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国家战略下济南城市新定位对自身形象构建的影响*
——以名士苏辙与黄河文化的关系为例

2022-12-28山东交通学院屈会涛

区域治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清河泉城苏辙

山东交通学院 屈会涛

一、济南“泉城”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或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高度浓缩与凝练表达。这是城市在向社会推广其形象的过程中,与某种具体事物或意象连接起来,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联想,进而形成的一种固定印象和记忆。当人们提起“春城”“泉城”“榕城”“汽车城”“浪漫之都”“音乐之都”等名称时,不仅能理解它们所指的城市及其特色,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所以,优美准确又流传广泛的城市品牌形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泉城”的主要是特色是济南各式各样的泉,“泉城”的内涵却不只包括泉。“泉城”作为济南的城市形象和文化标签,实际上是一个以泉为核心的文化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即园林”的城市格局和独特风貌。

济南地处泰山北麓,市内各处遍布高低不一、各式各样的山丘,古时被称为“齐烟九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城南的千佛山和东北的华不注山。千佛山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的三大名胜,而华不注山与黄河北的鹊山,组成著名的鹊山秋色图。著名文人苏辙在济南为官时,曾写诗说道,南望群山,冈峦起伏,雄伟壮观,是济南著名的景色。

济南作为北方城市,却有南方城市的潇洒婉约,主要是因为其泉水。据不完全统计,济南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名泉一百余处,城市周边还有五百多处形态各异的泉水,其他散落在居民院落和山谷深涧中的无名泉水,更是数不胜数。按照地理位置和观赏习惯,济南的泉可以分为十大泉群,其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和五龙潭在市区之内,分布也比较集中。

济南的泉多分布在老城的西南角,泉水沿着护城河北流,在城北汇聚成大明湖。大明湖的面积大概占古城的三分之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就是大明湖的景色。由于景色秀丽,历代政府和文人在大明湖畔修建了大量有助于登临赏湖、聚谈宴饮、缅怀纪念的亭台楼阁,如历下亭、南丰祠、北极庙、铁公祠等,新建的有秋柳园、老舍纪念馆等。湖南岸的芙蓉街,与老城巷陌相通,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济南市的河主要是城内的小清河和城北的黄河。进入21世纪以来,济南开始逐步实施跨河发展的战略,城市结构、产业布局、文化形象必将随着黄河北岸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济南的“城”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老济南城主要是指护城河环绕的明清府城。自主开埠后,在老城西面形成了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的商埠区。老城区泉水遍布,流水被道,就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的“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景色。

与这些物质性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济南著名的诗歌文化和名士文化。泉城自古是诗城,曾巩也说济南“故为文学之国”。从《诗经》开始,历代文人雅士题咏歌颂济南美景的诗文难以尽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篇章。仅本文所要论述的名士苏辙在济南就留下了诗文近百篇。除了诗文,还有济南独特的名士文化。一个城市因名人辈出或能够吸引大量外地文人来此为官、游历,而留下大量闻名遐迩的文学作品和播于众口的风流韵事,这种现象在全国其实并不鲜见。然而将这一现象上升为一种传统,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这正是济南独特的地方。

所以,泉水虽然是泉城的最主要特色,但泉城这一形象的内涵却是丰富多元的。一个城市形象的内涵越丰富,吸引力就越大,竞争力就越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定位的选择,也需要对城市形象进行新的阐释和宣传,从而对城市形象进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重构与完善。

二、城市定位对形象构建的影响

城市形象的构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的作用也并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历史文化、自然禀赋、特色产业以及政府对城市的区划和定位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春城”昆明、“冰城”哈尔滨是因为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水城”威尼斯、“泉城”济南是因其独有的地质环境和积淀的历史文化,“石油城”“汽车城”则来自独具特色的发达产业。

