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12-28张小格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十四五现代化建设

张小格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1)

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人力资源开发、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传承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布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十四五”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作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必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构建一个先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全力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1]实现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文明继承、生态优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全面现代化的需要。

一、“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

现代大学的发展依赖于其系统内、外部的整体环境,生存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作出相应调整。“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面临着国际治理格局、国家治理能力、区域战略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等改变,这一系列变化促使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协调并进。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加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站上了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进的新历史节点。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加强四大治理,致力于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效能优势。因此,我国亟待破除机制体制方面的深层次障碍,严格规划顶层设计,注重各系统改革的运转协同配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它的治理体系随着实践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整趋于完整、成熟。高等教育的治理与决策不仅要兼顾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还要妥善协调各个领域制度构建的矛盾与冲突。厘清中央与地方在高等教育治理上的关系,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的职责,推动大学、政府、社会三者的融洽合作,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统筹改进招生方式、育人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评价体系等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本土化、区域化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

“十四五”时期,疫情波及全球,各国经济发展都受到了较大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呈放缓趋势。为此,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战略,力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格局,以期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2]与此同时,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拓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局面。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意味着我国本土化、区域化协同发展的趋势将更为显著,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要满足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建立与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沟通的科学机制,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才能全力破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难题。此外,高等教育教育资源正以多种方式向体制动力充足、发展潜力大的区域涌入,大学、产业、城市间正在形成创新协同、通力合作的关系。新局势下,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加强科研创新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依托高质量的产业群、城市群,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学科专业群,构建大学、城市、产业的协同育人系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 课题。

(三)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

“十四五”时期,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外环境,国家更加突出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性,强调自主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得人才、专利等创新性资源的竞争愈发激烈,从国际科技竞争来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约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变化,技术短板困扰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亟须坚持以“四个面向”为疫情后时代科技创新的目标与方向,着眼于“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加速迈向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既要强调创新的能力,也要突出创新的质量,要以实现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手段,促进各方创新要素的融合、聚变。这意味着高校将继续鼓励自主创新,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汇聚科技生产力、人才资源和自主创新这三大重要力量,融合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元素,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发挥大学在创新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 挑战。

(四)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期

“十四五”期间,各领域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融合。信息化、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对于加快推进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加快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在疫情影响下,国家突破线上教学的时空局限,为居家学习的师生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这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网络在线教学实践检验了我国在线教育的建设成果,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为“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契机,必将引导疫情后时代有针对性地建设网络教育,驱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协调高等教育区域、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带来的冲突与矛盾,推动教育治理机制、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师生教学素养、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加快构建面向全体、适合全民、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型社会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十四五”时期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效益上进一步突破,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一,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发挥高校的智库优势,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双一流”建设、应用型高校建设以及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与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紧密结合。[3]此外,构建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各级各类院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途径形成有活力、高效率、开放化的制度环境。其二,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科学化、公正性的分类评估制度体系。基于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引导各级各类高校找准定位,形成办学定位明晰、特色彰显、内涵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总之,高等教育要深度融合社会发展进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文化,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推进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第一,大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健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发挥知识的“集聚—溢出”效应。[4]通过合理谋划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优质、创新资源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形成跨领域、跨区域、多元主体协作的新格局,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能力。第二,推动高校集群与产业集群、城市集群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新的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基地与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导向、市场为主导,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链条、开放化、高水平、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着力畅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鼓励高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使大中小企业能介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5]通过高校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活力,提升高等教育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意味着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智能+”技术等在线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的“新常态”。[6]第一,加大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助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构建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智慧校园,完备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打造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第二,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构建智能化学习空间,大力开发高质量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学创设多学科融合的学习实景。根据学校类型、学科专业、课程类型以及学习群体建设网络线上教育与传统线下教育相辅相成的混合式常态化机制。第三,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使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教师将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人格塑造,提升自身在课程开发、资源利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十四五”时期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全程致力于高质量、公平化发展,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以“学习革命”推进“质量革命”。

(四)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开放格局,增强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

“十四五”时期新的开放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循环,要根据国家安全战和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第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教育援助计划,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教育科研合作计划的编制与国际高等教育组织教育政策、准则的研制,构建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学联盟的建设,推动联盟在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合作,打造更高层次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与政策沟通平台。第二,在疫情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学术论坛、高校课程等教育资源有效地实现共享,同时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升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并及时提炼中国模式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为国际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奉献中国智慧。第三,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层次。在疫情冲击全球的背景下,完善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我国在疫情防控上显示的制度优势,打造一批人文交流基地、学术交流中心、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中心和高水平留学教育中心,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十四五”时期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将“管办评”分离落到实处,重构政府、高校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高校的主体责任,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7]加快构建教育行政管理、高校办学自主、社会评价独立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其一,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民主决策机制。[8]此外,高校要完善学术组织建设,做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分离,确保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其二,简政放权、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健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机制与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让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落地。其三,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实施教育评价,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统筹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机构并完善评估体系,实时发布检测评估报告。此外,推动高校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形成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强化特色。

三、结语

“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意味着功能延伸、特色彰显、教育创新、制度完善、国际合作。它的现代化是培育、延伸原有功能与体系,突出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它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高校各自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它的现代化是探寻人本化的教育新理念、创新有活力的新制度、拓展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促进师生互动的新方法、突出学生自主性的新手段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它的现代化是打造分工明确、多元化、立体化、相互支持、功能完备、灵活开放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系统。它的现代化是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构建国际高等教育联盟,形成沟通互惠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十四五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