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分角色表演”的教学建议

2022-12-31蒋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壁虎交际文本

文|蒋海燕

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分角色表演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分角色表演虽然在低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出现的不多,但它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对学生分角色表演进行指导,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一、紧扣文本内容,感受角色特点

低年级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并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让学生以表演内化语言,形成能力。教师挖掘文本中适合学生表演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1.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特点

低年级教材中的故事大都以童话为主,语言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学生表演。教师找出文本中那些表现力强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可以深化学生的语言体验,为学生接下来的分角色表演奠定基础。如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文,读好小马与老马、牛伯伯、松鼠的对话是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关键。教学时,对于老马、牛伯伯的话,鼓励学生用长者的口吻朗读;对于小马的话,鼓励学生用活泼欢快的语气朗读。在读小松鼠“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这句话时,可以让学生从两个叹号入手读出小松鼠对小马的担心、着急的心情。当学生读完的时候,教师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想象小松鼠在说这句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并进行表演,从而更好地把小松鼠的特点表现出来。在分角色表演教学中,对于可以凸显人物特点的词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为学生的表演奠定基础。

2.梳理文本结构,感受角色心情

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的课文中关于人物对话的语言较多,且有许多是反复结构。分析这些文本结构,我们发现虽然故事结构相似,但关于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还是有着许多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演课文内容。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围绕着小壁虎的心情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贯串全文的句子,学生发现每次小壁虎借尾巴时都有“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这样的句式。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且想一想每次小壁虎在向别人借尾巴时的心情,当他没有借到尾巴时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自己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文末两个自然段中“心里很难过”“高兴得叫了起来”,反映出小壁虎的心情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感悟体会,最后让学生表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小壁虎一次次借尾巴被拒绝来体会其内心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出来,让学生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二、借助角色表演,切实内化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表演得好,读懂课文内容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怎样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合作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

1.情境表演,感受文本内涵

分角色表演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内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丰富文本内涵。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时,课后练习中让学生说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狐狸的,哪些是描写老虎的,再让学生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教学时,教师先出示这些词语卡片,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然后让学生运用描写狐狸或者老虎的词语进行表演,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比一比哪位学生的表演最为生动形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有意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表演狐狸和老虎。通过学生的表演,教师可以判断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有没有真正读懂故事的内涵。这样以表演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实质上也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再次发现与内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2.合作表演,凸显角色意识

分角色表演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思维能力。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时,小蝌蚪在找妈妈时不同的动作就是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时需要抓住的角色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动词的精准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角色意识。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本描写小蝌蚪与其他小动物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迎上去”“追上去”这些动词的特点,以及“摆动着四条腿”“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这些句子中的“摆动”“蹲”等词语,还有描写小青蛙的“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等语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体会文章中动词的准确,感受人物角色的特点。这个表演的过程不仅是集学生思维动作于一体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三、凸显育人价值,提升综合素养

分角色表演不只是跟表演有关,还跟学生的语言表达、形体、审美等因素有关,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熟读表演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注重表演与人们的常规认识相吻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在表演中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

分角色表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及生活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际意识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棉花姑娘都请了谁帮她捉害虫,在请别人帮忙时语言上有着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棉花姑娘的礼貌用语。经过阅读思考,学生发现棉花姑娘每次说的话是“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棉花姑娘每次都使用了礼貌用语“请”。发现这点以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引导学生感受在请别人帮忙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再让学生用这种语气读一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棉花姑娘是让别人帮她捉害虫的,请人帮忙要有礼貌,在学生分角色表演中融入生活交际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在分角色表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演情况,还要注重发掘文本中可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凸显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在表演中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触摸学生的真情实感。分角色表演可以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可以借助分角色表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人物角色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寒号鸟》时,对于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师不要直接告知学生,而要在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像寒号鸟这样的人,说说他的故事,并把寒号鸟的事情讲给他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劝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故事蕴含的道理。学生在表演或者劝说中真正感受到得过且过的结果是不好的,美好的生活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现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彰显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分角色表演是一个分角色朗读、迁移运用、内化理解、表达外显的综合学习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角色特点,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相应的交际能力,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熏陶与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壁虎交际文本
情景交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
壁虎的尾巴
交际羊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两块磁的交际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