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联合国虚拟仿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2-12-28沈仕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华侨大学联合国会议

张 行,沈仕洁

(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

虚拟仿真技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由于虚拟仿真技术在逼真性、沉浸性和互动性上的特点和优势与高校实践式教学训练高度契合。美国高校部分理工科专业率先把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大学生实践教学设计中,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部分学科的高危、高消耗实训环境,保证学生在理论教学之外尽可能提前培养实务能力。人文社科专业对于虚拟仿真教学的运用虽然晚于理工科专业,但是美国一些商学院首先建立金融投资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基金管理、风险投资等实训项目辅助学生提高金融业务实训技能。2013 年,中国教育部开始启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遴选,2014 年至2016 年选出的首批300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里,人文社科类共36 个,占比为12%[1]。

模拟联合国实训是人文社科专业实践课程中少有的与虚拟仿真教学特点高度契合的教学模式,如何借鉴虚拟仿真教学的相关理念和路径来推动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模拟联合国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思维方式的重要路径。因此,文章以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学”课程教学、模拟联合国社团指导的经验为基础,探讨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中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推动课堂实践改革的路径和效果。

一、模拟联合国实践与虚拟仿真教学的共通性

模拟联合国是模仿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议事、磋商、表决方式而召开的会议,主要参与人群是青年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从2001 年引入中国后在各大高校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有不少品牌性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联合国活动倡导权威性和专业性,原则上尽量遵循联合国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包括会议议题设计、会前学测准备、立场文件撰写、发言辩论、提出议案、磋商谈判和投票表决等元素,对于青年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协作精神,提高调查研究、对外交往、英语表达、游说辩论、谈判磋商、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模拟联合国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也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语等人文社科专业课程推动翻转课堂和情景模拟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的探索平台。

模拟联合国实践与虚拟仿真教学在人文社科专业的课堂运用中都强调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由教师一人“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场景还原、氛围塑造、课堂翻转的方式,在逼真性、沉浸性、互动性的仿真环境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1.逼真性(场景还原):传统人文社科专业教学在激发学生共情能力时的主要手段是课本文字和教师PPT 演示,这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停留在“二维平面”层次上,难以调动学生兴趣。虚拟仿真教学则是通过场景真实还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视听“三维立体”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类似,模拟联合国实践是建立在国际组织会议真实场景还原及真实会议议事程序的基础之上的。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打造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模拟联合国实验室,其内部构造模仿联合国安理会15 个成员国圆桌式会议场景,尤其突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场景设置,加之联合国193 个成员国的国旗环绕整个会场,为学生提供了全国最佳的模拟联合国虚拟仿真场所,从硬件建设角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

2.沉浸性(氛围塑造):虚拟仿真教学强调通过激发学生全部感知能力充分获取体验对象的全部感知,而模拟联合国遵循联合国的真实会议议事程序,通过会议正装、国家牌、点名、身份扮演、议题讨论、主席团、主新闻中心、自由或有组织性磋商、辩论、投票表决、意向条、决议草案乃至会场外的外交舞会,以高度还原的外交场合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扮演外交官、新闻发言人、记者等提升换位逻辑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新鲜真实的沉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总之,模拟联合国的议程通过与虚拟仿真教学类似的模仿路径融合,尽可能创造相对真实、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3]。

3.互动性(翻转课堂):人文社科专业教学尤其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更容易与课堂外各种干扰因素“产生互动”,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和效果。针对这些现象,虚拟仿真教学则强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互动性体验。同样,模拟联合国实践通过鼓励学生学习小组以“国家利益集团”“国家战略对手”的形式围绕议题展开立场文件、主题辩论和议案表决的互动,并且在互动中加深理解真实国际间的国际利益、国家实力、外交技巧和谈判术语,以“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翻转模式推动学生的国际政治知识建构,这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互动性特征是相同的[4]。

二、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的课堂设计和启示

华侨大学的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并非单一的会议模拟,而是由硬件场地建设、课程设置、学生社团和赛事活动等元素共同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具体来讲,场地建设是指华侨大学模拟联合国实验室的会场。会场的视频跟踪系统、投票表决系统及同声传译系统都为模拟联合国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课程设置方面,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组织学”、专业选修课程“非政府组织”等课程群,结合国际组织的理论授课、专家讲座和国际会议程序教学,为模拟联合国“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课程体系基础;学生社团方面,华侨大学在国际关系学院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基础上,在2016 年配套建设了全校性学生社团“承志模拟联合国协会”,协会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目前协会非国际关系专业会员占到50%以上,而且其中不乏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参与,为模拟联合国实践的多元互动性提供了良好的多学科背景;赛事活动方面,华侨大学分别在2018 年6 月、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和2020 年5月举办了4 届“承志模拟联合国大会”,除第四届大会因为疫情影响而限于校内会员参与外,前3 届大会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模拟联合国学生参与。与此同时,大会的参与度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挂钩,促进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投入程度。

