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花”有良道 冠艳苦修成
——柏乡县第二中学以汉牡丹文化立校综述

2022-12-28刘海涛姜蓉蓉通讯员魏世杰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二中牡丹社团

本刊记者 刘海涛 姜蓉蓉 通讯员 魏世杰

阳春,柏乡县第二中学校园里,朵朵牡丹灿然绽放,姹紫嫣红,绚丽多姿。在这百花丛中,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安静坐着,手捧一本书,伴着牡丹馥郁芬芳,进入书中世界。

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柏乡县第二中学“我和好书有个约会”系列活动依约上线。教师分享阅读,亲子共读,举办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心得展……掀起了一场全员读书的热潮。这是柏乡二中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博学儒雅青少年的一组镜头,也是他们文化立校的局部彰显。

在2012年的县域教育大调整中,柏乡县第二中学应时势而生。当时只有教师32名,一个年级,学生400多名,仅有一栋教学楼和一个餐厅能正常使用,所有院落均未硬化,大操场还是一片庄稼地……

面对眼前这所“稚嫩”的学校,柏乡县第二中学校长白东霞开始思考,如何为这所学校赋予独特的印记。

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的汉牡丹是柏乡的文化象征。学校教师对汉牡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出汉牡丹的五种精神品质“冠”“雅”“奇”“和”“梦”,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由此在艰苦环境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所谓“冠”

汉牡丹富丽堂皇、艳冠群芳,被称为“花中之王”“天下第一香”。学校把“冠”作为办学追求和育人目标,体现了誓争第一、敢为天下先的志向。

为了实现争先目标,柏乡二中这所新兴学校从精细化管理中要内生动力。在教学方面,学校以实施全方位、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为依托,狠抓教学常规,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向常规管理要质量,抓关键、抓细节、抓难题,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培训,成立各学科集体备课组,开展说讲评等形式多样的教师讲课活动,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高。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学校坚持和完善教学常规检查和月考制度,及时分析评价,强化学困生管理,加大培优补差辅导工作,提高各学段学生的教学质量。分包弱势班级和学科,利用集体智慧,探讨难点,重点攻关。

结合学生实际和有效经验,柏乡县第二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五环节四展示”课堂教育新模式,即以导学案为基础,以分组教学为抓手,通过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和育人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愿学、乐学、合学、善学,最终达到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2015年,首届毕业班即在中考中实现了开门红,全校各年级教学成绩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县首位。“敢为天下先”的校训正逐渐具化为孩子们笑脸上喜人的成绩,正逐渐内化成为柏乡二中师生的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

所谓“雅”

汉牡丹雍容华贵、大美大雅的绝代风华寓意着大中华礼仪之邦的大君子风范。学校提炼“雅”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养成教育的核心元素。

长期以来,柏乡二中始终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除了在入学教育、大课间、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强调习惯养成,更是在就餐、就寝等学生在校生活方面加强管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将每年9月份设置为养成教育规范月,全校进行习惯养成强化训练,并进行评比展示。坚持从点滴抓常规管理,从重难点抓起,如对学生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坏习惯进行整治。重视学生外貌礼仪和言行的规范,平时要求学生穿校服,说普通话,待人接物要文明礼貌,在全校逐渐形成了行文明礼仪、做好人好事的氛围。

学校以阳光体育大课间为抓手,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利用上下午大课间的时间,通过激情跑步、健身操、啦啦操、激情走步和大摆臂等活动,要求学生集合迅速、精神饱满、口号响亮、步伐一致。各环节均衔接紧凑,次序流畅,使学生在合理锻炼的同时,达到习惯养成和“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目标。

学校开辟雅文化德育宣传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汉牡丹文化的集中宣传区,也是学生品德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区,是师生礼仪文明素养的塑造区与展示区。2013年,校长白东霞组织教师以史事典故、经典古诗文、柏乡名人故事为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集汉牡丹文化、汉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以“仁、义、礼、信、廉、忠、孝、谦、和、梦”为主题的板块式大型壁画——汉牡丹文化墙,以此对学生进行浸润无声的传统雅文化教育,丰富了文化育人的内涵和载体,滋养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2015年,学校围绕汉牡丹文化墙,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各年级分层次开设德育课程,进一步挖掘汉牡丹文化功能,丰富了育人形式。

