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疗养机构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卫生保障中的职能定位

2022-12-31胡乃鉴田建全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疗养军事行动

胡乃鉴,田建全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和平与稳定为最终目的,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1]。其具体行动主要包括抢险救灾、维和行动、联合与联军演练、支持或镇压暴乱等[2]。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由于事件突发、任务险重、环境险恶、性质复杂,救援官兵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官兵的战斗力和任务目标的完成,而且在任务结束后还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官兵后续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心理素质[3]。许多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成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救援组织,将心理救援工作统一纳入国家层面管理。近年来,我军也日益重视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基层部队缺乏专职的心理医生,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和任务完成后,心理救援和心理康复工作尚不完善[4]。本研究旨在阐述军队疗养机构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卫生保障中的功能作用,以期最大限度地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服务。

1 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卫生保障现状

既往研究显示,在抢险救灾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7.47%~28.45%;在军事演练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4.7%[5-6]。除抢险救灾和军事演练外,维和行动、长远航任务、参与抗击重大疫情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使任务官兵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进而引发心理问题。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认知改变:出现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思维混乱,判断力减弱。(2)情绪改变:出现焦虑、抑郁、沮丧、恐惧、过分敏感、易怒、烦躁等。(3)行为改变:出现人际关系困扰、进食与睡眠障碍、强迫行为、自杀和自伤倾向。(4)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无论出现哪种状况,都会严重影响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心理健康的防护与救治十分必要。

和外军相比,我军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和实践经验相对匮乏。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常态化,我军虽然在心理防护、应激防护与救治、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服务的卫勤保障内容尚不全面,没有标准化的救治及康复流程,没有规范化的救援力量建制。我军《战伤救治规则》中强调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但基层卫生编制有限,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心理疾病防治经验不够[1]。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心理卫生保障方面,还需加大研究力度,明确标准流程[7]。

2 军队疗养机构医学心理科心理卫生保障能力

军队疗养机构大多都设置医学心理科,可完成心理健康评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训练与心理康复治疗任务。以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为例,全院共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0 余名,三级心理咨询师10 余名,有充足的心理卫生保障人员储备能力。配备有多台心理测评设备、生物反馈治疗仪、3D 潜能引导系统、心理减压舱、脑功能分析仪、多导睡眠监护仪、脑波治疗仪、沙盘游戏系统等,计划引进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系统、眼动追踪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先进设备。军队疗养机构作为官兵的医疗保健机构,具备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卫生工作的人员资质、专业技术能力及医疗设备。

3 军队疗养机构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心理卫生保障

3.1 行动前心理卫生保障

3.1.1 行动前心理素质筛选 对于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官兵,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和类型,对其心理素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军队疗养机构可参与其心理素质筛选工作。如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曾承接首届航天员选拔、“蛟龙”号深海潜航员选拔、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工作。除综合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筛选外,还可进行特殊能力选拔,如图形推理、空间旋转、生理心理负荷、人机功能分配等。另外,还可进行团体协作能力选拔等。

3.1.2 行动前心理健康宣教 在行动前,可进行团体健康教育,明确任务的目的和性质,增强官兵的集体荣誉感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告知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应对方案。教授任务官兵心理放松和自我认知调整的技术方法、心理自救流程、就诊途径以及心理卫生保障的联络途径等,提前进行心理卫生防护准备[8-9]。

3.1.3 行动前心理健康评估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和军事群体心理应激检测工具等对即将参与行动的官兵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准确掌握和预测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对不适合参与行动的官兵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并针对性地做好追踪随访。

3.1.4 培养基层心理卫生骨干 我军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心理问题的系统研究尚不充分,工作体系尚不健全[1]。绝大多数基层心理骨干仅参加过一些短期培训,缺乏临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学知识理解不深,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条件下的心理防护和心理干预知识掌握不够,对官兵的一些心理疑虑不能正确有效地疏导[10]。军队疗养机构可利用自身人员与技术优势,完善心理咨询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轮训机制,并做好督导及传帮带工作,平时应定期开展心理技能专项培训工作,将沙盘、绘画、正念等心理服务技能逐步普及到基层心理骨干层面。

