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孩子计深远从做家务开始

2022-12-28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家伙家务劳动

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 龙 涛

寒假期间,有朋友连续几天晒出她家5岁儿子做家务的视频和照片。小家伙先是和面,高高地挽起袖子,一只小手扶着盆沿儿,一只手用力和着面,面对镜头对妈妈说“我不辛苦,妈妈辛苦!”。另外,小家伙还叠被子、洗衣服、扫地、刷便池,帮着贴对联、挂灯笼,着实一番忙着过大年的劲头。

可以看出小家伙的参与让家中的年味更浓了。那萌萌的样子,满心欢喜的笑脸,人见人爱。这些喜庆的日子也会留在妈妈和孩子日后的回味里,留在孩子的美好记忆中!

这么小的孩子,的确不会把家务做得有多好,但朋友还是坚持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小家伙忙得不亦乐乎,朋友在旁边帮着“打扫战场”,可谓用心良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有时间还不如多学一些艺术类课程,不想让孩子参与劳动。在孩子开始探索世界,有意识主动参与一些家务劳动时,往往会被大人拒绝:

“别给我添乱了,还不够我收拾的呢!

去去去,到一边玩去吧!

学习去吧,只要你好好学习,其它的都不用你管!”

这些话都不陌生,可能还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

我们知道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孩子而言,脑力劳动主要是学习。大多数城里孩子能参加的体力劳动,主要是家务劳动、学校值日,还有极少的社会实践。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当时,村里读书识字的人少之又少。他7岁那年,妈妈让他为全村人记工分、算账、写信、读信。在同龄小伙伴晚饭后跑到草垛子里、树丛中玩耍的时候,他有些不情愿地被祖母喊回来做这些工作。但很快,他就被全村人的迭声赞叹和热切的目光包围了,他成了全村人都喜欢和尊重的小先生,那些不开心也变成开心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化学者的人之初,看到他从小参与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个故事被余秋雨先生记录在他的《借我一生》中。

后来,余秋雨去上海读中学。他爸爸听说他平日只是帮助村里记工分算账、读信写信,而不是复习功课,着实着急。从文化和教育都很落后的乡下到繁华的大上海,怎么能考上好的中学呢?但事实证明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我想这和他小小年纪就参与的脑力劳动分不开吧。当别的孩子在发愁写作文的时候,他的文章常被老师当成范文。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时参与劳动,锻炼动手动脑能力,也会培养他的自信心,尤其是在得到大人的认可和鼓励时。余秋雨小时候为村民所做的事,客观上促进了他的学习内动力,毕竟深得全村老少的夸赞是令人自豪和骄傲的。

我从小生活在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都很忙,家里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的家庭教育几乎就是劳动教育。我很小就开始学习整理家务,清扫院子,每天定时喂五只芦花鸡。夏天,给黄瓜西红柿浇水;秋天,跟着父母一起脱煤坯、储备土豆和白菜,腌制各种酸菜、咸菜。

在我个子还没有长成时,就到街上挑水,长长的扁担大大的水桶,我得全力伸开双臂,双手使劲勾住扁担和水桶之间的铁链,才能让水桶离开地面。满桶挑不动,我就挑多半桶,颤颤悠悠、磕磕绊绊地往家走,还得吃力地倒进大水缸中。

我小学时开始做饭,招来邻居家的伙伴一起搓莜面。当时,没什么电子产品,在一起做饭简直是集体娱乐。先讨论做饭程序,事前分工,这也是伙伴们一起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受到父母表扬时,非常有成就感。家里盖小房,我和爸爸一起捡废弃的半拉砖头;家中请来木工做家具,我去买酒买菜。自小我就受到父母的百分百信任。

家务劳动让我变得更有独立性。劳动培养了我的责任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锻炼了面对琐碎生活的耐心,增强了韧劲。在劳动中提升了自信心,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读高中时,我成了父母的家长助理,负责接送小妹上下学。开始,我们一起步行,路上我会给她讲故事,也教她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名篇。后来,我用二八型自行车带着小妹上下学。这使我和小妹有了更多美好的回忆,姐妹情深。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杜威在《教育即生活》中强调:“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人的一生中总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每个孩子总归要长大成人,独立面对生活。

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但目前还有待更好地落实。客观原因是孩子们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更主要的是家长对劳动教育还不够重视。由于社会进步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务劳动逐步减少,学校劳动实践课也不多。基于这种情况,家长更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迫切性,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劳动锻炼机会,以免出现上小学的孩子不会剥鸡蛋皮、不会系鞋带,上大学的孩子生活还不能很好自理的现象。

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做家务的适当年龄,网上有一份家务年龄对照清单可以作为参考:

2——3岁: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帮助拿取物品;挂衣服;自己刷牙、上厕所;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把碗放进洗碗池;叠好干净的衣服并放进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篮子里。

4——5岁:准备、清理餐桌;饭后将餐具拿回厨房;准备第二天自己要穿的衣服。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的指令要细化到每个步骤,这样他们才会准确理解要求。

5——6岁:准备第二天自己要穿的鞋;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

7——12岁:学做简单的饭菜;帮忙擦地、洗车、清洁卫生间;会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更换吸尘器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台。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也唯有劳动才会让人类不断地进步。如果一个人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好逸恶劳,自然也就不会有责任担当,更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庭和工作单位都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从做家务开始。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也是亲情传递,家风传承,劳动教育中蕴含着很多品德修养元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父亲有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人要有勤劳的双手和善于思考的大脑。

做为家长,如果我们真爱自己的孩子,就趁早给孩子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

猜你喜欢

小家伙家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住在北极的小家伙们等
少年,你认真做家务的样子很美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热爱劳动
当然是你掏钱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