多元素课堂体系设计成功与否的根本在于回归课堂教学环节。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设计多个国际政治议题,由学生在课后通过投票软件确定下周讨论议题,并且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取大会主席助理、各国国家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主新闻中心和志愿者等角色。学生通过课后小组会议的形式协作收集背景资料,提前撰写立场文件、决议草案等工作文件,并且通过聊天软件分享到班级群,方便其他“利益集团”国家代表提前知悉各自立场,有利于课堂上辩论和磋商的开展。除此之外,模拟联合国活动运用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能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语言的能力[5]。因此,教师会鼓励学生使用全英文,甚至是其他联合国工作语言和正式联合国工作文件格式撰写这些文件,语言环境的虚拟仿真能够更大限度地还原场景效应。

合适的主题选择是模拟联合国实践达到虚拟仿真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太过于共识性的主题由于缺乏争议度往往无法在会场形成互动效果,过于偏僻晦涩的主题同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课堂效果来看,一些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往往更加受学生欢迎,如欧盟难民会议、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会议、人权理事会会议,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多边谈判模拟会议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如果学生已经普遍掌握模拟联合国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双重代表”“多会场联动”等机制,从而进一步仿真还原国际政治的复杂利益体系。

华侨大学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在推动虚拟仿真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有助于仿真还原国际组织会议的“国际化”特征。

第一,最大化利用丰富的境外生资源。华侨大学国际关系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中境外生比例超过50%,境外生来自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西班牙、泰国等国家,学生文化背景和语言工具的多元化是其他高校模联实践单一文化背景所不具备的优势。境外生担任本国代表能够更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也能有效带动中国学生的热情,对于课堂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坚持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华侨大学国际关系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开设了“国际公务员实验班”,在“国际组织”“外事谈判”“外交礼仪”等课程的基础上,坚持邀请有丰富国际组织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对面向学生讲授国际组织运作的一线经验,包括原中国驻联合国或世界卫生组织退休官员、重要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或中国原驻各国大使等。这些专家的国际组织经验对于学生进一步感知“沉浸式”模拟联合国会议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模拟联合国虚拟仿真教学实践的挑战与思考

运用虚拟仿真教学在推动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逼真性、沉浸性、互动性的同时,高度还原的场景要求也给特殊状况下的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目前全球疫情背景下,模拟联合国的虚拟仿真教学探索遇到了不少难题。

第一,由于大量境外生无法及时返校,以及国外专家来校讲座频次降低,虽然也多次尝试通过“云会议”的方式展开线上模拟联合国教学和会议模拟,但是线上会议对于虚拟仿真教学与模拟联合国实践的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缺少境外生线下面对面的场景还原,大大延缓了华侨大学模拟联合国仿真教学的实践改革进展。在疫情背景下,还需要进行创新性改革来克服目前面临的问题。

第二,缺乏现场仿真教学环境导致学生投入会议模拟、集中会议注意力和主题辩论环节的效果大大降低,虽然课堂教学和模拟联合国会议尽量通过完善电子国家牌、制作虚拟场景LOGO、增加辩论互动环节等方式进行补救,但是总体效果仍然与线下实践教学有一定差距。

针对全球疫情背景下,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回归线下课堂的情况,相关机构和高校继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发挥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势的同时弥补不足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联合国协会作为全国高校模拟联合国活动开展的重要指导机构,有必要研究制定线上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规范和流程,例如,出版《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线上会议手册》,或者组织拍摄线上视频指导高校学生如何开展线上模拟联合国会议,通过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线上会议的经验,不必拘泥于线下传统的会议流程,尽最大可能保证线上会议的场景还原和会议仿真效果,使更多学生尤其是境外生能够继续享受模拟联合国虚拟仿真的学习乐趣。

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重要管理者,尤其是已经开展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打开思路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与全校性学生活动的紧密结合。目前,部分高校的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国际关系专业、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课为主,这些高校的模拟联合国会议虚拟仿真软硬件设备只有相关专业学生才能使用。事实上,模拟联合国绝对不是字面意义上对于联合国会务的简单模拟,而是要求学生综合掌握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知识,以及逻辑辩论、谈判外事礼仪等综合能力,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甚至通识选修课教学可能是未来高校模拟联合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各高校应该尽快开放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或者把全校学生社团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推广模拟联合国教学模式,鼓励更多理工科专业学生尝试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加快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助力各高校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思维人才的步伐。

最后,国际化人才培养尤其注重语言环境的仿真模拟,模拟联合国在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方法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避开对于语言环境真实还原的讨论。目前,部分高校由外语院系主导的模拟联合国教学基本做到了国际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模拟,但是更多高校的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由于专业局限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因此,各高校需要在教学改革中思考如何打破院系界限和专业差异,引入更多非外语专业师生参与到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的设计中,推动模拟联合国虚拟仿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华侨大学联合国会议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
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庆建国六十周年暨《祖国与我》联欢晚会
美帝侵朝“联合国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