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否能真正承受孩子的平庸?

2022-12-28王文昕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谷爱凌励志民众

○王文昕

近段时间,圈粉最多的一个人,要属谷爱凌。冬奥冠军、美少女、学霸、十八般才艺、人见人爱的性格……可谓是全民团宠(崇)。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激起民众无限喜爱的同时,也激起了相同或更高当量的心理不平衡、焦虑之绪。

心理不平衡源于:为什么她的“牌”这么好——个人天赋满满、家庭资源强大、可以在两种教育制度间灵活切换?为什么她赶的时候这么好——在花样年华赶上冬奥会,而她正是此时国家亟需之人才?这好比,起手一把近乎“天听”的牌,又摸了个“杠呲”。

焦虑可归为两类:家庭资源强大者,会纠结要不要像谷妈妈这样培养孩子、能不能复制谷爱凌的成功模式——比如在海淀上数奥,到美国去考试;家庭资源平平甚至在平均线以下者,会不停地自问自己的孩子还有没有出人头地的希望。

谷爱凌式成功断不可复制,自家的成功之路还需自家苦苦求索。

笔者有一点想提醒诸位家长:我们语境中的成功是一个基于子女自身秉赋、资源的静态定义,还是与别人家孩子相比较后的动态描述?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孩子的平庸?

“将来他(她)能有口饭吃、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别的不求什么了。”许多家长嘴里念叨着这句话,眼睛的余光却紧紧盯着别的家长的一举一动。

大富大贵之家,家长不会有什么焦虑,因为他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在“终点线”上。焦虑的是中、下层民众们,因为争抢优质“蛋糕”(简化为好工作+好身份)的“惨烈”局面让他们日益强化着一种潜意识:赢者通吃,输者出局。像谷爱凌这样,出身中层,不仅早早持有了好工作、好身份的“入场券”(名校录取通知书),还早早获取了“流量+”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流量,焉能不令人一万个羡慕?

目前,我国不是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程度也远不足以平息普通民众的生存担忧。但细想之下,我们的社会是否真如许多人预设的这样不堪——赢者通吃、输者出局?

究其本,大多数家长们所焦虑的是孩子能否“出头”,而非能否糊口。中考分流,进入职校的学生被很多人认为是“输家”,但制造业对技术工人有着旺盛需求,而家长和孩子却都缺乏拥抱这种需求的热情。何也?因为担心孩子会永远劳力者治于人,永无出头之日。若是每一位家长都希冀自己的孩子成为劳心者治人一类,这个社会的竞争惨烈及焦虑程度只会更甚。

谷爱凌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出头”高度依赖于秉赋、境遇,励志、奋斗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励志程度、能承受的奋斗强度也是秉赋的体现。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谷爱凌那样保持专注,一小时干出两小时的效果。

笔者绝非在倡导“认命式”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是想擦亮一个事实:平庸者注定是大多数。但平庸不代表没有价值、不能幸福。平庸原本只是一个中性词,而现在却被划入贬义词一类。

如果,接受孩子的平庸能让孩子及整个家庭获得平静、幸福,那我们为孩子能否出头的焦虑有什么更多的价值吗?事实上,那些焦虑的传导,往往让孩子连平庸的幸福都已可望而不可即。

猜你喜欢

谷爱凌励志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中国少女谷爱凌的冰雪奇迹
滑雪世界冠军也是学霸
生活励志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