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上的家国情

2022-12-28衡水市新苑小学王晶晶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楼兰家国首诗

衡水市新苑小学 王晶晶

近些年,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关心国家发展,对社会缺乏关注,对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差,爱国情感淡漠。为了唤醒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我充分发挥“百科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每每新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他们的文本知识,在延展中升华情感,唤醒他们的家国之情。

学到《从军行》一诗时,我提前发放学习单,让孩子们先带着问题,查找资料,与家人探讨诗文、含义。第二天,孩子们就带着家庭“会谈”成果,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一场研讨会。

学生:“老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除了表现诗人视死如归的感情,还有什么呀?”

我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从军行,从题目就能明白这是战士在参军、奋勇杀敌。打仗时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不怕战死沙场的呢?”

学生:“是保卫国家的信念。”

我说:“学习知识要多了解作者心态、所处时代,昨天我查了一下,当时王昌龄写的组诗《从军行》有七首,从戍守边疆的战士思念家乡写起,写到了戍守边疆士兵的忧愁,写了战场上荒凉的景象,也写了将军对士兵的爱护。我们现在背的这首诗是第四首,主要写了战士们保卫国家的崇高精神。”

语文“小助手”说:“我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作者生活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国家富强了,老百姓才有底气和勇气,将士们才能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我及时地启发学生道:“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满目疮痍,并不富强,但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能不能联想一下,这种精神在哪里还有彰显?他们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我们的“小史学家”也参与了大讨论:“就像黄继光战士,身中数弹仍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就像钢铁战士邱少云,他强忍着被火一点点吞噬的痛苦,静静地等待着。有时候我们不小心被铅笔刀划一下,都要哭半天,还需要老师的安抚。子弹穿透身体会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大火一点点把人烧完,要经历怎样的剧痛?可是,他们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着,因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只有战斗胜利了,他们的家、他们的国才能不再被欺辱。”

又一名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新闻上也提到过今天学的这首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社区干部像百炼成钢的战士,坚持奋战在街巷、市场和楼区,用信念和忠诚,唱响一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抗疫战歌。”

我总结道:“所以,同学们,无论是参加工作的我,还是处于学习期的你们,是不是都应该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信念,克服各种困难,一路前行?是不是应该将家国情怀深深印刻在心中?”

一句诗,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出了一长串的讨论。以古论今,让孩子在这一个点上,晕开一面,理解坚韧精神,升华爱国情感。

猜你喜欢

楼兰家国首诗
《上课没人抢》
楼兰一直在沉默
我想写首诗给你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楼兰(外三章)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