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开封段为例

2022-12-28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王笑天

区域治理 2022年26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开封市黄河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王笑天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重要举措与核心手段[1-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1年12月,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表示,要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确立为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为此,河南省积极响应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要将郑州、开封、洛阳共同打造成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示范段。开封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黄河文化公园开封段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的关键和重要窗口;中共开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也指出,要把开封打造成为全省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封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为开封市实现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相关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开封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基础

开封历史悠久,是我国八大古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文物古迹众多,初步形成以宋文化、治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3]。目前全市共拥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博物馆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14处,2021年实现全市旅游综合收入584亿元,全市旅游接待总量达到8196万人次。随着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郑州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此叠加,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开封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二)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

开封市长期重视黄河文化方面的研究,早在2018年,就依托河南大学成立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多次举办“黄河学”高层论坛。自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开封市积极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时梳理并挖掘黄河沿线文物资源与考古遗址,在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旅文创与研学旅行全面加速、实现全域旅游新突破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目前初步形成以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黄河悬河博物馆、城摞城展示馆、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国际黄河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朱仙镇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布局。

二、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一)保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与多重属性

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多重属性,要求开封市在进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应当处理好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区,其全民性和公益特征更为突出,因此要将全民属性视为其根本属性,充分体现国家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建设“每一个人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进行具体建设时,应将文化属性看作为核心属性,重点将黄河沿线开封段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传承与创新视作具体建设的重心和落脚点,重点推动宋都古城、舟桥-汴河等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应将经济、政治、游憩、教育和生态等属性为扩展属性,并体现不同属性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在以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的基础上,全面展现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所具有的各项职能。

(二)明确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定位

开封黄河文化以宋代文化为核心,宋文化是继唐代文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史的又一高峰,在进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应充分彰显开封黄河文化尤其是宋代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融合性及核心性[4]。从城市发展定位上看,开封作为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有条件创建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引领地,进而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因此,开封市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最终目标定位应为成为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来看,开封市应以建设黄河遗址保护利用先行区为目标,打造具有开封特色的“馆、址、园”三位一体的保护展示利用体系,形成地上地下考古遗址连廊,积极融入“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讲好黄河故事和“城摞城”故事。从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来看,开封市应积极发挥其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优势,探索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沿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最终建成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优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建设

目前,开封市拥有2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这些区域应当列入管控保护区范围,并在其本体及附近区域实施严格的保护管控措施,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由于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已开辟为旅游景区或人类活动集聚区(如山陕甘会馆、相国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等地),这些区域成为管控保护区和主题展示区的叠加区域,具有两类主体功能区的双重属性。因此,可建议将管控保护区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功能区和拓展功能区,其中核心功能区以保护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功能,拓展功能区可以是管控保护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交叉,遵循保护和传承优先、兼具其他功能的原则。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的县(区),如龙亭区、兰考县等,可将其全域划定为文旅融合区,当出现与其他主体功能区范围重叠时,若该区域在管控保护区中的核心功能区内,则不具有文旅融合区的主要功能,若在其他类型重合区域内可视本身发展现状而定。

三、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突出“悬河”与“城摞城”文化主题

黄河自古有“铁头、铜尾、豆腐腰”之说,开封刚好处于黄河“豆腐腰”中最脆弱的位置。开封的荣辱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千百年来,黄河开封段的悬河不仅见证了沧海桑田,更是展示了以开封人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治理和斗争史。黄河多次决口导致开封因多次水患而毁城,使全城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形成“城摞城”的历史文化奇观。在进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开封市应将宋文化与黄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黄河文明与宋都文化相衔接,以黄河文化推动古城创新发展,以建设黄河生态廊道、悬河博物馆、城摞城展示馆、兰考黄河治理与红色文化宣教展示核心区为契机,展示开封市黄河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引领人们重温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程,缅怀先人为民为国、忠肝义胆的精神,加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与红色情结。

(二)做好黄河文化遗产考古挖掘工作

文化遗产考古挖掘是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先期基础,也是开封市体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首要前提。开封市应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准确高效、应用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规划体系,重点推进舟桥-汴河、朱雀门、东水门等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序整理并修复出土文物,同时重视文化传承保护与商业化的平衡。此外,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文化遗产考古挖掘时,注意避免“重物轻非”的现象,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方式,完成各级非遗资源的梳理调查,同时积极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和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加大对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宣传力度,重点推动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灯彩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三)加大黄河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开封市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文化旅游业开发的潜力很大。开封市要在做足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完善文化旅游相关配套建设,加强开封市黄河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效果,推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5]。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重点与郑州、洛阳强强联合,整合三地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之都为目标,开展联合营销、产业协同、信息传播、人才交往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把重点文旅场景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设中,做大做强菊花文化节、清明文化节、大宋文化节等节会,打造东京梦华等文化IP、积极使用抖音、小红书、b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开封黄河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开封黄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

四、结语

开封市的发展与黄河息息相关,开封黄河文化是“黄河故事”中的重要篇章。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实现黄河文化与开封旅游的协同发展,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与城市名片,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当地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开封市应充分把握建设机遇,将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结合,提高城市发展定位,明确长短期建设目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开封市黄河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河南省地图院优质测绘服务获肯定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河南开封市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成立
『黄河』
开封市祥符区开展“消夏义诊送关爱”活动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