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

2022-12-31马英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诗人诗歌

文|马英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这段表述中“文学”一词出现三次,分别是“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从语言、形象到作品特点再到表达创作,恰好是文学作品接受的三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了尊重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教学理念。文学作品是作家精神创造的产物,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也应遵循从触摸语言到理解情感,而后产生共鸣的规律。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共有43 篇,所占比重约为16%。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现代诗教学要关注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首先要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其次要沉入诗歌情境,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最后要唤起内觉体验,表达个体的独特感受。

一、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触摸这些字斟句酌、反复锤炼的语言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意义层面上看,诗歌语言追求与众不同的表达,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从形式层面上看,诗歌语言借助文字的声音、形状、排列,构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教学中抓住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才能使诗歌教学区别于普通的阅读教学。

如何触摸诗歌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说,教师要“赤手空拳”地去读课文,诗歌更是如此。“赤手空拳”地直面诗歌的语言,从字、词、句中寻找诗味,不经意间可能就打开了诗歌教学的大门。例如彭才华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呈现了“秋”字的甲骨文字形,学生一下子认出这是蟋蟀的形象,教师接着引导:因为秋天天气慢慢转凉了,蟋蟀就不叫了,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一点,就画了一只蟋蟀代表秋天的“秋”字。一堂关于秋天的课从这一个字里获得了灵气,随后诗中出现的“落叶、白云、秋风”都成了秋天的精灵,“叶子、小花、汗水、谷粒”都发出秋天的声音,秋之形、秋之声、秋之情便弥漫开来。

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关注词句的“陌生化”,这里的“陌生化”不是指生僻词,而是寻常词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例如四年级下册《绿》中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些常见的事物怎么会是绿的?这就是寻常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不仅是语言的创新,更承载着诗人独特的心灵感触。因为那时那刻诗人艾青心中满是新生的喜悦,在他眼里也就处处可见浓浓的绿意了。

品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要抓住诗歌意象构成的氛围“场”。意象是诗歌陌生化的附着点,寻常之象也可承载非常之意。但这也恰恰是现代诗教学容易迷失的地方,似乎把意象挑出来就抓住了诗歌内容。殊不知,先有意,后有象,意象并置产生意境,“意”“境”交融产生“场”,“场”才是诗歌能打动人的氛围。例如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意象,可当它们在诗人的行走中勾连起来时,便具有了空间的张力。诗人走在雨后的小路上,低头看见小草和小白菊,抬头看见凤蝶,此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意境。时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诗人戴望舒心中充满喜悦和期待,这些小草、小白菊便和诗人一起欢快地舞蹈起来了,这又构成了一个情感氛围“场”。

品味诗歌的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节奏。节奏是诗歌独有的特点,它是语音和情绪有规律的起伏变化。既表现为音韵、格律的组合构成的外在节奏,还表现为抑扬顿挫的内在情绪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优秀的诗人会选用最合乎诗情的字眼,用声音配合意义和情绪的表达。“好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江弱水《诗的八堂课》)。现代诗人中,音律节奏把握最为出色的当属徐志摩了,短小如四年级上册《花牛歌》,仅仅四节,在音律节奏上依然极为讲究。诗歌整体运用了首句相同平列复沓形式,形成回环的旋律,带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美感,仿佛花牛久久流连在草地上。在韵脚上两句一换,整齐而不失活泼,既有音韵变换之美,又塑造了花牛俏皮、自由的形象。声调上高低有致、抑扬顿挫,又和情感的节奏一致,诗人的情感由安静到灵动,由现实走向梦想,充满声情协调的节奏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这首音律精美、节奏和谐的《花牛歌》就特别适合天性自由活泼又喜欢韵律节奏的儿童反复诵读品味。

对语言的感受、欣赏是文学阅读任务群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责。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责无旁贷。

二、沉入情感,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

在初步感受了诗歌语言和形象之后,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情感。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现代诗经历了从表层抒情盛行到深度抒情成熟的过程。统编本教材抒情诗占18 篇,占现代诗篇目的42%。

孙绍振教授认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实用方法是“还原”。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是深入诗歌情感世界的一种方式。从诗歌的情感逻辑切入,探寻诗歌的情感原貌,才不会偏离诗歌本意,既避免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也不至于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同时,用体贴诗情的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和诗歌建立直接联系。

