能,注重“导人向善”的道德实践,营造“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道德风尚,塑造善良的道德意愿、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自律的道德品质。德治是要发挥“抑恶”的治理功能,推进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抑恶”既是对错误道德观的匡正,对于道德观念模糊、道德判断混淆、道德标准失衡等失德问题给予纠偏,也是对于道德行为失范、道德底线丧失等失德问题予以矫治,重点整治网络行为不端、失信行为、危害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等难点问题,建立完善惩戒失德行为的常态化机制建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反馈体系构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效能,要予以科学精准与系统的衡量,需要基于目标导向、过程匡正与效能评价的系统化引领,构建评价内容、指标与方法相契合的效能评价反馈体系。

第一,完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的评价反馈内容。科学评价反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衡量基准,构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评价内容体系。在问题导向层面,评价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以问题缓解与化解程度为主要评价尺度。这主要是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同度、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平衡度、模糊认识与错误思想的澄清度、不良社会心态的化解度等方面予以评价反馈。在目标导向层面,评价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效能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的要素构成,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为现实衡量尺度,以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为根本衡量维度。这主要是围绕精神生活的需求与供给、类型与内涵等层面,从精神生活的条件供给度、普惠享有度、境界层次度、主体感受度、素养协同度等方面予以评价反馈。

第二,构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的评价反馈指标。科学评价反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是要确保评价内容的效度,科学衡量与精准测量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优化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在指标体系的逻辑性层面,构建真实反映逻辑效度的指标体系。注重确保指标的关联性,科学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关系契合性与要素耦合性;确保指标的自洽性,注重人民精神生活的指标体系及具体指标之间的整体统一性;确保指标的典型性,充分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根本要求与主要诉求。在指标体系的结构性层面,立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本质属性,构建科学反映结构效度的指标体系。基于精神生活的非线性与确定性,完善显性评价与隐性评测相结合的评价指标,深度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个性差异和多样选择程度,以及价值趋同和关系协同程度。基于精神生活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完善实证统计与主观体验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大数据的算法优化与算力提升,精准评测人民精神生活的主体观感。基于精神生活的生成性与阶次性,完善过程观测与结果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系统评测人民精神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科学衡量人民综合素质发展的效能实现程度。

第三,优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的评价反馈方法。科学评价反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是要确保评价方法的信度,优化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一致性与稳定性。基于动态性原则,立足人民主体实践的自变量作用,辩证考察与把握精神生活需求与类型、精神生活内涵与品位等因变量特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以可比较与可量化的评价方法,综合分析人民精神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因素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效能的评价反馈方法,注重系统反馈的精准度,实现由科学评价到动态反馈与精准优化的内在贯通。坚持目标导向的反馈方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循序渐进,优化惠普公平均衡的调节规范。坚持问题导向的反馈方法,推进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精准施策,加强良好环境营造的舆论引导,持续优化人民力量凝聚、精神境界升华、日常生活贯通相耦合的动态反馈方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观核心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