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中的川西林盘生态和人文研究
——基于龙泉驿区及洪安镇文安社区林盘资源利用情况调研

2022-12-28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建筑保护文化研究促进会课题组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林盘文安龙泉驿区

文/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建筑保护文化研究促进会课题组

内容提要: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本课题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背景,梳理其林盘生态及历史人文资源,以洪安镇文安社区、刘氏宗元祠文化为典型个案,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地林盘生态环境资源、乡村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解决乡村的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四川的许多地区,丰富的林盘生态环境和丰厚的乡村历史人文底蕴同时并存,构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宝贵资源。如何重视此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予以合理利用,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升乡村旅游水平、解决乡村的再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涉及的政策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政策背景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龙泉驿区“十四五”规划,等等。

本课题主要依据上述政策精神,在全面分析龙泉驿区林盘生态及人文现状基础上,对龙泉驿区打造林盘旅游经济提出思路,并提出龙泉驿区乡村旅游中的林盘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龙泉驿区林盘生态及其保护基本情况

林盘是居住在川西坝子上的人们的乡愁。实际上,“林盘”这个四川方言在《四川方言词典》等字典中都难以查到,其典型特征可以用16个字概括:“田中有林,林中有宅,流水环绕,自给自足。”今天,人们还赋予它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做“农村田园景观”。“川西林盘”则是成都平原地区人们对平坝和丘陵区域有林木围合的村庄院落的形象化俗称,不仅具备环境生态的基本特征,也是成都地区农村居民的一种聚居形态。

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川西林盘是成都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的结晶,乡村的山、水、田、林构成了成都田园风光的基本生态要素,更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特有的宝贵资源。根据2007年的调查数据,成都全市农村区域有各种规模的林盘约9万个,其中:10户以上规模较大、植被环境较好、林盘特征典型的大中型林盘共有7749个,占全市林盘总数的8.6%;大中型林盘内,现有居民28.5万户,居住人口97.90万人,总占地面积15985万平方米;全市林盘传统民居建筑面积1728.73万平方米,占林盘总建筑面积的11%,其中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有140座,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1]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位于成都东部地区的龙泉驿区广大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林盘形态。林盘的自然地形围合范围不仅仅包含了林木、竹林、菜园以及与整体景观环境不可分离的沟渠、道路、河流等,还包括了林盘内所有院落建筑及外围林木、竹林围合而成的整体景观环境用地。林盘有大有小,小则几户,大者几十户,它们散落在平原和丘陵地带,呈现出一派悠闲和谐的景象。2011年有关资料表明,龙泉驿区农村人口343230人,农村户数106342户,林盘涉及范围面积417平方公里。现有林盘总数多达7800个,占地面积5191.49公顷,林盘中的居住人口301478人,人均占地面积172.2平方米/人,林盘密度19个/平方公里;该区居住10户以上的大中型林盘755个,总面积6833707平方米,居住人口39960人,人均占地面积171.01平方米/人,林盘密度1.81个/平方公里,林盘居民聚集度为11.64%。[2]

龙泉驿区林盘的生态景致,多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林盘外围一般环绕着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大多数为前竹后林的模式。整个宅院隐于林园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中,或掩映在低矮的竹林丛中。大多数林盘的周边,都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周边沃野环抱、中间密林拥簇、又有沟壑流水的独特生态景观。林盘的沟渠、池塘、河堤以及建筑外围的竹林、菜园、林木,起着涵养水土、调节气温、供给氧气的生态环保作用,又与周边农田形成“竹林环绕、小桥流水”的整体环境景观。

打造生态旅游、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已经成为龙泉驿区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由“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将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并促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快速发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将龙泉驿区定位为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其城市功能为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对外交往。

龙泉驿区林盘区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这些资源在新的发展定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龙泉驿区农居林盘保护点109个,其中人口聚居林盘28个、生态林盘81个;林盘保护点总面积916054平方米,林盘保护点密度在0.27个/平方公里。龙泉驿区非居住林盘生态保护点81个,居住人口3190人,居住户数891户,林盘总建筑面积594681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28913平方米。[3]

龙泉驿区林盘景观形态较好、高大乔木多,形成了“开窗见田、推门见绿”的田园城市风光;村道、组道、机耕道、河堤道、园林道,以及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板块,构成了龙泉驿区林盘生态的重要内容,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乡融合的林盘生态布局;林盘地域的传统建筑与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相对私密的空间与和谐社区搭配,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悠闲生活形态。沃野环抱、美田弥望、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的良好人居环境,是龙泉驿区林盘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大的比较优势,展现了田园生活、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彰显了龙泉驿区的大美生态景象。

