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传承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22-12-31葛番番

参花(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活态遗传文化遗产

◎葛番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其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岁月中所进行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实践,由无数祖辈开创并形成了多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渗透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层面,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增加其幸福体验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昆曲、古琴、二十四节气等,并为世人所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宝藏,唯有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其保有茁壮的生命力,使其继续散发光华,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财富。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保护理念也长植人们心中,非遗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被赋予了当代价值,为文化事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由于非遗具有特殊属性,其经过漫长岁月,在传承与保护方面有一定的脆弱性,且变动不可预估,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长期付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1]要想持续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活态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在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是通过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活态传承工作主要是在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各类有效传承载体进行动态保存,在地域特色环境中,将传承这一行为贯穿到个人、社区等有效传承载体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并形成良性循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因此,采取活态传承的方式,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活态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工作要点

非遗活态传承的工作要点在于“活”,即由生活中的群众作为活态传承的主体,人类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这一形式同样适用于非遗文化的长久传递,其在保留了历史厚重的底色外,也被当下时代赋予了跃动色彩。例如,云浮市郁南县的禾楼舞是第二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时跳的一种舞蹈。它显示着南江流域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而现如今,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和商业化的冲击,禾楼舞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民俗文化传承出现了中断的现象,传承人断层,参与传承的后备人员减少,现有传承人年龄较大。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并形成规模,如郁南县的“兰寨古韵”,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南江民俗风情的展示平台,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国家级禾楼舞、省级连滩飘色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从而认识并喜欢上这些非遗文化。通过旅游产业与非遗文化的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形成了有效的活态传承,突破了单一的静态保护方式等,提高了传承者的参与度,使非遗的广泛传播变得更加顺畅。[2]

另外,开拓多元化的非遗发展渠道,带动非遗项目“活”起来。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不仅需要关注保护和传承过程的创新性,还要致力于多元化的发展。例如,目前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利用这一强大优势,通过图文、影音、工艺品实物等形式对非遗项目的展示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收获更多的“粉丝”,以便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云浮市积极发动本地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参与省文旅厅开展的线上非遗购物节、非遗云墟市活动,使非遗产品走进大众;同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工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原创性非遗数字资源,云浮市积极制作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微视频宣传片、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点记录,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通过拓宽传播渠道,使非遗项目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相关路径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使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大众积极性不足、开发力度不够、人才储备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站位高远、拓展思路,采用多种措施,对相关工作进行强化。

(一)调动群众积极性,使非遗“见人见事见生活”

由于非遗项目具有地方性特点,为了确保更多群众能够参与其中,需要各地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应当广泛宣传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从培养非遗“接班人”的工作入手,为一些形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云安区云安八音、郁南县连滩山歌、罗定市泷州歌等的传承筑牢基础。非遗传承保护首先在于对各类非遗项目传承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当地从事非遗传承的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一是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应当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非遗宣传工作,在宣传过程中重点强调有本地特色的非遗资源,并为之量身打造非遗主题节目,以扩大其宣传力度。二是鼓励相关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搜集或制作含有非遗技艺或文化的影视素材,通过在各个社交平台,如视频号、南方+、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进行传播,以增强其影响力。三是举办各种非遗展览展演展示交流活动、非遗购物节、展览会、非遗墟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推进非遗“走入生活”,促进广大群众对非遗产品的日常消费,使非遗能够和大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为非遗在民间的拓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优化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加大活态传承智力支持

活态传承的核心在于能够有充足的非遗传承人,目前,我国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缺乏继任者的现象比较突出,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活态传承需要打破仅依靠“师傅传授”的传统做法,要对传承人梯队建设机制进行优化。[3]

首先,加大非遗传承人补助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云浮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来源于省级,市级、县级没有相关配套的传承人补助资金,建议在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省级传承人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多地覆盖非遗传承工作的实际支出。同时,注重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传承活动,利用各种方式、活动强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深化非遗传承人研习培训。一是对非遗传承人加强培训。通过整合资源,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用于研究非遗技艺、文化及培训的专门场所,如传习所等,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多元化的非遗活动。在当地景区、学校、公众场所开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拓宽培训教育服务范围,也为相关的传习活动等奠定基础。在非遗传承培训活动中,适当地加入各类非遗交流与参观活动,有关市场营销、产品营销、产品设计等学习课程,使各种非遗技艺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4]二是打造分层级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为持续优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搭建人才梯队,可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四级传承人名录体系进行人才储备;同时还可以吸引、鼓励更多文化层次较高且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人队伍当中,成为一名“潜在”或者“候补”传承人,使这部分人群能够有资格优先申报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提供可靠的后备力量和人才库。