所谓“奇”

据民间传说,汉牡丹乃天降奇花,且同株异花,十分独特。学校以“奇”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目标导向。

本着“全员普及进课堂,特长发展进社团”的工作思路,柏乡二中进行课程整合:一是整合社团活动课程与音体美教材,将社团活动融于教学之中。二是合理安排使用实验室教室,为实现学生走班奠定基础。三是优化音体美微机等课程时间,在完成既定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安排社团活动内容。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毽球、乒乓球、跳绳、武术、沙包等5个全员普及项目和合唱、书法、篆刻、足球等20个校级社团。

为了把学生社团做大、做强、做精,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结合社团发展实际需要购置设备、装修教室。创新工作机制,在社团成立方式上,由先成立社团再招录成员转变为学生自发成立社团,经学校审核后自定制度、自招成员、自我管理的新模式。设立举办好学校艺术节,为学生展示提供平台,推进社团工作再上新台阶。2018年4月,在柏乡县中小学社团观摩活动评比中,二中的衍纸、工笔画、剪纸、线描4个社团被评为精品社团。

除了魅力四射的社团活动,学校为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一门技艺,开设了阳光试验田。建校之初,学校办学资金匮乏,就在大片还未建设的荒地上种植了油葵和油菜花两类经济作物。从2014年开始,学校尝试由初二年级的16个班分别进行管理。从自主选种,亲自耕种,到集体收获,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获得了快乐。2016年,阳光试验田正式更名为培根园。现在培根园里种着白菜、红薯、胡萝卜、白萝卜、大蒜等农作物。每到收获的季节,各班还会进行评比,比一比哪个班收成更多,质量更好。

所谓“和”

汉牡丹与芍药相伴而生,尽显和谐之美,是中华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学校提炼“和”作为治校方略,努力构建风清气正、心齐事成的优良校风。

学校实施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积极践行魏书生教育思想,推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即把班内考勤、纪律、卫生、公物管理等细化到组,责任到人,学生自定班级规则、奖惩措施,使学生自主管理,高度自治,成为班级的主人,做班主任的助手。

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除采用学生轮流执勤、记班级日志外,学校还依托学生会,在学习、生活、卫生、文体、宣传等方面放开手脚,大胆地任用学生参与管理。从活动的策划,到具体活动的执行开展;从日常“三操”“晨会”“课前歌声”检查,到课间巡视、公物维护、水电浪费、宿舍管理、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方面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各类机制,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当“演员”,老师只当“导演”。

在家校共建方面,柏乡二中善于发挥家长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校级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为了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学校定期开展线上“心润阳光家长微课堂”,每期定一个主题,从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入手,通过案例和场景还原,帮助家长学会了解孩子,陪伴孩子。

所谓“梦”

日本侵华时期,汉牡丹曾被日军移走却异地不活,汉牡丹此性又被寄寓了对国家民族忠贞不二之意。学校提炼“梦”作为学校办学格局的点睛之语。在实践中,将求学梦、二中梦、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对于二中师生而言,实现“师生留恋、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省市名校”就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二中梦”。这个梦成为唤起师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内心觉悟,成为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指引。

为此,学校开辟“梦文化区”,作为学生自由驰骋、激情飞扬的释放地、二中精神的展示区、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区。梦文化区,包括400米标准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和国旗观礼台。“筑梦台”上每一次的开学典礼,写下二中梦想;每一次的中考誓师,写下青春梦想;每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一次的入团宣誓和表彰大会,运动赛场上的拼搏……都在二中师生心中筑就了美好的梦想,激起了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冠”为高标视野,“雅”为美德风范,“奇”为个性培树,“和”为和谐顺畅,“梦”为深层追求,五大元素既相对独立,又串珠成线,和谐统一,互为一体。柏乡县第二中学汲取汉牡丹特色文化内涵,巧为校用,引领着学校朝向优质特色学校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二中牡丹社团
缤纷社团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三不够”牡丹节
赏牡丹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南国牡丹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