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序推进能源改革 保障能源安全
——2022年全国两会观察

2022-12-31许帆婷

中国石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工作

□ 本刊记者 许帆婷

3月4日、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国企改革等依旧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双碳”目标如何推进和实现,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尤为引人注目的重点之一。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

2021年“双碳”目标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全面展开。经过一年的实践,所有人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对众多行业产生影响。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这件事,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事情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地方难免步子急了些,步子大了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双碳”工作要求已经从去年的“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变为今年的“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的变化不言而喻。

这既是对过去“双碳”工作成绩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效的肯定,也是对今年工作的深化和完善。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多项工作内容均已落实。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经由前期谋划阶段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作为一名电力行业代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双碳’及能源低碳转型相关内容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庆强说,“要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坚决扛牢电网责任,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力以赴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大,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原油、天然气、煤炭三大传统能源价格暴涨,更加凸显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必须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一方面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一方面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风险,确保安全降碳;坚持问题导向,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科炼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提出,国家在能源安全方面着重还要考虑液体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一是增大原油储量;二是增大成品油储量;三是配套原油商储建设规模一流的现代化炼厂。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好收官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既要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又要针对前期的改革痛点难点堵点,“定点爆破、靶向攻关”,确保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要求,2022年重点把握6个方面:深度推进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切实提升董事会建设和运行质量;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推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科技创新激励要更精准更给力,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瘦身健体,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企因地因业分类改革,抓重点抓关键提高精准性;全面强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推动国资监管效能和优势充分发挥。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有企业依靠深化改革不断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表示。

近年来,国资央企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改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能源工作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