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参产业化种植技术及提高产量的措施

2022-12-31刘兆乾邵珠庆赛万里王连祥

种子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丹参根部中耕

刘兆乾,李 君,邵珠庆,赛万里,王连祥

(1.黄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山东 菏泽 274000;2.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丹参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多年,叶片呈复叶羽状,根部内白外红且肉质肥厚,是富含药物成分的主要部位。丹参的适应能力较强,尤其对高寒、干旱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适合生长在湿润和阳光充足的沙质土壤中。目前,丹参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山坡和沟边地带。

丹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提升,市场对丹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丹参的种植面积扩大。许多地区采取产业化种植技术,适时种植、除草、中耕、浇灌和施肥,为丹参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为了提高丹参产量,需采取地膜覆盖、改良土壤、机械化作业和集中土地种植等措施,充分发挥丹参的生产潜力,保证其根系在土壤深层更好地生长,为医药行业和医疗保健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 丹参药理特性和人工种植原因

丹参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药物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和丹参酸B,既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又能防治胆管炎、肝病和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丹参可以软化心脑血管和改善微循环,对于防治血栓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效果良好。丹参在活血化瘀和调节微循环方面药效显著,野生丹参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药材行业对丹参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加之部分山坡或林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野生丹参数量急剧减少,促使人们开始人工种植丹参[1]。由此可见,丹参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种植丹参对医药行业具有重大贡献,可以为广大农民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2 丹参产业化种植技术

2.1 选择和整理地块

丹参适宜生长在湿润、肥力与阳光充足、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中,所以应合理选择地块,确保田间土壤肥力中等、地势高、浇灌和排水便利等。土壤过沙或过黏均不利于丹参生长,过沙土壤不易保持水分。丹参生长中会受到干旱影响,土壤过黏通透性较差,丹参根部会发生腐烂现象。此外,种植丹参需实施轮作,需要注意的是上茬不能种植大豆。

为了保证田间土壤通透性良好,为丹参吸收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奠定坚实的基础,每年立冬之前需要深耕田间土壤,一般要求深翻35 cm 左右,将土壤深层风化、存活的病菌或虫卵翻到地面,通过紫外线照射或外界低温杀灭,有效降低丹参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深耕后的次年春季需用拖拉机将田间耙透、耙平,保持土壤水分和墒情。翻动地块之前需将农家肥施入田间,用量为45~75 t/hm2,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否则会携带病菌或虫卵,影响丹参生长。深耕过程中可以向田间施入复合肥,用量为450~600 kg/hm2,但要合理控制氮磷钾肥的比例。

2.2 产业化种植技术

使用丹参种子繁殖,不仅会延长丹参的种植时间,还会降低丹参产量。通常选择在闲散地块培育幼苗,次年春季移栽幼苗,解决丹参根头粗大等问题,保证丹参健康生长。

首先,适时种植。一般在2 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及早种植丹参,此时田间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能够提高丹参苗的成活率,并且延长丹参的生长期,提高丹参种植产量。

其次,剪切苗木和浸泡苗根。种植之前需把丹参苗摆放整齐,并确保剪切长度一致,保留15 cm 左右的根部。为了促使丹参苗尽快生根,可以在剪切苗根后,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苗根,溶液浓度为200 mg/kg[2]。

再次,种植覆土,将丹参苗摆放在垄沟上,让顶芽和垄沟相平,行间距30 cm、株距20 cm,然后使用机械覆土,控制覆土厚度为4 cm 左右,在带犁覆土前调整犁面高度。

最后,用石碾镇压土壤表层,保持土壤墒情,避免水分流失过多,影响丹参根部生长。丹参栽种密度需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和种植技术调整,通常情况下,种植密度以120000~135000 株/hm2为宜。

2.3 喷洒封闭药物

为了抑制田间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丹参争抢肥力和水源,有效降低丹参苗感染病虫害的风险,需在种植丹参苗4 d 后,在田间地垄喷洒乙氧氟草醚和异丙甲草胺,用量分别为600 g/hm2和1800 g/hm2。