3.2 行动中心理卫生保障

3.2.1 选派心理专家巡诊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选派心理专家以巡诊的方式遂行保障。邀请专家为部队开展心理测评活动,评估行动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明确官兵的心理健康需求。根据任务的不同性质及对官兵心理的影响程度进行健康维护,帮助官兵适应任务需求、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科学利用社会支持、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等。开展专家心理干预活动,针对性地进行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处置急性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3.2.2 抽组心理医师队伍遂行保障 军队疗养机构具备相当于二级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和专业配备设置,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卫生保障中,可以随时抽组专业心理医师组成医疗队,执行心理卫生保障任务。心理医师要深入到官兵中,及时发现其心理隐患并关注重点敏感时期、重点敏感人员,建立巡诊制度,定时出诊,于固定场所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工作。

3.2.3 开展远程心理卫生服务 可通过线上心理服务,如在线心理评估、线上宣传推送、远程实时视频、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对有需求的官兵进行评估与干预。为官兵提供远程指导,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并提供心理支持。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不适合继续执行任务的官兵建议安排医疗后送。

3.3 行动后心理卫生保障

3.3.1 开展全面细致的心理评估 行动后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下降,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疗养机构为其进行体检鉴定时,可结合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评估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给予心理干预。常用的问卷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CMI)》《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11-12]。

3.3.2 开展自我调节的心理健康宣教 入院后进行心理健康宣教,提高任务官兵对自我心理健康的理解和重视,可进行自我认知调节、情绪与压力管理、提升人际关系、婚恋家庭等方面的知识普及,教会官兵自我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方法。对官兵进行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使其意识到发生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的错误,只要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可以缓解和治愈,使官兵在自我调节效果甚微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专业援助。

3.3.3 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 行动后可进行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团体心理训练等。放松训练可以减轻躯体不适、改善情绪、降低应激水平、提高睡眠质量。由心理医师指导训练,采用呼吸放松与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式,达到放松的目的,并教会官兵把放松训练融入生活和工作中[13]。生物反馈训练通过人体内生理信息的反馈,训练后可消除不良心理状况、恢复身心健康。借助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提高官兵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稳定能力[14-15]。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可开展拓展性训练,旨在增强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人际关系;也可在仿真的战斗环境下模拟演练,增强官兵对战斗环境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16-18]。

3.3.4 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采用心理健康宣教和心理训练仍无法缓解的情况下,需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1)各类常见神经症。针对较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与专家门诊,开展心理咨询与疏导、沙盘游戏治疗、脑波治疗,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可改变官兵的不良认知方式,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沙盘游戏治疗可帮助官兵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进行自我整合,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脑波治疗可以对症改善官兵的情绪状况、神经衰弱、睡眠困扰等症状,缓解紧张焦虑程度,改善心境。(2)创伤后应激障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一直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部分官兵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后迅速恢复,也有部分官兵在任务结束后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此时可采用脑波治疗、虚拟现实治疗等。虚拟现实治疗可以模拟官兵受到创伤时的环境,唤醒当时的情绪体验,重构对事件的认知,从而减少创伤事件的情绪反应和影响,达到治疗效果[19]。同时根据官兵的个体差异给予心理咨询与相应的放松训练。(3)睡眠障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发生心理和行为障碍,尤其是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疗养机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任务官兵提供了优质的睡眠条件。在治疗方法上,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专门设置了睡眠门诊与睡眠监测中心,为疗养及康复官兵开展睡眠监测,还针对性地开展失眠的非药物干预途径,如脑波治疗、经颅微电流磁刺激治疗、生物节律调节治疗等。

4 讨论

非战争军事行动由于其突发性强、复杂性突出、危险性高等特点,易造成参加任务的官兵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疾病损害。我军在此方面已经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理论研究欠缺、专业力量不足、制度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系统构建,为有效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支撑。

军队疗养机构具备相当于二级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和专业配备设置,应充分发挥卫勤保障中心理卫生方面的力量,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积极参与,在任务前、中、后发挥优势力量,使军队疗养机构在提升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疗养军事行动
本期导读
景观疗法在保健疗养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外军有限军事行动
概率论在军事上的应用浅析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论军队疗养院的疗养安全与管理对策
我军干部疗养工作的现状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