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县报“走基层”活动常走常新的策略探讨

2022-12-27康思嘉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走转改栏目

摘要:为切实开展“走转改”,璧山报特别打造《走基层》栏目,通过紧跟节气接地气,以时效焕发生命力;聚焦人物抓典型,用故事找准共鸣点;突出视觉显特色,以画面增强临场感;关注融合促发展,让产业更具影响力等策略,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新意,实现了常走常新的效果。文章以璧山报为例,探讨区县报“走基层”活动常走常新策略,为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县报;璧山报;“走转改”;《走基层》栏目;常走常新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45-03

“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活动。“走转改”推动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贯彻落实好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促使各级新闻采编单位将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作风制度化、常态化,被称为一股新风尚。这股新风尚带来的新变化,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热烈讨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自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走转改”的大潮中,将清新务实之风吹向新闻战线[1]。璧山报作为重庆市璧山区党报,每周一、周三、周五刊发四版,长期秉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办报理念,积极响应“走转改”号召,在二版开设《走基层》栏目,专门刊登基层稿件,形成了长效机制。一篇篇来自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基层社区的鲜活稿件,让《走基层》栏目热气腾腾。璧山报在实践探索中,通过紧跟节气接地气、聚焦人物抓典型、突出视觉显特色、关注融合促发展等一系列特色化策略,实现了常走常新的效果。

一、紧跟节气接地气,以时效焕发生命力

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是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新闻的五要素中,最能体现新闻特质的是时效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时效性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2]。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变化,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璧山报秉承“贴近基层”的原则,紧跟节气,报道农民群众看得懂的时效性新闻,让党报不仅出现在机关、事业单位,还进乡村、进社区,成为带着泥土芬芳的报纸。

(一)紧扣春耕农忙,关注乡镇春耕备耕情况,呈现抓农时、抓粮食生产的生动场景

2022年3月16日,《走基层》栏目紧扣“春分”节气,以健龙镇为切入点,反映各个镇街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及时开展撂荒田整治,谋划全年粮食生产的场景。稿件《健龙镇不负春光不误农 春耕备耕正当时》描绘了在健龙镇弥勒村的高标准建设农田里,旋耕机来回穿梭,村民们用油菜花肥田的生动景象。

(二)紧扣高温酷暑,关注幕后保障工作,展现水电保供的有效举措

2022年8月,面对连晴的高温天气,水电供给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考题。璧山区水务部门以保障全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为宗旨,以“稳、严、快、优”为目标,积极作为,上下联动。璧山区供电公司的一线运维人员在酷暑中坚守岗位,巡视保护密集通道的电力设施,在重要枢纽变电站加派值班人员,将各类风险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保障了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

水电供保的有效举措,被详细记录在璧山报刊發的《战高温不服“暑” 我区多措并举力保供水供电平稳有序》中。该报道不仅展现了璧山区水务部门和供电公司为保障全区市民用电用水实施的多种措施,更反映了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艰辛。

(三)紧扣“秋分”节气,关注果农采收和农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带热乡村采摘游

每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是晚熟葡萄成熟的时节。果棚内的阳光玫瑰、比昂扣等晚熟葡萄晶莹剔透、鲜嫩欲滴。

2021年9月6日,璧山报刊发《晚熟葡萄上市 果农采收忙》,生动地呈现了果农小心翼翼采收葡萄的场景,通过果农采收葡萄这个动作,反映晚熟葡萄成熟季的开启,寓意“秋分”节气即将到来,全区的秋收正式拉开序幕。

(四)紧扣秋收,关注农业现代化,提振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璧泉街道鹰嘴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高粱、彩色稻等农作物的种、管、护、收割工作全部承包给了本地的一家农机合作社。

该农机合作社由璧泉供销社“三社”融合成立。2022年9月7日,璧山报刊发《璧泉街道“三社”融合助秋收》,记录秋收场景,关注“三社”融合。稿件描写了璧泉街道鹰嘴社区股份合作社利用农机收割高粱的场景,展现了农机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承担起收割本地农作物的任务,而且极大地帮助了云贵川等地有需求的农村,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振了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二、聚焦人物抓典型,用故事找准共鸣点

《走基层》栏目以基层之事为落脚点,自然离不开基层人物。基层这片沃土,是实干家大展拳脚的舞台,大批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脱颖而出。

“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为基础写成的”[3]。璧山报聚焦基层典型,展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例,让栏目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新意和生命力。