在这些因素中,政府对城市的定位是一项重要因素。明清时代,济南给外界最主要的形象并不是泉城,而是“府城”。明初,济南因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历城县、济南府、山东布政使司和山东都指挥使司以及德王藩府的驻地,曾领4州26县,包括泰安州、德州、滨州、淄博、莱芜的部分州县,地域之广,历代所无。济南府成为当时扼控南北、拱卫京师的重镇和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济南也成为当时文学作品中所艳称的“府城”。

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有利于彰显特色,突显魅力,构建优美精准的城市形象。定位不准,可能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特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初,杭州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定位是“风景兼文教和轻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但大跃进时期,却改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建设了一批规模以上的企业,形成了艮山门和半山之间的重工业区,严重破坏了杭州的风貌。改革开放后,才又重新定位为“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发挥其在美景、丝绸、茶叶等方面的优势。

济南曾经在城市定位上也走过一段弯路。从1906年自开商埠后,济南就开始追求成为一个现代工商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开始在东郊、北郊重点发展轻重工业,目标是成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这种片面注重工业发展的后果是使得泉水遭到巨大破坏。1968年后,趵突泉开始出现断流现象,75年后,逐渐干涸无水。1983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城市规划,将济南定位为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济南开始加大保护泉水的力度,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趵突泉才恢复喷涌。这些年来,济南人在保泉护泉、突出泉城特色上已经达成共识,并开展了大量保护、规划、建设和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定位是制约城市形象构建的一大重要因素。济南定位为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成为济南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丰富和提升其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

济南局促在泰山、黄河之间,南北最窄处长不过十公里。南部山区因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北部又是黄河天堑,长期以来只能往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久而久之,造成了城市空间狭窄、结构不合理和交通拥堵等各种问题。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济南市在2004年,适时提出了“北跨”方针。2020年,又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黄河国家战略等多重国家政策的加持下,提升为“北起”战略。由此,黄河北岸地区,无疑将成为济南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地区,而济南也将在“携河北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济南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济南的形象也有进一步提升与重构的必要。济南虽然是一座由山、湖、泉、河、城构成基本格局和风貌的城市,但长期以来强调的一直是山、湖、泉、城这些因素,黄河在构建济南城市形象中一直以来是被忽视的。黄河既没有作为一种主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宣传,也没有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元素进行阐释和推介。

其实,正如跨河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变济南城市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一样,在城市形象构建与宣传中加入黄河的元素,也能够改善和提升济南的形象。济南建城历史虽长,但市内留存的古建筑较少,无法成为济南的标志物。近现代的公共建筑,无论在体量、风格还是知名度上还不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等,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正如黄庭坚所说“济南萧洒似江南”,这些景色的确精致秀美,宛若江南,文化积淀也很深厚。但不得不说,类似这种城内的湖山景色,杭州、南京等南方城市是不逊济南的。至于泉水,其独特性是没问题的,但是哪怕是像趵突泉这种势若涌轮的泉水,其震撼力也无法与高山、大河、大海相比的。而且在现代文旅产业中,景观除了具有观赏性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参与性,这也是趵突泉、大明湖这些名胜所不具备的。

这样,在城市形象塑造与增强旅游吸引力上,济南都需要挖掘新标的物,而黄河恰恰符合这一需求。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是它的文化积淀,还是它雄浑磅礴的气象,其震撼效果都是足够的。唐代李邕在《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一诗中说:“泰山雄地理,巨壑渺云庄。”这里的巨壑就是远处的黄河。近代对济南情有独钟的老舍在《大明湖》一文中说:“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历史上的名士在游历济南时,无不被城北大河阔大恢弘的气势所征服。

济南处在齐鲁文化的交接带上,秦汉之后,齐鲁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济南是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承载地。2021年8月30日,济南在中日韩文化部长第十二次会议上,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此后,济南将实施三年创建计划,其中包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山水圣人”文明走廊。山是泰山,水是黄河,圣人即孔子,联结的真实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要素。黄河文化旅游带是横轴,山水圣人文明走廊是纵轴,济南就在这纵横交错的轴心上。

