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读写结合训练的四个落点

2022-12-31汪静东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文本课文

文|汪静东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研读文本内容,体会作者言语表达的独特巧妙之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言语规律,积累言语表达经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读写结合训练比较重视,但大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品析,学生的读写训练形式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一、读中炼字,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时候,要关注文本中的每一个词,真正读懂这些字词中蕴含的意味与价值,同时,确定恰当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帮助学生体会到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时,教师先让学生细细品读,看看自己对哪些字词有独特的感受。在细细品读中,学生发现“抽出”一词写出了枝条生长得快速而有力,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天勃勃的生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能否把“抽出”改为“长出”?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认为“长出”只是把春天长出了新的叶子的情况写了出来,不够生动,但“抽出”一词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树木写活了,让整个句子更加形象生动。从关注文本精彩的词句中,学生获得了发现的快乐。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独特表达的词句,用心品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彩。最后,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资料。在仿写时,学生的炼字意识得到了强化。如“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飞舞”中的“在空中飞舞”一句,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树叶落下的样子;又如“放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柿子的颜色。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关注了字词,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中生动形象、精彩传神的词句,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本中语言用词的精妙与表达的独特,再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写作中自觉进行词句推敲的意识,逐步使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读中仿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教材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中的优美句段比比皆是,有的语言朴实,有的运用了修辞,有的在布局谋篇上有着独特的技巧……它们像洒落在文本中的珍珠一样,为文章增色不少。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优美的独特之处,让学生细细品读,再让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时,教师抓住“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风吹竹林的声响变成了非常好听的声音,欢乐的主题曲开始奏响。又如,“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放假了与放学了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放假了意味着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了。这些句子不仅是拟人句,对学生来说也是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词句,感受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独特新鲜的表达,感受作者是如何运用拟人手法把事物写生动形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以“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这种形式为开头,仿照着课文中拟人的表现手法写一两句话。有学生写道:“清风一吹,他们就摆动着优美的舞姿。”有学生写道:“蝴蝶一来,花儿们就争先恐后地打着招呼。”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品味感受到了文本语言的美,还学会了运用这种形式表达美。

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往往会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咀嚼文本,品味文本,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并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语言表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深刻的表达体验过程,帮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认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中构段,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全身心投入,对文本内容潜心研读,细致分析,这样才能对文本语言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才能习得文本的表达秘妙。教师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赏析,为学生搭建习得与运用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善于依据文本内容特点,找到适合的语言训练点,让文本精彩的构段方式成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起点。

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先抓住“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的叶子”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连续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观察的,再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以黄豆或者绿豆的发芽为例,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最后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第2自然段的形式写一段话,这就为学生习得如何构段和进行准确生动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又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有4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每一段话的内容不多,特点却非常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把每个季节的特点描写得富有趣味且具有真情实感的,并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形式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段落结构的品味,从而帮助学生习得构段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教材中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语言鉴赏力及语言表达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也更加丰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积累多种构段方式,让学生的表达枝繁叶茂。

四、读中谋篇,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编排具有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特点。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或者单元“交流平台”中又对这些语文要素进行了落实、巩固与梳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时候,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对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语文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扎实。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导语出发,注重落实语文要素,同时要随着阅读教学把本单元习作“这儿真美”的习作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布局谋篇方式以及每个自然段是如何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的,课文中关键段落的关键句子是什么,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关键语句与整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教学《海滨小城》一课,在学生理解关键语句与段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布局谋篇入手学习作者选取几个风景点,抓住每处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最后,教师还要从整体上对这些课文的谋篇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总分总”表达的好处,这样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就会感到轻松许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佳作,还要把学生引向布局谋篇感受课文表达秘妙方面来。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时候,要依据不同课文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结构的布局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读写结合训练有足够的重视,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精妙语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中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文本课文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