二、林盘区域保存下来的主要乡村历史文化类型

川西林盘是四川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驿区保存下来的林盘资源,和成都平原的其他林盘一样,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川西农居风貌。林盘区域内传承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颂,如西晋文学家左思在《三都赋》中写道:“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因此,乡村历史人文和林盘生态共生,在保护和利用好林资源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文化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川西林盘经历了古蜀时期的萌生草创、秦汉时期的初具规模、唐宋时期的臻于完善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再生发展等阶段。龙泉驿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古蜀国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开拓进取。经过近代以来的百年沧桑巨变,龙泉驿区仍保留下来7800多个林盘,约有30万人以上居住在林盘中,占该区总人口的22%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林盘中传承的乡村历史人文资源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有的地方正在消失或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地方得到了保存。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三大类:传统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带来的民风民俗以及姓氏文化。

农耕文化。历史上人们开展农事活动而产生的农耕文化,主要是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各种活动,在各地农村普遍存在。草编工艺、民间舞蹈、秧歌舞等非遗项目,也有部分保存下来。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放弃了在林盘中的居住生活方式,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有的村落中几乎消失殆尽,龙泉驿区原有的客家围屋很少保留下来,旧有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都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除了和农耕文化有关的内容外,林盘地域还存在汉族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尚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孔庙、佛寺、道观。

移民文化。龙泉驿区是移民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尤其是客家移民文化独具风采。该区林盘中生活着大量的客家人,客家语言十分流行;客家的节庆风俗、婚嫁习俗有部分保留至今,比较有代表性的移民文化便是舞龙表演。洛带古镇宝胜村的 “刘家龙”就是移民文化的成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刘家龙是刘氏家族清初从江西迁徙来川时带入,外界称之为“上川龙”,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刘家龙运用扎龙、出龙、舞龙、上街、下乡、烧龙、破阵、斗龙等形式,反映了传统舞龙习俗中蕴含的祈雨、敬神为主的文化习俗,现今已经转变为节庆、重大活动、迎宾的一种礼仪,并成为该区旅游文化的重要节目之一。[4]近年来,宝胜村和化工新村展开合作,共同组成了舞龙表演团队。

姓氏文化。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北宋刘恕所撰《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华姓氏既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主要反映在家族的祠堂、族谱、家风家训。龙泉驿区林盘中生活的居民,基本上都是移民后裔,其中客家移民后裔尤其众多,他们极为重视家族的姓氏文化,倡导敬宗孝祖,接续血脉后嗣,传承优良家风,培养家国情怀。龙泉驿区的林盘中,许多地名就是以姓氏开头,例如刘家大堰、张家大院等等,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老祠堂、客家围屋、家族古碑等,有的已进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名录,有的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也有许多姓氏文化古迹毁于历史。至2021年,龙泉驿区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名录的建筑共有10个,其中5个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出自当地林盘地域 (如表 1 所示)[5]。

表1 龙泉驿区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名录的姓氏文化古建筑

三、洪安镇文安社区的林盘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分析

洪安镇于2021年和黄土镇合并,续称洪安镇。该镇的文安社区地处成都平原边缘地带,靠近丘陵山区,是典型的林盘生态区域,至今仍保存着部分乡村历史人文资源,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安老场镇、刘家祠等位居其中。因此,本课题的林盘生态以及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文安社区为重点分析对象。

(一)洪安镇文安社区林盘生态资源梳理

洪安镇远离成都主城区,平原、丘陵、山脉交错,河流水系较多,农业基础发展良好,但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落后。2011年洪安镇的林盘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在龙泉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表2所示)。

表2 2011年龙泉驿区洪安镇林盘及保护基本情况

洪安镇所辖的文安社区于2020年6月成立,由原来的化工新村、文安场社区、车站社区合并而成,该社区幅员面积为9.67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大大超过老文安场;辖居民小组20个,总人口为4003户10332人。调研中得知,该社区现有林盘25处,从2015年开始生态保护整治工作,目前已有4处得到整治。据社区院落书记张云清介绍,文安社区下一步打算继续开展林盘生态整治工作:以环境治理为主要抓手,结合洪安镇“十四五”规划,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环线。