显然,提升济南的文化地位,改善和提升济南的城市形象,就需要进一步发掘“泉城”这一标签的黄河文化内涵,讲好济南的“黄河故事”。对此,本文将以名士苏辙在济南时期对黄河文化的论述,来具体研究如何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文化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名士苏辙与济南的黄河文化基因

历史上,济南市与黄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上古时代,黄河距离济南较远,二者没有关系。济南城北有两大水系,为北面的漯水和南面的济水。济水为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济南正是因济水得名。由于黄河历次壅塞改道,魏晋以后,漯河逐渐干涸消失。济水上游也逐渐壅塞不通,下游成为清河,源头在今梁山县和巨野县之间的巨野泽。杜甫在济南游历时,写过一首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第一句就说:“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城北的北渚亭高耸于清河之上,这清河就是原来的济水。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涌入清河。清河在历城东北改道,循漯水故道入海,是为大清河。宋金之交,伪齐刘豫在历城东北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是为小清河。此后,济南市内泉群的水,经泺水注入小清河,不再北入大清河。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从此,大清河彻底消失,黄河成为济南的市郊河。

黄河与济南为邻的历史虽然不长,但黄河在下游本就摇摆不定。几千年来,经历不计其数的改道,扰乱占据了下游很多河流的河道。这些河道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算是黄河的支流,所以,研究济南的黄河文化基因,应该把济水、清河都算在内。而且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在描述济南地理位置时,无不强调其处于泰山大河之间的特征。曾巩在《齐州杂诗序》中说:“今其地富饶,而介于河岱之间。”这里的“河”指的也是清河。

苏辙是在曾巩之后到的济南。熙宁六年(1073)秋,曾巩离开济南,同年10月,苏辙至济南任齐州掌书记。宋人赴官、游历习惯走水路,苏辙应该也是过大野泽,沿着清河一路东北行,至济南舍舟登岸。所以,未至济南,苏辙就已经对城北的清河比较熟悉了。苏辙在济南时,与同僚遍游济南各处名胜,留下了大量描述济南名胜的诗文,其中就包括城北的清河和河北岸的鹊山。曾巩在济南的北城墙上修了一座亭子名为北渚亭,苏辙经常与好友孔武仲一起登临远望。“晴登北渚烟绵”,从北渚亭远眺清河,烟雨绵绵,和八九百年后,老舍从千佛山上远望黄河看到的景色差不多。他们看到,城北的华不注山与鹊山,分立大河两岸,断断续续,意境尤佳。元代的赵孟頫将这一景色绘成著名的《鹊华秋色图》。

苏辙在济南呆了三年,一直到熙宁九年底才离开。第二年七月,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一路北行,挤进济水的河道。河水与济水,奔腾挤踏,水势更凶,一直涌到齐州城下。河水携带的泥沙涌出河道,盖住了桑麻田地,农田都沉到了水底下。城外的池塘都被漫得看不见了,亭台楼榭也都被冲倒了。苏辙在济南的居所在西南角的城外,是孔武仲走后留下的房子。听说大水淹了济南,苏辙想起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写诗向孔武仲表达感慨和思念。他的另一位好友李常正在济南做知州,忙着救灾。李常组织人手,收容流离失所的农民。为了防止洪水倒灌,也开始用板筑夯土,垒高压实城门。苏辙听说后,赶紧写信向他表示慰问。

正是这次黄河泛滥,清河被挤出原来的河道,进入距离城市稍远的原来的漯水故道,也就是现在黄河的河道。千百年后,这些情形我们只有通过苏辙的诗文才能看得清。所以,在黄河国家战略下,挖掘“泉城”的黄河文化基因,提升济南城市形象,需要对苏辙这类济南历史上的名人进行深入研究,将黄河文化与泉水、名士文化等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效应,丰富“泉城”形象的内涵。

猜你喜欢

清河泉城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江城晚晴天
《曲艺泉城》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邂逅泉城
夜“泉城”消费地图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