2.4 科学进行田间管理

2.4.1 及时除草

丹参苗早期生长速度缓慢,对外界不良因素比较敏感,田间杂草生长较多时,会与丹参苗争抢养分和水分,影响丹参光合作用,不利于为根部系统输入营养,严重影响丹参苗健康生长。同时,杂草较多时,会为病菌或虫卵提供良好的繁殖条件,致使丹参苗受到病虫害影响,因此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对于丹参苗的正常生长非常重要[3]。

在露地种植15 d 后,丹参苗开始生长,喷洒封闭药物后,田间杂草较少。通常在丹参苗生长30 d 后,田间开始出现大量杂草,此时需人工除草,如果幼苗较小需人工拔草,确保丹参处于健康状态。产业化种植丹参过程中,需要在丹参生长到10 cm 以后,结合中耕进行机械化除草。同时,产业化种植丹参需要种植人员极具责任心,定期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和田间杂草长势,避免田间杂草对丹参苗产生危害。

2.4.2 适时中耕松土

在丹参苗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需适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墒情,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通水性,促进丹参苗根系健康生长。丹参苗较小时中耕松土,翻起的土壤容易将小幼苗掩埋,进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待丹参苗生长到10 cm 时可以中耕,产业化种植丹参需要采取机械化中耕,第一次中耕深度应较浅,避免对丹参苗的根系造成伤害或将个别小苗掩埋。一般建议每隔14~21 d 中耕1 次,丹参整个生长周期需中耕松土2~4 次[4]。

2.4.3 科学追肥

在丹参生长阶段,需根据土壤肥力和使用基础肥料的情况适时追肥。通常情况下,苗期需追肥1 次,施用尿素150~225 kg/hm2,以促使丹参苗更好地返青。开花期可进行第二次追肥,施用750~900 kg/hm2磷钾肥,促进根系尽快膨大。在施肥过程中可以结合中耕或灌溉对根系追肥,也可以在开花期间施入叶面肥,一般施用225~300 kg/hm2磷酸二氢钾,促进地下根系健壮生长。

2.4.4 合理浇灌和排水

丹参露地种植过程中,需根据幼苗长势合理浇灌,干旱天气需充分浇灌。产业化种植可以采取喷灌方法补充水分,避免幼苗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丹参最怕田间积水,如果遇到雨水较多的季节,需尽快排出田间积水,否则会影响根系呼吸,导致其因缺氧而腐烂,进而严重降低丹参产量。同时,田间积水较多会加快病菌和虫卵的繁殖速度,增加丹参感染发病的概率,影响丹参产量和质量[5]。

2.4.5 科学控苗

丹参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根系,在种植过程中应重视根系的生长状况。丹参生长过程中地上茎叶生长茂盛,在没有控苗的情况下,地上部分会与地下根部争抢营养,导致产量较低。待丹参出现蕾芽时,除了要留种的地块外,都应该进行打蕾,即切掉蕾芽,避免蕾芽吸收过多的营养,影响根系健康生长。生产管理中种植人员需重视控苗工作,抑制地上部分徒长,确保丹参高产、稳产。

2.5 病害防治

丹参种植过程中,如果管理措施不当极易发生病害,这也是降低丹参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和叶斑病,其会感染周围健康植株,大面积暴发,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必须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2.5.1 根腐病

根腐病多发于夏季降水丰沛期,主要为害丹参根系,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由须根或支根逐渐扩大到主根,导致根部发黑腐烂,进而蔓延到整个植株,直至植株死亡。

防治根腐病的措施有两种。首先,将丹参和蔬菜进行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确保土壤中营养充足,提高丹参强壮度,进而降低丹参发病概率。其次,加强田间管理,在梅雨季节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增加土壤通透性,保证根部健康生长。一旦发现染病植株应立即拔除,并对发病植株与局部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情扩散或蔓延。发病早期向根部喷施5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6]。