例如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是刘大白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透过诗歌的语言层,我们能读到清新的句子、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修辞,写景抒情极为出色。但是我们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去还原它,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诗人写道:归鸟倦了,驮着斜阳。黄昏归巢的鸟儿原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绅写“倦鸟安能待暮还”,白居易描述“倦鸟得茂树”,辛弃疾则吟出“鸟倦飞还矣”,“倦”与疲倦、劳累相连,倦鸟飞归回巢,多承载着诗人的归情。可刘大白笔下的鸟儿还要“驮”着斜阳回去,“驮”多用来描述负重的动作,与鸟儿的轻快并不相称。这些违背常理的用词背后的情感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又用到了历史的还原方法。时间追溯至1919 年,“五四”运动时的诗人斗志昂扬,为“五四浙江四杰”之一。1920年,他受到反动当局施压;1921年,被迫辞职。1923 年,诗人往返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先后在宗文、安定、春晖等中学任教,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同年10 月返回家乡绍兴,适逢秋意渐浓,10月30 日晚上写下《秋晚的江上》,而在前一日,诗人还写了一首诗《深秋晚眺》。其实,这一时期,诗人写了很多与秋有关的诗篇。如此密集地关注秋天,不只是季节的原因,更有人生的感受。此后,诗人从致力教育转向从事政务,诗风也转向低沉,甚至不乏消极之作。《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于灰色的思索中偶尔抓住的一抹亮色,是对清新诗风的一次美好道别。还原了这些现场,我们就会带着珍惜和不舍去看待诗歌中的“归巢的鸟儿”“头白的芦苇”,更读懂了“夕阳”的含义。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诗人还要抓住这最后的阳光照亮一片江面。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中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中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情感体悟能力,能适当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些背景知识全部倾倒给他们,他们的年龄不足以领悟政治运动、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懂了诗句含义、领会了意象意境之后,适当引导他们猜测诗人那时的心情,使他们感受到这是诗人在心情复杂时从自然美景中找到的抚慰。这样,就让学生和诗歌建立了直接联系,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尽可能深入地走进了诗歌的情感境界。

三、打开感官,表达独特的体验思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目标是“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第三学段的目标是“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随着文学作品阅读积累的增多,学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是文学阅读教学的必归之路。现代诗教学不应止于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领悟,还应以个体生命的创意表达为目标。

从阅读到创作是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转化,是从语言听、读到说、写的跨越,也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唤起儿童的“内觉体验”。“内觉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是内心体验和直觉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唤起内觉体验是连接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关键枢纽。

唤起内觉体验,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感官的大门。感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器官,运用感官是人和外在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文学创作就是对感官体验的表达,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体验的语言表达。以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为例,当读到“凉爽又温柔”的泥路、“新绿”的小草、“闲游”的凤蝶儿时,就要抓住机会打开学生的触觉、视觉。引导学生从诗歌出发,留心雨后初晴的时候能看到、听到、感到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味道,带着什么样的情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说出来、写下来,读给同桌听。这就从诗歌文本走向感官体验,再从感官体验诉诸语言表达,诗歌创意表达就变得顺畅自然,不再令学生望而生畏了。打开感官不止停留在文本上和教室里,直接走入多彩的世界去触摸、观察、聆听,丰富的感受就涌上来了。广西特级教师郑梨花曾在秋天的雨后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走走看看,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学生却说:“老师,我非常想给它写一首诗。”

唤起内觉体验,还可以通过唤醒记忆的方式达成。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缺少诗意的瞬间,只是当时已惘然。唤醒心灵记忆,在浓浓诗境中用诗写心,就水到渠成。例如盛勇老师在设计六年级上册《花之歌》的教学时,以大量的诗歌记忆刺激学生,导入部分播放了以前学过的五首诗歌,一下子把六年级的学生带回了曾经诗意盎然的世界,整堂课用“诗的资料—诗的内容—诗的写法”贯穿,最后再带着学生写写心中的诗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唤起学生的内觉体验之后,还要适当地给学生的创意表达提供支架,比如提供某种思维空间或句式表达的支架。广东特级教师王健带着学生欣赏了英国诗人依尼诺的《什么是诗》,给学生提供了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和设问排比的表达方式,最后学生的成果令人欣喜。如:

什么是诗?

龙炫伊

什么是诗,诗是什么?

你知道吗?

我想,诗就是床前明月光;

诗就是春眠不觉晓;

诗就是离离原上草;

诗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妈妈说,诗就是远方的风景,心之所向皆是诗。

有的学生用它写自然万物:

什么是诗?谁知道?

星星不是诗,星星的亮光才是诗;

蝴蝶不是诗,蝴蝶的翩翩飞舞才是诗;

森林不是诗,森林的幽静才是诗;

书本不是诗,书本里的文字才是诗;

沙滩不是诗,沙滩上小朋友玩耍的嬉笑声才是诗。

但什么是诗?谁知道?

像这样令人惊喜的诗篇还有很多,儿童的思维特点使他们成为天生的诗人。诚然,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诗人,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出好诗,但诗歌创意表达的练习好比一颗随时可能会发芽的思维的种子,未来可期。

四、结语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承担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品质的职责。现代诗教学要从“文学性”出发,指向学生的语言发展、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

诗能唤醒心灵的敏感,发现情感的丰富,从而升华心灵世界,让我们更高尚、高雅、高贵地做人。诗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优雅地表达自己,诗意地与世界相处,在技术化、数字化、商品化的时代生命依然能够以诗性的方式存在。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保护和培育诗心、诗性,为学生将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拥有更高远的人生做好扎实的铺垫。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