(二)文安社区及其周边历史人文资源分析

文安社区的历史人文资源主要有:文安老场镇、刘家大堰的刘家祠及其祠堂文化、黄氏祠堂、陈家烧房等等。

1.以刘家祠为代表的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刘家祠位于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12组(原化工新村20组)刘家大堰,刘氏客家大族宗元公家族世居于此,已有300多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刘家祠历史人文资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刘家祠历史建筑,二是大批珍贵的家族历史档案文献,三是优秀的客家家风家训家规。这些资源都是珍贵的历史人文遗产,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认可。[6]

2.文安老场镇。文安老场镇是一个颇有历史文化遗存的老场镇,历史上曾属简阳县,后改为红阳公社,划归成都龙泉驿区后为文安乡,许多来自广东客家移民留下的古旧建筑,依然原汁原味地矗立在清代以来的老街上。这里不仅有民间传说中的“观音堂”,而且保留下来7棵百年古榕树,最早的有近三百年历史,为古街增添了历史人文风景。

文安场周边有不少的著名景区,如桃花故里、蔚然花海、洛带古镇、龙泉国际标榜旅游景区、好秾人有机农庄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景点,是附近两三公里的金龙寺、金龙湖和金龙长城。金龙长城是四川唯一的仿古长城,其顶端屹立着有名的金龙寺,该寺始建于两千年前的汉代,为四川盆地东缘的一大名胜。金龙长城向西可远眺成都平原千里沃野,近则可以俯瞰文安社区。到刘家祠游览,正好可以仰望金龙寺、金龙长城的山顶。

四、林盘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乡村再就业的思路

(一)林盘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思路

林盘是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传统综合体。林盘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林盘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做好科学规划,是引领林盘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是林盘资源有效利用的较好途径。推进林盘生态建设,对龙泉驿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振兴、乡民生活改善等诸多方面,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加大龙泉驿区林盘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林盘生态的保护力度。一是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建设、规划、国土、林业园林、交通、农业、水务、旅游、城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林盘保护工作,制定林盘保护工作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林盘保护规划,宣传龙泉驿区林盘资源特色和价值。按照农村住房重建与生产生活及居住方式结合、建筑形态和布局与环境相融的要求,先期启动聚居林盘保护及整治试点建设项目。二是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助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林盘保护建设投资机制。建立多方筹集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林盘保护和建设。鼓励民间资金投入聚居林盘保护点中符合规划、有利于发展林盘经济的休闲旅游、乡村酒店等项目建设;支持村民以联建共建方式改造聚居林盘保护点的农房建筑,发展乡村服务业。三是要强化林盘保护点的建设管理,禁止非聚居林盘内的建设行为。建立林盘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组织开展林盘保护、建设和资源利用的相关课题研究,为各级政府开展林盘保护、利用提供专业咨询。四是要依法查处违反林盘保护规划的行为。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违反林盘保护规划,破坏林盘生态、文态资源,造成林盘资源重大损失的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五是建立林盘保护登记制度。要对林盘中的古建筑、名木古树、符合保护条件的林木进行调查,建立完整的林盘及其林木保护档案。

2.实行景观形态和环境形态的整体保护。实行景观形态和环境形态的整体保护,对于林盘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禁止擅自砍伐龙泉驿区林盘内的树木、竹林。因项目建设确需砍伐或移栽的,必须报林业部门批准;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树和3笼以上的竹林,要登记造册进行严格保护。古树名木要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实行挂牌保护。另外,不得改变保护点周边的河流水系走向,禁止在保护点周边河流挖沙取土,禁止向河流、水渠内倾倒垃圾,要保持保护点周边的自然田园风光,使林盘景观和周边田园风光完美协调。周边的河流水渠、地形地貌等环境要素保持原形态;保护聚居林盘保护点的传统文化环境;聚居林盘保护点内以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顶、三合或L型布局为特征的传统川西农家院落和祠堂、庙宇建筑要通过维修加固予以保护;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要按川西农居风貌进行整治,文物古迹要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保护。总之,对于林盘区域的环境和建筑,要按照“乡土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原则改造和建设,打造体现天府“乡愁”记忆,功能复合的现代林盘院落。

聚居林盘保护点的保护,要积极吸纳农村居民居住。要着力改善聚居林盘的居住生活环境,实行生态、业态、景观形态和居住生活形态的完整保护,使其成为与生产方式和业态相适应,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型农村聚居点。