2.5.2 叶斑病

叶斑病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主要由细菌引起,发病植株叶片会出现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面积不断扩大,最后整个叶片枯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丹参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大面积减产。

防治叶斑病的措施有两种。首先,合理轮作,减少田间土壤中的细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其次,加强田间施肥管理,施用磷钾肥,用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片施肥,促使叶片健康生长,增强植株对叶斑病的抵抗力。一旦发现丹参感染叶斑病,需向叶片喷洒50%多菌灵溶液,控制病情蔓延[7]。

3 收获

通常在每年的立冬前收获丹参,要避免丹参根部受冻,否则会大大降低药物成分含量。首先,使用割灌机将地面以上的茎叶割掉,待茎叶干枯后再起获地下根部。其次,犁开地垄,人工去除丹参根部的泥土,分拣并剪切茎叶,之后进行晾晒。

丹参根系较发达,能够深扎到40 cm 以下的土壤中。在产业化种植过程中,一般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收获,但常由于设备使用不良,难以起获深部的根系,致使部分根系仍然留在土壤深层,降低丹参产量。

在晾晒丹参的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表面均匀干燥,切忌将丹参放在太阳光下暴晒。在室外晾晒时,应放置于阴凉处,如果温度较低应做好保温措施,避免冷冻后降低药用价值。应尽量将丹参放置于阴凉处自然干燥,确保丹参的药物含量不受影响,以免降低丹参品质。

4 提高丹参种植产量的有效措施

4.1 采取地膜种植

为了提高土壤温度,应尽早种植丹参,延长其生长时间,实现增加丹参产量的目的,建议在种植丹参苗后覆盖塑料薄膜,然后用表层土壤压实。种植人员需认真观察丹参苗的生长情况,待丹参苗破土后,扎破薄膜,促使幼苗更好地生长。采取地膜种植的过程中,要增强责任心,避免幼苗长期处于密闭的薄膜下被灼伤,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覆盖地膜可以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喷洒封闭药物的成本,减少清除杂草的人工投入,避免杂草对丹参幼苗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达到提高丹参产量的目的。采取产业化种植时,可以用机械进行地膜覆盖,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4.2 保证土壤处于沙化状态

丹参根系较发达,能够在深层土壤中生长,种植在沙质土壤中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如果种植丹参的土层黏重,需对土壤进行改良,在黏重土壤中掺入适量沙土,保证土壤处于沙化状态,促使丹参根系更好地生长,增加丹参产量。同时,将丹参种植在沙质土壤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机械化设备收获,将深层的根系全部起获,减少收获不全造成的浪费[8]。

4.3 科学采取机械作业

通常情况下,产量化种植丹参的面积较大,过多使用人工种植或收获会增加人工成本,农忙季节会延误种植或收获时机,严重影响丹参的产量。建议使用机械化作业方式种植和收获丹参,根据当地土壤情况,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保证机械设备运转良好,确保起获深度达标,将土壤深层丹参全部收回,实现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增加产量的目的[9-10]。

4.4 集中土地连片种植

随着丹参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丹参的地块处于分割状态,不利于使用机械化作业,会增加种植丹参的成本,降低丹参种植效率。因此,需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大面积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模式,充分挖掘机械化设备的潜力,为田间管理提供便利,以最少的种植成本获取理想的种植效益[11]。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愈发常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和清除血栓的功效,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由此促使人工种植丹参的面积逐渐增加。在种植过程中,需根据丹参对土壤或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科学的产业化种植技术,提高丹参苗的成活率和抵抗能力。为了提高丹参产量,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并且集中土地大面积种植丹参,便于生产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丹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丹参根部中耕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基于Hyperworks的手扶式白菜中耕机模态分析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广西甘蔗中耕施肥机械现状与发展方向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油菜如何中耕培土防冻
修行
想露果实的马铃薯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