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职院校专业优化研究

2022-12-31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浙江省设置院校

徐 凯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职业人才的种类和质量需求也逐渐转向高技术高技能方向。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指导高职院校调整优化相关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点,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实现了GDP 总量跨进6 万亿和人均GDP跨进10 万元两个阶段性的目标。浙江省并不单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更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浙江省科技革命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新兴领域层出不穷,这对本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职业性”和“高等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输送“高、专、精”人才的责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必须以培养高质量对口人才为目标,同时地方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提供指导方向,两者相辅相成。2020 年浙江省共有高等职业院校51 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404412 人,其中15 所入围全国首次遴选的“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入围院校占比全国第一,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招生质量、招生人数、就业数据也居全国前列,其为了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的高职院校专业优化的经验在全国高职改革的进程中必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建设现状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本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三大产业增长速度十分可观。在“十三五”期间,浙江省高端装备、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令全国瞩目,这不仅提高了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也提高了发展质量。此外根据统计数据,自2010 年以来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长势头迅猛,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已经由“二三一”转为“三二一”模式,浙江省经济正处于由传统模式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模式的关键时期[2]。2021 年,浙江省又提出要着眼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三大科创高地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等目标,提前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力求在全国实现产业的快速转型,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是教育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一样应该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努力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型人才[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江省高职院校进入了发展黄金期,相对于在全国相对薄弱的本科教育而言,浙江省的高职教育在全国数一数二,各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2020 年共有高职院校51 所,除去3 所保留校名但已停办全日制教育校、“筹办”校和新“摘筹”校,剩下48 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中有23 所综合院校,10所理工院校,8 所财经院校,2 所医药院校,2 所艺术院校,1 所政法院校,1 所体育院校和1 所师范院校。48 所院校中有19 所办学经费来自省级财政,20 所办学经费来自地方财政,9 所经费来自学校自筹,办学资金来源充足。浙江省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数329 个,专业点数1345 个,实现了对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 个一级专业大类和75 个二级专业类的全覆盖。省内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高级职称5748 人,占比34.28%;博士学位807 人,占比4.81%;双师素质14097 人,占比84.07%。与2019 年相比,高级职称数增加520 人,增幅9.05%;博士学位数增加105 人,增幅13.01%;双师素质数增加1158 人,增幅8.21%。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比例增加明显,实现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的优化。

为了契合省内产业升级的趋势,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点数量和招生规模在近年均实现一定增长,尤其是与浙江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相关的前沿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努力发展的重点对象,其相关专业点数、招生规模、匹配的专任教师人数近年均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浙江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省内产业发展的方向基本适配。

2 浙江省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

根据浙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近年来每年约95%的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留在了浙江省发展。高职人才是浙江省重要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人才队伍建设与当地产业能否蓬勃发展密切相关,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当地产业结构的人才,对当地经济和高职院校本身都意义重大。通过对浙江本地51 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虽然浙江省在专业优化改革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上,还存在几点问题。

2.1 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

近年来,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浙江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改革入手,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综合实力,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实施,尽全力平衡职业技术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然而研究发现浙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于急功近利,从51 所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分布来看,电子信息大类和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过多,超过半数,但农林矿等艰苦传统专业设置较少,虽然这与浙江省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的战略吻合,但这种以追求生源为目标,对热门专业的过度集中,容易造成人才饱和、挤压其他专业人才需求等问题。这种盲目会使院校难以为浙江省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也会使地方产业得不到人才补给,从而影响区域经济。

2.2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跟不上新兴产业升级需求

《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格局积极向本科层次延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或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同时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开设一批新专业,撤销一批供给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专业。每所职业院校着力建设好一至两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并扩大相关领域培养规模,有效缓解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但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更迭速度极快,如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需要的人才需求量迅猛增长,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很少,浙江省应该对新兴产业的人才种类需求予以关注并作出专业调整。

2.3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2019 届毕业生满意度评价91.97 分,高出2018 届毕业生0.74 分,高于2017 届毕业生1.84 分,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全省高职院校2019 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为67.78%,和2018 届毕业生的64.58%和2017届63.21%数据相比,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增长明显。毕业生专业相关指的是学生就业方向与在校专业的相关性,相关度的提高既有利于高职人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也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地域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学生就业时的专业适应性,将其作为一个硬指标去考核,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选择自由,也忽视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把高职院校的使命和目标放在了最后,往往造成三方皆输的结果。并且有的学校专注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忽视了专业特色的发展;过分追求“职业”二字,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陈旧,不能培养出能及时跟上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3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进策略

3.1 强化政府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改革中的统筹指导功能

浙江省现有部分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严重同质化,为了招生和就业数据过分追求“热门”专业,传统专业遇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院校的短视和社会上学生与家长选择专业时的盲从性,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应该强化政府的统筹指导功能,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组成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的社会调研,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全面审核和调整,使院校的专业设置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准确满足地方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浙江省经过充分的调研与可行性研究,在2020 年底参考国家级“双高计划”项目实施了省级的“双高计划”,拟建设15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30 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作为国家项目的补充,致力于保持本省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这种政府统筹配置资源的方式,能最大限度避免院校和学生的短视对产业转型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地方重点产业的发展。

3.2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有效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应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三大科创高地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等,要求每所职业院校着力建好1―2 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并扩大相关领域培养规模。政府应时刻关注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第一时间将需求侧信息形成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并定时对高校进行披露,结合高校现有专业的种类和数量要求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以形成产业需求和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同时政府对产业布局应该具备前瞻性,能预测到未来一段时间人才的需求变化并提前和高校配合,适度超前布局,做好部署工作。同时,高校应该积极配合政府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专业设置改革和优化方面的不足和滞后性,一定要在平时产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对就业数据不高、学生雇主满意度不高、专业相关度不高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重点检查,及时更改或者叫停落后的专业。只有政府、高校、学生、企业等多方配合,才能形成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3.3 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机制,提高人才质量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走向市场的技能型人才,故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优化应该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培养出与产业需求能高度对接的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应在校内建立《专业质量年报》制度,并结合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组织跟踪相关专业毕业生,最终从教学资源、培养成果、科研成就、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价,定期发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浙江省设置院校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