3.做好林盘科学规划。积极做好林盘规划,有利于科学引领林盘经济的发展。要以公园城市理念提升林盘规划,立足林盘资源禀赋、生态本底和比较优势,对龙泉驿区林盘的空间形态、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注重“多规合一”强化规划执行,植入创意产业,公园式、景区化的建设郊野游憩园,全面重塑林盘的空间格局、经济地理和形态风貌。把林盘的环境建设与形态塑造结合起来,把形态提升与场景植入结合起来,改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乡村田园综合体,做优农村环境,做美农村形态,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

4.分类打造林盘经济。在做好林盘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龙泉驿区特色镇林盘现状发展情况和各个镇的产业发展特色,借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发展契机,把林盘划分为传统民居型、社团活动型、文化博览型、旅游服务型等类型,分类进行林盘开发利用。

(二)用好林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

依托龙泉驿区林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改造和新建,植入休闲、观光、商务、会议、博览、度假、双创、社团组织等现代功能业态,构建旅游服务型、商务会议型、文创博览型、社团活动型等新型现代特色林盘功能聚落。林盘特色产业多种多样,本项目重点围绕发展林盘文旅经济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林盘旅游经济。发展林盘旅游经济,一是应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多方积极参与,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合作开发林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二是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村集体组织或社会企业、农户为主体,或各方共同组建经济实体,鼓励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开发林盘休闲产业,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三是集体经济组织可利用节余的建设用地,开发乡村酒店等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积极开发林盘休闲产业。林盘内的休闲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之一。要发挥龙泉驿区林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居景观优势,开发林盘休闲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使林盘形成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主题的文创经济新业态。尤其要在风景名胜区周边及河流沿岸等生态环境较好、林盘规模较大、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聚居型林盘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原林盘中保存完好、利用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建筑物,可由村集体组织收购并用于发展休闲产业。

3.发展文旅特色产业。选择城镇周边和交通区位较好的聚居林盘,发挥林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居景观优势,开发林盘休闲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于非聚居性的生态林盘,一方面可以采用退宅复垦、调整和改良林木品种等方式,增加旅游观光的生态景点;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吸纳部分周边农民回归林盘点居住,建设具有龙泉驿区乡村林盘特色的民宅民宿,吸引游客前往入住。

4.实施景观化改造提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从林盘生态的角度,加强龙泉驿区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需要对林盘实施景观化改造提升。要在龙泉驿区农村地区(包括农村新型社区覆盖区域)选择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景观价值较高的空心林盘作为生态林地保护点,改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景观。在不改变林盘景观形态、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确定拆旧建新、增建、插建,以及旧房改造。按照相融性、多样性的要求进行林盘内建筑的景观设计,使林盘内的建筑形态、景观和环境协调相融,符合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升林盘的景观化水平,还需要加强林盘的配套设施。例如,要加强林盘区域的交通道路建设和供水设施建设,完善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电力、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强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三)实现林盘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

林盘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外部条件,而林盘区域的历史人文资源则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内在支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的生产生活形态。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即尊重了林盘区域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历史传承,也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围绕林盘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要加强林盘历史人文景观的重塑。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之一。在古镇古村这类林盘资源的聚集之地,合理利用林盘区域内较完整、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传承乡村人文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客家农耕文化的根脉记忆,是做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龙泉驿区在近年的川西林盘改造实践中,一些林盘“盘”出了美景,“盘”活了经济,如西河街道曾家大院实施了“环境整治+林盘重塑”两步走的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投资,带来了乡村的再就业。但在林盘的整治、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林盘及建筑景观的外部进行改造,同时还应当重视对林盘内蕴的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重塑林盘历史人文景观,增强景观的历史人文厚度,让一批老旧祠堂、原有历史建筑、优良传统民风、乡村传说故事等“活起来”,重塑历史人文风采。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城市游客的乡愁和一方水土的记忆,才能真正留得住游客。

2.留住“土味”,保住“俗味”。保持古村镇的原汁原味,是林盘旅游经济应当重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的乡村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修旧如新,甚至假造“景点”,失去了乡村“土味”,更缺乏原有的民风习俗。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林盘的旅游资源,禁止破坏或损伤现有的山水田园风景、文化民俗景观,保护好现存的老祠堂、古建筑,尤其要保留并恢复具有客家特色的围屋民居。

在留住“土味”方面,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乡土化”。林盘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在乡村旅游产品、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和历史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品味和本地特色,避免百镇一面、千村无别的状况。

