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服务创新策略探索

2022-12-31陈翔

参花(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陈翔

数字文化馆开辟了文化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新场景、新阵地,也是文化馆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下数字文化馆存在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内容供给不够丰富、用户体验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推动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水平的提升,本文从平台融合、移动优先、用户需求锚定、常态运营、资源整合、数据监测等方面探讨数字文化馆服务的创新策略。

一、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要求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依托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优化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服务普惠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发展和智慧化创新,是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题中之义。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馆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要求,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总结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持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20年全国已有119家文化馆利用中央财政经费搭建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开通了网络培训、艺术资源点播、线上活动、志愿者招募等线上服务功能。”“至2022年5月,国家公共文化云累计更新数字文化资源24万余条,完成与157家地方云平台的融合对接,开设地方专区175个,注册公共文化机构3319家,平台访问量超9.96亿人次。”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各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与互联网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比,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对电脑端比较重视,对群众访问较多的移动端却不够重视,部分服务栏目建设不够完善。因平台功能开发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以及产品功能开发需要一定周期导致存在滞后性,部分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功能更新较慢,功能不够齐全,与群众日常使用的其他互联网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平台日常更新、维护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级数字文化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的对接工作也有待加强。

(二)数字文化馆服务的供给有待丰富

部分文化馆存在有栏目但内容少,甚至栏目内容空白的问题,对平台内容维护的重视不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有些平台虽然开发了场馆预订功能,但却尚未推出可供群众线上预订的服务供给。受疫情影响,各地线下活动开展场次有所减少,群众通过平台预订服务的交互活动也在减少。

(三)数字文化馆服务的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基于用户数据分析的精准推送机制有待完善,内容查找、搜索的便捷度有待提升。部分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多渠道推广机制尚未健全,对社交网络的利用率不高,与抖音、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平台相比,数字文化馆自建平台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使用的便捷度也明显不高。

三、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向网络化、智能化,更高水平、更精细、更智慧的服务进行拓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可以从平台、渠道、用户、资源、运维和数据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

(一)平台融合策略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的集约式发展,有利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一网通的线上服务,同时也能避免公共文化资源的重复建设。

1.区域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的横向融合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在活动、展览、空间利用等场馆常态化服务项目方面,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均有共同之处,应从演出订票、活动报名、进馆预约、场馆预订等服务功能出发,研发区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交互功能,让用户实现一个账号享受市级乃至省级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集中服务,实现用户流量的集中和服务数据的汇总。其中,文化馆要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主动融入甚至勇于担当公共文化云建设重任。如江苏省、云南省等的省级公共文化云的承建和维护工作由省级文化馆承担。

2.与上下级文化云平台的纵向互通

要打通从国家公共文化云到省级公共文化云、市级公共文化云的纵向连接。要从以往的简单添加外部链接,转变为用户信息、活动资源和交互数据等的互联互通。数字化开发资源不足的基层文化馆(站),建议优先考虑依托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建设独立的在线服务平台,节省开发投入经费和今后的运维压力。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云平台,应着力于平台搭建和数字资源建设,地市级以下的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应注重平台的推广落地,提供直达用户的数字化服务。

3.与区域融媒体平台融合

要与区域报社、电视台等融媒体平台互联互通,善用媒体资源,利用各类融媒体平台在宣传报道、视频制作、营销推广方面的优势,大力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推广,实现合作共赢。比如对活动进行直播、录播等,利用广电网络对活动进行广泛传播,让数字资源进入用户的电视,让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取数字资源。

(二)移动优先策略

1.以移动端为主要着力点

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清醒认识到用户利用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主要集中在移动端,要开发适用于移动端的平台页面,让优质的数字资源倾向群众的“指尖”,让群众在手机端轻松获取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实现一手掌握、触手可及。

2.善用社交网络

利用微信等移动社交网络的开放平台和巨大流量池,借助微信的即时通信、朋友圈等分享渠道,做好文化馆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工作,打通自建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如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等的互联互通,科学合理地做好微信端的功能布局设计,让用户轻松变成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受益者和传播者,提高服务的影响力和曝光度。

3.重视小程序建设

有能力、有条件的文化馆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微信公众平台的业态优势,坚持效率优先,便捷优先,考虑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提倡把选择“用完即走”的权利还给用户。应避免为了刻意提高用户黏性而开发移动端软件,增加用户下载、安装等环节,避免提高不必要的使用门槛。可利用微信开放平台的技术和业态优势,提升移动端的使用便捷度和交互体验感,如直接授权登录、精准获取位置信息、对接政务个人信息认证渠道等。

