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阅读链接” 落实语文要素

2022-12-31顾丽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文|顾丽萍

教材的“阅读链接”板块属于助学系统,通常呈现为课文练习后的语段或语篇,立足于教材内容,拓宽了文本的外延。教师应借助这一板块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表达方法的理解。“阅读链接”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广阔。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利用好“阅读链接”,在比较中落实语文要素。

一、借用“阅读链接”,加深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不少自成篇章的从名著中选取的片段,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补充一些资料使文本更加完整。在“阅读链接”中,有的片段围绕相关人物展开,叙述人物的生长环境、爱好和习惯、人生经历以及命运归宿等,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还有一些故事类文本,“阅读链接”用以补充事件的背景、故事走向以及结局等,使故事更加完整和合理。“阅读链接”是文本以外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联系文本内容深化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以五年级下册从《呼兰河传》中节选的《祖父的园子》为例,在作者的童年时期,祖父对她十分包容和宠爱,因此她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自由地度过了童年。自由自在蕴含于一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中,“我失去了父母之爱,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天赐的补偿”。看文中的表达,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种自由欢乐。然而,《呼兰河传》结束部分的内容在课后的“阅读链接”呈现出来:“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多年后作者的感受使这部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这时再回头来看作者对童年的所有自由快乐的描写,都会被忧伤包围着,文本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深切的怀念中也有了几许惆怅和悲凉。可见,“阅读链接”中对文本深层意蕴的传达能够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获得全新且富有深意的阅读体验。

二、利用“阅读链接”,把握文本联系

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无论是在人物选择、主旨内容、形象刻画、表现手法上,都与课文联系紧密,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精准,对表达方法的领会也更加深刻。在比较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体悟也能够得以深化。例如,“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本在内容编排上选择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这两位大家表达对动物感情的方式同中有异:贬义褒用的写法是《猫》和《白鹅》的相同之处,从词语“古怪”“鹅老爷”“架子十足”可以看出。不同点是在《猫》一文中老舍巧妙地运用了语气词、叠词表达对猫的喜爱,将“猫爪印”比喻成“小梅花”,将小猫比作孩子,而《母鸡》一文则将从“讨厌”到“不敢讨厌”的变化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表达了对母鸡的赞颂。但是,作家表达对动物感情的方式不止这些,教材在《猫》的后面有了“阅读链接”的编排,也有《猫》的描写片段,只是作者是夏丏尊和周而复,以此作为练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对两个片段的阅读,在与前文的比较中不难发现:这两位作家是通过描写猫的外形、小孩喜欢逗它玩、“我”也对它充满了遐想及通过别人夸赞猫等方式,把对猫的喜欢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这里表达对动物感情的方式与单元教材中有所不同。通过“阅读链接”,学生了解了其他作家表达对动物感情的策略,在异同比较中落实了语文要素。

三、巧用“阅读链接”,实现以读促写

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链接”都会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文本的补充和延伸。其实,这部分除了带给人阅读的体验外还具有启发写作的价值。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仅仅有输入无法实现对观点的二次理解和自我诠释,学生有了阅读的积累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输出来夯实自己的写作基础。以读促写是阅读和写作相衔接的最佳方式。在阅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与“阅读链接”进行对照,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除夕》。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都是对春节感受的描写,写法各异,不分伯仲。前者以时间为顺序来写发生的事情,而《除夕》的文章线索是外婆的活动。一番对比之后,教师可以把文章的写法作为一个切入点,先组织学生讨论:描写同一节日,写作的角度有哪些?在比较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并当堂写一写,评一评。又如阅读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后,学生可以结合“阅读链接”中对猫的介绍,在比较和体会中把读与写关联起来,实现写作难点的有效突破,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展开练笔。再如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之后,学生可以联系“阅读链接”中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对文章的写作结构进行梳理。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关注沿途的景色,并尝试自己写一写,不限制写哪种景色,给予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像这样,适时引入“阅读链接”,创造练笔的机会,能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去写,提升写作能力。

四、活用“阅读链接”,延展阅读边界

阅读的积累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教材只提供少量经典的课文,仅仅读这几篇课文、教这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阅读链接”的设计,为学生介绍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显然,教材如此编排的意图是由一篇课文带动另一篇课文,触角涉及无数篇课文;从一篇文章引向一本书,让学生拥抱很多本书。像这样,以篇带篇,由篇及书,由“个”“类”到“整本书”的拓展便能在润物无声中得以实现。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叶挺的现代诗《囚歌》是《十六年前的回忆》文后安排的“阅读材料”,其中设置了泡泡语:“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囚歌》和《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教师可以分步骤布置学习任务:一是查找资料,对故事、小说、诗歌、剧本等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二是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事迹;三是组织交流会,对同题材、言相异、意相同文本特点重点关注,以此来加深对不同文体的不同“味道”的体会。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是这一课的课后习题。它有一明一暗两个作用,“明”的是通过“阅读链接”中的阅读,让学生对原著简洁、凝练的语言有所体会;“暗”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链接”的学习,在对语言特点有所了解之后,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有阅读古典名著的一种内心的需求,继而将阅读的视角伸向课外。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尝试阅读原著《三国演义》,并延展到其他的名著的阅读中。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大,语文素养才会随之不断提升,只有“大阅读”才能引领学生进入“大语文”时代。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是教材中价值多元的新生事物,旨在拓展阅读的外延,推动学生从一篇文章的阅读走向另一篇文章、另一本经典的阅读,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充分的利用。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学情,巧妙利用“阅读链接”,循循善诱,综合各种资料和文本,把握文本主题深意,深化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领略更加广阔的世界,进而提升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