在保住“俗味”方面,要注重保护传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原住民,保持原生态,挖掘千百年农耕文化积淀下来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传统节庆活动,融入乡愁故事、乡野情趣、乡村民俗,做到雅俗共赏,从而更好地吸引各类游客入乡随俗。

3.乡村旅游新理念的探索实践。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了很多创新理念,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建议林盘区域历史人文景观建设中,在保持乡村“土味”“俗味”的同时,也要积极吸纳并创新理念,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例如,在林盘景区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如树屋、茅草屋、野奢酒店等,客家围屋也可以结合创新理念进行改造,吸引城市年轻旅客前往。

(四)个案研究:洪安镇文安社区发展乡村林盘旅游的思考

洪安镇文安社区(包括刘家祠),是本课题的重点调研对象。在调研的基础上,在此提出打造林盘旅游经济的思考、对策和建议。

1.借鉴洪安镇林盘院落经济打造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龙泉驿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洪安镇附近的洛带古镇、金龙长城(金龙寺)、桃花故里等景点已经成为旅游热点。洪安镇本身拥有丰富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同时早在2011年其林盘资源就多达620处。该镇重视林盘经济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并成为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向之一,其林盘院落经济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林盘旅游亮点纷呈。[7]其中,“未来田园”打造出20000亩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项目涵盖“周家梨园组团、莲花堰组团、蟹田居组团”三大商业林盘院落组团,规划了“特色餐饮、民宿院落、田园采摘、文创工坊、研学拓展”等业态。未来田园以发展“精品果蔬种植、水产养殖、农旅休闲”三大产业为基础,将打造成为“月月有水果、有花看,季季有蔬菜、有采摘”的都市田园生态旅游区。目前周家梨园的林盘商业院落样板已正式启动,该样板将以文化为基础,规划为集餐饮休闲、精品民宿、特色文创、科普研学为一体的林盘院落商业。[8]未来田园等系列林盘院落群的打造,将为文安社区林盘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2.做好文安社区林盘旅游的布局和策划工作。林盘生态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文安社区乡村旅游经济、促进乡村再就业的重要支撑。文安社区具有发展林盘旅游经济的良好条件:在林盘资源方面,该社区保存着25处生态林盘,目前已有4处林盘得到保护和修复,有待于乡村旅游开发;在社区历史人文资源方面,由于远离成都城区,社区辖地留存下来一定数量的资源,但尚无详细的统计数据。在此,课题组提出文安社区打造林盘区域乡村旅游的具体思路:要以区、镇的“十四五”规划中的乡村文旅发展内容为依据,进行本地乡村旅游的科学布局、整体策划。该社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主要是位于刘家大堰的刘家祠以及文安老场镇,非常值得文旅打造。策划内容要充分考虑和周边旅游景观线路结合起来,发挥社区本地生态林盘和人文资源的整体优势。

3.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的载入。洪安镇文安社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在继续做好林盘生态的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上,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利用。建议选择一些既具有生态观赏价值、又留存着历史人文资源的林盘乡镇、村落,借鉴“未来田园”等林盘院落的创新经验,综合打造出林盘院落经济。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方面,洪安镇、文安社区应开展系统化的摸底调研,为打造乡村旅游提供资源依据。例如,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调查统计,对历史传说口述史进行记录。应重点抓住文安老场镇、刘家大堰的刘家祠及其客家文化进行旅游打造,充分利用好客家祠堂文化、历史档案文献等珍贵资源修建博物馆,恢复和打造客家围屋建筑,将其打造成既有客家风格、又有现代体验感的林盘旅游民宿,使之成为林盘院落经济的组成部分[9]。在旅游布局方面,建议以文安社区的刘家祠、文安老场镇为主要支点,把洪安镇内外的景区线路连接成旅游连线,实现观赏互动,形成一条乡村旅游环线,吸引喜欢乡村旅游的游客前往。

4.完善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培训,促进乡村再就业。要将文安社区、刘家大堰等林盘区域打造成乡村旅游的景区,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经营。首先,在项目启动时,应成立林盘院落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组织,鼓励原住乡民或经营管理者积极参与协会,制定乡村旅游制度规范。其次,注重吸纳林盘区域的乡村居民共同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及民宿发展,提升旅游经营、接待游客的能力;村民积极参与营运、接待等工作,以及餐饮、民宿、酒店的管理。再次,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法律意识、接待水平,使其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为促进乡村再就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林盘文安龙泉驿区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论林盘
我的懒爸爸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小淘气是谁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冬天的大炮
将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