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大学生择业

2022-12-28湖北民族大学刘昱昊

区域治理 2022年31期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政治

湖北民族大学 刘昱昊

“十四五”期间,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2022年突破1076万人[1],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目前,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市场需求下降,新设、新增岗位大幅下降,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间接加深对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培养择业就业能力的负面影响。面临社会经济、自我认知、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因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培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指导大学生培养择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构建完善的择业指导体系以及推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面临的问题

择业观是择业者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择业过程中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择业观是择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集中体现。符合正确价值观的择业观对择业者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不断冲击着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认知不足、功利主义、家庭择业教育等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拦路虎”。

(一)自我认知不足影响大学生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其对自身专业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认识不足。自身专业能力是决定能否胜任职位的首要原因,对自身专业能力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求职者在求职时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差甚远的职位,或是因为好高骛远而屡屡碰壁,或是因为小看自己而在未来工作中得不到发展而逐渐丧失竞争力和上进心,或是过分重视自我价值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3]。而影响自身专业能力的性格因素同样会对择业就业有巨大影响。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就如同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不同性格的人对不同的专业有不一样的领悟接受能力,从而导致同一个专业里不同性格的人成绩会有很大落差。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和性格内向的人都从事记者工作,就个人的工作成果来说,则会是外向性格的人更优秀。每个独立的人虽然都一同融入社会,但是性格的不同会让他们融入社会的不同位置。另外,个人兴趣在职业生涯中也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容易忽视兴趣爱好这一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保持长久的热忱,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能够不改初心,一如既往,通过职业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择业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相应发生变化,滋生出“金钱至上”这一类畸形的价值观,而这类文化的出现会严重冲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正经历择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择业素质相对薄弱,对于择业还停留在“理论状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虚拟网络、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贩卖焦虑、宣扬“赚钱才是硬道理”的错误观念,给这些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求职者只追求“来钱多”“来钱快”的职业,却忽略那些切实为国家、社会、个人发展有促进作用且能够长远发展的职业。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首次就业就开始从事一些副业来以此获得更高的收入,却忽略了自身的能力在这个初次从事的岗位上并不具备有效的竞争力。在大学生首次就业初期,对岗位认识还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对这个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就贸然选择副业希望来以此提高收入,这样的弊端很明显—不仅会导致主业所需的技能不扎实,还会在副业中显得力不从心,长期发展就无从谈起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研判不足,未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往往“眼高手低”,有业不就[4]。甚至,追求舒适稳定为主的择业观也屡见不鲜,众多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心想找一份收入平稳、环境安稳的职业而一味追求公务员这个所谓的“铁饭碗”,往往忽略成为人民公仆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三)家庭择业教育影响大学生择业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可见,家庭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思想影响是深远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各种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教育理念和态度等的总和。[5]”家庭择业观教育是每一个人接受的初期择业观教育,同样,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好的择业观,反之则会给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家庭择业观教育的错误引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家庭择业观教育中部分父母会将带有个人主观意志的择业观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个人意志以及兴趣,比如,在中学文理分科阶段,高考填报志愿时,部分家长可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孩子选专业、选学科。在步入社会择业阶段,部分父母以个人以及周围人的生活经验和职业经历为指导来“帮助”子女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父母的影响下忽略了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理想,遵从父母的期望进行择业。第二,在家庭择业观教育中灌输“向更好的地区发展才是正确的”这一类思想,导致城市里的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到经济环境较差的地区工作,而农村里的大学生也只想跳出农村,择业的倾向更偏向于留在城市。这样不健康的择业观导致城市农村发展极端分化: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人才为了留在城市只能降低求职标准,从而城市发展更加迅速;西部偏远地区人才稀缺,没有创新型人才帮助建设,发展依旧缓慢。

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择业的促进作用

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以就业择业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是我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改革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高质量毕业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树立务实择业观、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一)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聘用方面从来不是只考虑求职者的文化水平、专业素养和处事能力等硬实力,还追求求职者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等软实力,因而,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都不容忽视。大学生多数都会经历迷茫期—对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而迷茫、对深造和就业或者是就业方向而迷茫,甚至有一部分人因此患上心理疾病,此时,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排除消极因素,找到正确方向从而提升抗压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每一个学子的成长,从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再到大学的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帮助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政治素养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拥有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软实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因此,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决定和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化解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基础,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意识[6]。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务实的择业观

从事某一职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来使自身融入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理性务实的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各种途径以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择业观,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通过课本和网络宣传等途径,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职业基本素养和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进而在大学阶段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课的形式来完善大学生的择业观体系。除此之外,也可以把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观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养成踏实、勤奋、严谨的劳动品质[7],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自身主客观条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比较,更好地让大学生树立理性务实的择业观。同时,大学生形成理性务实择业观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地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择业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起在道德法律规范基础之上的自我价值规范,以及激发自身精神力量去追求自己更向往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方法更加科学、更加稳固地助力大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学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不仅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身份的社会角色转变。处于即将毕业的择业过程时期,大学生的身份主要还是学生,身上责任相对较为单一。直到大学生真正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社会劳动者,身上的责任和任务就会发生质的转变—不再单单为自己负责,还要为企业、单位、同事等多个对象负责,这种巨大落差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完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告诉青年大学生所应担负的社会角色,强调“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帮助大学生适应这种转变[8],适应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变,实际上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帮助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能够更好适应社会、接受社会、融入社会做铺垫。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促进其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协调发展,从而为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拥有更好地获得感、满足感,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择业的实践策略

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祖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就业,更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的时代课题。高校工作者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择业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择业观内容

择业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既将工作作为谋生的职业也要作为谋心的事业,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彰显自身价值[9],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着力点。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主要是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展开,仍然没有上升到系统的高度,所以对择业观教育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摆正择业观教育的方向,推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同学科特点的择业观教育,大学生就业不仅只考虑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更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规划,以往的职业规划课程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虽然提到个人发展应当以国家发展为前提,但是不深刻、不全面、不系统。事实上,大学生学习关于相关专业未来择业的讯息大部分来源于专业课教师,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择业的具体信息和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着重把握这一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利用好教师对自身择业观产生的影响,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择业方向等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价值的融合吸收;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价值渗透,以科学、民主、和谐的实践教学环境帮助大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提高价值判断的能力,逐渐形成健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二)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关键一环。人是实践的主体,打造一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前提,那么,一支了解大学生择业观实际的教师队伍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择业观的一剂良方。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是由专业思政课教师讲授,职业规划课程基本上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老师兼职教授,思政课与职业规划课结合得不够完善,因此,高校需要单独设立专门从事大学生择业观理论研究和课程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术业有专攻”才能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导航引路。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过程中需要加强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教师率先学习先进的择业观理论武装自身。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0]。所以,对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建设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迈入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面临更多选择,将互联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推动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传授为主,辅之必要的其他手段。课堂上强调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树的根茎和枝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观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要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换句话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以及课堂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着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课堂不仅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内,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开学初期央视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界限向各阶层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各大网络平台还可以通过榜样宣传示范激励广大学子,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各种APP、论坛和官方出品的文章推送。这些新兴方式无一不在更广阔的阵地上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政治理论和观点,以及给大学生们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下择业、就业的新认识。毋庸置疑,只有将传统课堂和线上教学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学好、用好、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标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价值观职业政治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