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

2022-12-28李明君王祥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内容思政

李明君,王祥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也随即全面展开。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点,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正从其思想内涵、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索。“英语文化基础”作为一门文化类必修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很大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类课程蕴含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内容,是对西方教育文化、社会文明和价值理念的传递。“英语文化基础”是面向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文化类英语必修课。该课程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概述西方文明的肇始、形成、发展和成就,系统地讲述西方文化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旨在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系统地掌握其内涵,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在“英语文化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南和价值目标,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不应该怎样生活。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文化基础”教学活动,有利于探索和挖掘课程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实现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将学生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理念紧密结合,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人生价值。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亨廷顿认为,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在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会存在于意识形态或者经济领域,将人类截然分离的将是文化[2]。很多西方学者将“文明冲突论”作为理论武器,认为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并致力于遏制非西方文明的发展,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拒绝东方文明,排斥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之处,但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合作性,面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思潮,学生必须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是对西方文化的历史叙述和现实表达,有必要在“英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的重大文明贡献,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核,展现中华文化刚健自强的文化品质。在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为其呈现中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整体面貌,使其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达成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

德行与学识对于人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奉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改善学生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标准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课程思政旨在实现知识和价值的融合,依托于课程内容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的提出与贯彻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价值导向。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是隐性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状况,能够对学生思想品格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加以引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西方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德行标准,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比较中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育人目标。

二、“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的学习首先要对英语文化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是开展“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的知识基础。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化书籍和文献,拥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储备,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知与英语文化相关的西方文化的优劣;只有准确地解读英语文化理论传递出的文化信息,才能深刻理解其所表达的文化理念,清晰辨别其代表的文化倾向。在“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用更加专业的钻研精神对英语文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精确梳理、精准定位和精细认知。利用阅读和翻译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英语文化教学案例,将专业课程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了解英语文化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二)提升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英语文化基础”课程通过更为直接的语言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西方文化整体发展脉络的同时,探索西方文化的历史必然性。“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致力于对学生文化辨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中西方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运用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理性的方法翻译和分析英文原版学习资料,领悟其中的意识形态隐喻。在课程教材选择时,应选择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优先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等国家指定的教材,以保证教材内容的思想政治性;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具体分析和阐释不同文化内容的差异;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考核中体现思想政治导向和政治要求。

(三)增强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3]。开展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申。“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在文化习得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集中反映。“英语文化基础”课程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上具有覆盖面广、生动、直接等优势,在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应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于学生行动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践行道德文化素质的机会,促使学生成为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在教师培养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位于教师职责的首要位置。在新时代,教师的传道职责之一就是肩负光荣而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般而言,从事“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多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多年的海外求学生活使他们更了解国外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而对国内文化的认知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更倾向于对西方文化优越性的介绍,忽略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肯定,不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学生的思想偏差敏感度不高。个别从事“英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与自己关系甚远。课程思政与“英语文化基础”教学的融合必须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力。“英语文化基础”课程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英语文化知识,不能拘泥于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从“大思政”观出发理解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专业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的重要保障,青年专业课教师更要发挥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以灵活、生动的方式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持续有效地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中融合思政元素

在讲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入有关中华文化的成就与历史贡献,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其文化自信,弘扬其爱国主义情怀。以课程的若干章节为例说明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具体如下。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系统,并传到古埃及,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化语言,可以提示学生汉字和楔形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但汉字历经几千年仍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主要文字系统,极具文化的生命力;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楔形文字和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系统的历史演变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楔形文字,又凸显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强韧的文化生命力,使学生对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载体充满自豪感。在《古希腊文明》章节中,介绍了以“哲学三贤”为代表的哲学家和众多的哲学流派,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华古典哲学最为辉煌的春秋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在介绍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和深远影响时,设置“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o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孔子和《论语》对启蒙运动的影响)的课后探索性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论语》在西方世界的译介历史(拉丁语译本、法文译本和英文译本等),了解孔子及《论语》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启蒙运动形成一个整体文化认知,同时认识到中国哲学思想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在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

“英语文化基础”课程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内容中。首先,采用项目式作业的方式。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规定主题式项目,另一种是自主主题式项目。规定主题式项目主要是由教师深入挖掘每个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确定该单元的思政主题;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对该主题进行探索研究、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汇报展示。自主主题式项目是开放式的,由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在学科的特点和个体倾向自行确定主题,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并在课堂汇报展示。为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5 名学生。教师在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全程支持,并在学生课堂汇报后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由于“英语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式作业时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更好地内化思政元素,培养其求知、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驱动学生认知思政元素的内源性动机。最后,融合网络平台。充分利用QQ群、腾讯会议和百度网盘等网络平台,进行课前的教学内容引导和课后记录学生的出勤、在线语音讨论、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研讨等。同时,将与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文章、音频和视频资料推送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眼界,拓展课程内容的容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充分融合,保证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内容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