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

2022-12-28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尚 洁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 71208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意识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模式、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等,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总体而言,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后,积淀下来的积极的、正面的内容居多。文化结构分为3 个层次,即浅层的物质技术,中层的制度、理论和行为,深层的抽象核心。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结构上来看,归属于深层。传统文化包括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内容,促使共同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是一种惯性力量,使得人们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价值观念,是一种可以不假思索去做、去认同的行为或经验,由于它具有时间长度和空间厚度的优势,使得人们形成了依赖,并受其支配。

我国特有的地域环境,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磅礴底蕴孕育并滋养出了闪烁着智慧光辉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是几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和精神瑰宝,也是构造和奠定中华民族伟大思想传统的基础,是我们的根本精神支柱。优秀伟大的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强有力地联结到了一起,成为一个血肉相连、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有机统一整体。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智慧,支撑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不断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元素和思想宝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凝练,是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在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进行吸收、学习、借鉴和提升,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通过中国经验和文化实践去重新发展并界定其内涵,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理论和思辨性的产物,而是对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社会实践的普遍规律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它所表达的每个价值范畴,都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信念,并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一)集体主义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更好构筑新时代集体主义中国价值观”。集体是个体的行为集合和精神归宿,个体是集体的基础和组成元素。新时代集体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经济领域的“共同富裕”扩展开来,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观支撑。一方面,个体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贡献、消费与创造的统一,个体是集体最基本的单元,集体是个体有机结合而成的。个体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集体的完善和提升,只有构成集体的每个个体都为集体发展尽一份力,集体才能持续并长久地保有发展的动力,集体要对个体的付出给予肯定和鼓励;集体的进步带动了个体的提升,有活力的、进取的、奋发向上的集体能够给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便利条件,个体要充分意识到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基本原则,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必须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和合法诉求,使每个个体充分认识到个人追求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达成。个人的努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源泉,利益的满足和自我需要的表达使个人富于精神性和创造活力。没有集体主义,社会就缺乏凝聚力,很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上形成统一,集体主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体主义是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的保障。

(二)爱国主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公忠勇毅”的爱国情节一直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印刻在每个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且维系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并被视为民族“大节”。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现实凝聚力,是蕴含于整个民族中的一种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不断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彰显新时代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开放、探索、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尤为重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三)诚信务实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诚信”,肯定了诚信务实精神在推进中华民族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以诚信务实的精神来引导思想和规范行为有助于建设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提倡“诚信”“实事求是”的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体现。庄子“析万物之理”,反对武断、独断,提倡从实际出发,体现了“真”“诚”的思想。汉时王充“重事实,疾虚妄”,反映了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肯定和推崇。《汉书》中写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里的“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务实的意思。“诚信”精神被国人身体力行、代代相传,如今更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生大厦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诚信的重要性,为诚信在社会价值、外交视野、时代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解读和注释。

(四)和谐发展的精神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诸多理论依据,传统文化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和谐、求大同的优秀价值观,积极吸取中华民族在处理身心关系、人人关系、族群关系等方面的和谐智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既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又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去追求、获得正当利益。这两大主题可归纳为一个主旨——建立和谐社会。和平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必备内容,和平与发展必须统一于和谐社会之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述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发展个性,支持人们充分发挥个性优势,顺势成长。有人以此为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是不相融的,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变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这是完全错误的。社会的价值观是与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相联的,高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剖析西方文化,理性看待西方文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科学元素。要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凸显出的特殊矛盾,如工具理性与意识形态的冲突、“理性经济人”假设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市场技能与道德人格的矛盾、理想信念与私有制追崇的纠结等。对这些矛盾,要正确认识、科学评析、认真解答,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深厚的内涵,从理论上讲清楚、说明白,让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谐发展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分析,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价值、作用和意义;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另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传统文化对塑造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的意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等等。研究表明:(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文化注重仁爱、诚信、义利、忠毅的精神品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谦逊的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灵活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为,践行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学术界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观点可概括为道德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课程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大学生课外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入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介绍优秀思想文化、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大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3 方面入手[2]。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制度化管理具有规范性强、系统性强、体系健全、机制协调、运行有序等基本特性,加强制度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规可循、有据可依。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制度时,应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高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既要与法律法规一致,又要遵循党和国家专门下发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第二,合理性原则。制度的制定要为师生服务,实现管理育人。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体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高校的大学生,也包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有利于师生的协调发展。第三,及时、全面、可执行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久拖不决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影响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制度的制定要及时、全面,并且具有可执行性。第四,规范性原则。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要符合程序,从草案的出台、讨论、公布都要民主决策,要尊重广大师生的权利,要求反复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召开民主听证会。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不仅要党政齐抓共管,还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努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和各主题相互配合、彼此联系、共同推进的合力局面。首先,要形成高校党、政、团、学等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党委主要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行政部门既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重大问题的决策、讨论,又通过行政管理具体落实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决策;团委、学生处在学校范围内配合各院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党、政、团、学各部门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其次,要形成各教育主体的合力。各教育主体因部分性质和分工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存在差异,有各自的工作规律、职责与分工,但要避免各自为政,应加强合作、沟通与支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追求的是整体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各部门、各教育主体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由党政领导、院系、团、学主管领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统筹安排、协调整个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机构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整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各教育资源的互动,形成各教育资源的合力,有利于创建党政协调、专兼结合、主辅相配、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

(三)建设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前进型”结构,老中青三代呈正三角模式,即青年教师数量最多,中年教师次之,老年教师数量最少,这种结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帮、带,有利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二是“静止型”结构,老中青三代呈纺锤形模式,两头小,中间大,虽有利于眼前工作的开展,却后继无人,不利于队伍的发展;三是“衰退型”结构,老中青三代呈倒三角模式,老年教师多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多于青年教师,这样的队伍结构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的资历,但队伍后继无力,有生力量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着力建立“前进型”结构,避免或改造“静止型”和“衰退型”结构。在学历结构方面,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相比,尤其是与高校优势学科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不具优势,目前仍然存在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占少数,博士生学历教师占比极小。在职称结构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低级职称比例大,高级职称比例小,这些状况显然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全面、高效地开展工作。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经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尽量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职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3]。

文化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大力培育廉洁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等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准则,为全社会树立道德坐标。当代大学教育应在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内容组成,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现实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化解读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和实效性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