再次,开展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非遗传承人与各类研究、设计机构交流合作,研发非遗专属文创产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促使非遗项目成功“落地”。除此以外,还需要重视群众的力量,调动非遗文化传承人、爱好者、热心群众等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有关培训活动,使非遗项目保持发展活力。

最后,依托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研究出台有关优化非遗传承人才结构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帮扶,产业融合,为有志于非遗传承的青年人才提供可发展的职业规划,提供帮扶政策,打消一直以来固有的“非遗不能带来收益”的窘境,免除其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心。

(三)整合非遗传播途径,利用新技术扩大宣传效果

目前,各种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以新媒体为例,由于其受众群极广、便于传播、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怎样使非遗这项古老的文化搭上时代的快车是值得深思的。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美术、音乐、技艺等众多类别,根据其活跃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相对较冷和相对较热的项目。所谓的“冷”是指与当下时代生活场景出入较大,难以进行展示或展示效果不佳的非遗项目,如云浮市云安区的龙须席编织技艺,郁南县的斗画眉等项目;而所谓的“热”是指与当今生活场景融合较好,呈现效果和反馈比较理想的非遗项目,如云浮石艺、新兴凉果制作技艺、罗定皱纱鱼腐制作技艺等项目。非遗项目级别不同,受重视程度也不同,级别越高,能够拥有或调用的传播资源就越丰富;级别较低的非遗项目受重视程度较低,能够支配的相关资源也就较为匮乏。无论非遗项目的级别高与低,是否具备热度,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进行整合传播。

每个非遗项目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涵盖了发展历程、文化价值、文化形式、发展规律等内容,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中进行传承和实践。因此,使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非遗项目时,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梳理,综合考虑非遗项目的类别、级别、活跃程度、传播形式、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非遗专家和学者的专业意见等,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展示非遗项目特有的文化魅力。[5]结合工作实际,在拍摄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纪录片、宣传片时,除了整合资源外,还需要有专业设备,由专业团队、学术专员共同完成。如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需要着重考虑传承人的演唱、演奏技巧,表演方式,以及与音乐相关的编创、曲令、乐曲等内容;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应着重考虑工艺流程、制作步骤、特殊技法等内容。[6]

(四)推动非遗进校园,带动青少年弘扬传统文化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的魅力,才能为非遗项目的发扬光大提供基础条件。我国各类学校是展示非遗的最佳场所,能够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非遗文化,为其树立文化自信,并使其成为非遗的继承人。

一是非遗进校园要提升学生的参与性。由于非遗项目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乏巧夺天工的高难度技艺,不是通过几次表演和观摩就能够深刻理解的。在推动非遗走进校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学校开展非遗项目展示、表演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将学生“引入”非遗的展示过程,利用亲身体验的机会深入感知非遗的精妙。通过开展知识传授、趣味互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增加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寻找非遗传承人才,从而实现活态传承非遗的目的。[7]

二是非遗进校园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阶段的学生心智水平、实践能力各有不同,所以非遗项目的展览、展示、展演应当根据学校情况有所取舍。如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展示非遗文化、非遗技艺应当以体验式传播为主;进入高等院校后,应开展更为深层次的非遗传播活动,加强科普宣传,带领高校学生对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其传播工作更为深入。

三是非遗进校园活动要有持久性。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并非朝夕之功就可达到理想效果的,应谨防形式主义。[8]弘扬优秀的非遗文化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仅凭几次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无益于隔靴搔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去落实,使之成为一项固定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授课或体验活动,为学生与非遗项目的“亲密接触”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结语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工作实际中,应始终将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大众作为主体,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当中,形成积极的反馈和循环,采取创新性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传播行为,为众多卓越的非遗项目找到发扬光大的渠道,让非遗宝贵财富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活态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