(三)用户需求锚定策略

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建立在掌握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文化馆可以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积累用户交互信息,通过数据沉淀和分析处理,掌握用户个性数据,提升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和应对水平,利用先进算法为用户推介更多精确的内容。

1.获取用户个性需求

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平台信息安全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经征得用户同意,可考虑采取用户基本资料登记或定期问卷调查的方式,让用户主动提供个人年龄段、希望服务供给配送的具体区域、希望参与的服务类型、喜好的艺术门类、是否需要为家庭其他成员(如老年人或儿童)预约服务等个人需求情况,为给用户推送精准的服务内容积累基础信息。

2.建立标签模型

分析用户在平台的交互数据,将供给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标签进行匹配,根据用户的喜好分析用户的文艺爱好类型、兴趣范围,为用户推荐距离远近、内容门类、服务形式、相关主体等不同维度的服务内容,帮助用户快捷找到精准的服务内容。

3.建立健全评价反馈互动机制

完善评价反馈渠道,真实了解用户意见和建议。要尽可能降低用户参与门槛,如借助小程序在微信端提醒用户给予服务后评价反馈,激励用户发布文字、图片甚至短视频等反馈内容。推出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秀”,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反馈服务真实场景和效果,进一步完善平台内容建设。

(四)常态运营策略

提高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实际利用率和用户黏性,离不开精心的内容策划和常态的编辑维护。

1.重视平台内容的策划、编辑和维护

逆变器工作在第i状态时,施加在定子绕组上的电压空间矢量ui(SaSbSc)所处位置及指向总是与F的位置及指向一致的。但因F按六步转动,而(SaSbSc)组合的开关状态还有(0 0 0)和(1 1 1)二种,对电机本体来说,这二种开关状态下电枢三相对称短路,气隙合成磁动势趋近于零,将电压空间矢量u0(0 0 0)和u7(1 1 1)称为零矢量。

数字化平台是文化馆在互联网的服务阵地,要不断完善平台的内容,避免出现链接无效、内容不详、图片不美观等问题。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把数字化管理和运营能力作为现代型文化馆人才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加强数字化业务培训,提高数字化平台的运维能力。对平台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落实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

2.拓宽社会化参与渠道

为社会主体提供机构账号,遵循“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输出”的原则,吸引社会主体在平台上发布公益或准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从运作方式上看,一方面可为社会主体开拓宣传推广的渠道,另一方面可减轻数字文化馆平台内容更新频次不高的运营压力。从服务供给上看,一方面可盘活社会文化资源,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丰富平台服务供给,汇聚平台流量,持续提高用户黏性。

(五)资源整合策略

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和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是数字文化馆的重要供给内容,其独特性、公益性成为数字文化馆平台有别于一般商业视频平台的重要体现,各级文化馆在重视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整合推广利用数字资源,让数字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

1.分级分类整合建设数字资源库

当前,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从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角度出发,陆续推出国家标准《数字文化馆资源和技术基本要求》和行业标准《文化馆服务数据采集要求》,对数字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与运行保障,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用户服务等工作进行规范。”除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外,各省应整合数字资源并给予集中展示。有条件的省级平台可考虑统筹购买第三方艺术普及资源供全省使用。各市(区县)文化馆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着力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生产制作地方特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实现国家、省、市多级平台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注重自建资源的多渠道分发推广

要善于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的巨大流量和转发、互动渠道,在第三方平台注册并认证文化馆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推广自建数字资源,让资源更加高效、便捷地抵达用户终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知晓度,形成宣传矩阵,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六)数据监测策略

探索建立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价体系,注重平台数据的收集、整理,做到动态监测、及时汇总、定期分析,建立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数据分析模型,为文化馆策划活动和服务做重要参考。

1.掌握文化馆服务供给内容的数据

从活动场次数、可预订票数,培训课时数、学位数,场馆数量、可预约活动室数,数字资源个数、时长等,以及各活动、培训类型和各不同艺术门类的服务供给量等,掌握文化馆服务供给内容的数据。

2.掌握用户交互数据

从用户的订票数、验票数、培训报名数、签到数等,精准分析掌握用户的活动参与率、培训参与率和场馆到场率,准确评估供给内容的受欢迎度。

3.做好各类数据汇总

借助百度统计之类的网站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及时统计平台的浏览量、访客数和访问时长等情况,及时记录、汇总在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第三方平台的发布和互动数据,全面科学分析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效能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贯彻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将成为各地文化馆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创新的着力点。随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数字化建设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和精准化,助力文化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满足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猜你喜欢

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