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

2022-12-28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资源库思政大学生

蔡 笑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萧山学院,浙江 杭州 311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可以提高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对内可以坚定“四个自信”。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最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四个自信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2]等错误论调的侵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辩证全面地向大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引导大学生比较鉴别、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四个自信”。

(二)弘扬主旋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与中国故事具有契合性。中国故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概括转化为具体生活化,增强说服力。在历史和现实中收集故事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生爱听想听,听有所得,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实际点滴做起,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欲望强烈,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严谨规范的理论话语表达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不能有效契合,不能很好激发其学习热情,容易出现学生出勤率低、课堂抬头率低等情况。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运用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方式,把生动的中国故事融入理论知识的讲授,让思政课变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温度,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师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营造故事情境,借助学习平台进行呈现,将抽象的思政课理论寓于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里,在故事情节的互动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

(一)讲好优秀传统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孕育了丰富的故事资源。首先要讲好古代爱国主义故事。中华民族英雄辈出,讲好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三元里群雄抗英的故事。其次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传统节日故事都蕴含了丰厚深邃的中华文化内涵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比如中秋节的阖家团圆、七夕节的向往美好爱情、重阳节的感恩敬老。最后要讲好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营养,比如“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故事,“囊萤映雪”勤学苦读的故事,杨震“四知拒金”的廉政故事。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选取优秀传统故事、把传统故事和思政课理论相融相通。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的讲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所进行的伟大革命的真实故事总和。[3]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感人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人、事、地”的红色革命故事。“人”的故事不仅要讲革命英雄人物,如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就义诗的夏明翰;也要讲支持革命的普通人民群众,如送丈夫和五个孩子上前线的英雄母亲邓玉芬。“事”的故事既要讲遵义会议、南昌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也要讲红军战士送老乡半条棉被等感人事件。“地”的故事就是要带领大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传承红色精神。

高校思政课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可以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先辈和革命英雄的红色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道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凝聚了党和人民的智慧及宝贵经验,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故事书,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要讲好改革历程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如创办经济特区、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事件[5];也要讲好各条战线上先锋人物的故事,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表彰的百名改革先锋,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中国改革发展进步的故事。讲好这些改革先锋的故事,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细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翻天覆地的 变化。

改革开放的故事是精彩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的伟大历程,深刻领会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紧密联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

(四)讲好身边的故事

在新时代征程中,我们身边发生着大量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可以反映社会发展大场景。首先要讲好身边现实热点故事。高校思政课要结合理论深度和社会热度,比如讲好宁波籍女大学生崔译文见义勇为、替人挡刀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其次要讲好身边普通人的故事。新媒体的发展让身边普通人的感人励志故事迅速传播。比如五十年坚持为驻地部队免费送菜的叶美英大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抗疫医生们,这些普通人用行动诠释了“最美”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优秀老师和模范校友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触手可即。最后要讲好家乡的故事。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了解家乡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变化,讲好家乡人和家乡事,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讲,成为故事的传播者。

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思政课把中国故事从小讲起、从近讲起,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共情,鼓励大学生学习身边普通人的平凡事迹,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培育。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原则

要坚持真实性、融合性和典型性原则讲好中国故事。第一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故事必须是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可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用不同方式呈现,但是不能改变故事真实的内容,更不能夸大其词。第二要坚持融合性原则,把“陈情”和“说理”有效融合。在庞大的故事资源库里,教师要把中国故事进行有效梳理、优化整合并归类。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故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中国故事的内在价值。用故事分析理论,实现故事与理论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要坚持典型性原则。中国故事资源丰富,但不是所有的中国故事都适合成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教师要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性故事。典型性故事是指能从个别特殊中体现普遍意义的中国故事,从个性反映共性,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讲好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现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决心,而且要从微观层面讲好身边的故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贴近生活,以小见大。[6]思政课讲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典型故事,能够展现社会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整合,建立中国故事资源库

教师可以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建立课程资源库。目前大学本专科阶段共有五门公共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不相同。而同个中国故事背后往往蕴含了很多的思政元素,所以中国故事可以按照不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建立课程资源库,防止同个故事在不同思政课上重复出现,避免学生审美疲劳。还可以按照专题的形式建立专题资源库。专题式资源库可以把碎片化的故事系统化,更好地挖掘故事背后的道理,实现思政课“陈情”和“说理”有效统一。专题式资源库,即以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或以一段重要历史为内容,收集和事件、人物及历史相关的真实典型性故事。资源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新闻报道、视频资料、人物传记、图片资料、书籍、虚拟现实展馆等。以建党100周年专题资源库为例,学习强国的《在红船起航的地方》系列视频、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讲党史故事》、人民网的“图说中国”栏目、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等都是优秀资源内容。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关战“疫”的各种视频、图片、专题资料就是一座宝贵的抗“疫”专题资源库。

思政教师要同心协力,优化整合中国故事,根据课程或专题建立故事资源库,有效避免相同的故事重复使用,防止资源呈现方式单一化,实现中国故事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二)与时俱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因素。首先,思政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要心怀国家和民族,言行一致,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者。其次,思政教师要提升理论素养。思政课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庞大,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知识。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在教学中结合典型性的中国故事,把知识和道理讲清讲透。再次,思政教师要锤炼表达能力。好的表达可以把“想讲的故事”变成“想听的故事”,把“想听的故事”融入“想讲的故事”。教师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控好细节,不断调整语气、语音、语速、语调以及面部表情,并结合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营造故事情境,增强感染力。把理论话语转变为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把灌输式的教师单向话语转化为互动式的师生双向话语。最后,思政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00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和新媒体密切联系。思政教师要学会并熟练运用钉钉、微信、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借助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学习平台,依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教师要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善讲并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深入浅出地把思政课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蕴意,实现润物无声,增强思政课的实 效性。

(三)多元立体,创新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

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呈现中国故事已经成为重要方式。思政教师不仅可以依托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呈现中国故事,开展互动式故事讲述。教师在学习平台上传小视频、微课、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的中国故事,并设置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并研讨;组织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整合观点,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动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场景式故事讲述。学生在虚拟场景中通过多重感官享受真实体验感,更好地实现对故事的认同感。比如在讲述改革开放故事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基于“互联网+”、VR、AR等技术的网上展馆《伟大的变革》。学生通过音频、视频、模拟体现、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在故事立体的场景空间中体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变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媒体技术不仅使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立体化,而且扩大了中国故事的覆盖面,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用各种终端看到、听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 染力。

(四)知行统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讲好中国故事与实践教学环节要有效融合。思政课可以构建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研讨,收集中国故事,揣摩人物和故事细节,然后在思政课上以主题演讲、图文成果、知识竞赛等形式展现中国故事。第二,在校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的团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组建校园实践团队,挑选优秀的演讲、历史情景剧、短视频、图文成果等在校园文化节和技能节上展示,让中国故事从教室走向校园,实现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第三,通过社会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基地的教育示范作用,把讲好中国故事从课堂和校园延伸到社会。通过现场参观学习,重温历史故事,组织学生共同制作微视频,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故事不仅教师要讲好,学生也要讲好。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让学生从故事的聆听者转变为故事的讲述者,让新时代大学生从学校思政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和行为的有效统一。

五、结语

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真实性、融合性和典型性原则。通过建立故事资源库、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创新故事呈现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国家民族观。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可以实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最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资源库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