(一)精选典型人物,写深写实人物故事,吸引大量读者关注

2021年7月28日,璧山报刊发的《当好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记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魏德惠》,讲述了魏德惠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拼搏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的故事。主人公魏德惠是自立自强的典型人物,她从建卡贫困户到脱贫攻坚排头兵,从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到市优秀共产党员,她的事迹值得宣传。璧山报通过精选典型人物,写深写实人物故事,吸引大量读者关注。

(二)针对性报道科技创新青年领军人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舆论氛围

2021年8月11日,璧山报刊发的《创新路上的“追光者”——记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传动系统研究院院长王海兵》,介绍了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传动系统研究院院长王海兵带领团队打造的产品,突破国际垄断,破解“卡脖子”技术,成功实现DCT的双离合器和液压控制两大关键模块的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王海兵身为基层工作者,不仅具备攻坚克难的坚毅品格,而且不忘初心、勇挑重担,是璧山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典型人物。

(三)改进人物报道写作文风,报道更具人情味

2022年9月14日,璧山报刊发的《孝廉质朴传品格 亏己让人树家风——记璧山区文明家庭陈开科家庭》,讲述了健龙镇小河村村干部陈开科的事迹。陈开科遇困捐款、修路让地,得到了身边群众的交口称赞。他舍己为人、孝廉质朴的品德,时刻感染着家人。他的家庭先后荣获璧山区“十佳幸福家庭”“文明家庭”等荣誉。《走基层》栏目通过关注个体家庭的优秀事迹,弘扬正能量,倡导读者见贤思齐,涵养家风,修炼家庭内核,发扬传统美德。

(四)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农村文明建设要求,用真实案例反映工作成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走基层》栏目不仅着重刻画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还十分关注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所刊发的报道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真实案例反映工作成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2022年9月16日,璧山报刊发《丁家街道三五村: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尚》,讲述三五村党委书记孙绍容和志愿者前往村民家中,倡导村民自觉抵制盲目攀比、跟风办酒陋习的故事。三五村定期组织志愿者入户走访,通过院坝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持续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突出视觉显特色,以画面增强临场感

伴随自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呈现出视听化、碎片化趋势。读图时代,长篇大论的文字稿件显然已经难以赢得读者青睐,图片因色彩突出,更易吸引读者眼球,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璧山报兼顾版面美观性,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报道,使报道不再局限于干巴巴的文字,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抓元素,实景采访拍摄捕捉元素,展现市民春游踏青热闹景象

2022年3月11日,璧山报刊发《城郊春意浓 踏青享春风》,用镜头展现了阳光和煦的春日,市民们不负春光,踏青赏花的场景。试想,如果该报道只有文字,一定会干瘪无趣。图片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视觉感受,使有出游计划的读者被成功“种草”。

(二)抓动态,用组图形式呈现农忙场景和现代农业与传统耕作的视觉冲突

2022年3月23日,璧山报刊发《好雨知时节 春播生产忙》,以组图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菜农插播菜苗的场景。报道中既有菜农双手拿着菜苗的人物肖像,又有无人机拍摄的大场景。

(三)抓细节,用镜头刻画劳动艰辛,致敬一线劳动者

2022年8月10日,璧山报刊发《战高温不服“暑” 致敬璧山“炎”阵以待的一线劳动者》。该报道为图片专版,由6张图片组成,聚焦酷暑天气仍坚守在露天工作岗位的一線劳动者,展现他们用辛勤的付出,保障城市的平稳运行、项目的顺利推进等。

(四)抓对比,以不同景别对比,立体化展示基地种植现场实景

2022年10月10日,璧山报刊发《大兴镇高桥村种好“菜园子”保障“菜篮子”》,以双图形式展现大兴镇高桥村的种植情况。一张图片特写大棚内的蔬菜,莴笋苗、水白菜苗等长势喜人,另一张图片展现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时节忙秋种,田间地头一派秋种秋管的农忙景象。

四、关注融合促发展,让产业更具影响力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农村产业发展,指出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放到农村发展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产业融合一方面要着重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向两段延展,从卖“原字号”向卖品牌、卖产品发力,力争实现产品的增值和产业的增效;另一方面,着重助力农业与生态、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丰富产业类型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璧山报充分认识以“产业兴”促“乡村兴”的重要性,在议程设置上重点关注产业融合,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

(一)聚焦特色农产品与电商的融合

2022年3月4日,璧山报刊发《三合镇云端农庄为土产品插上“云翅膀”》,报道了三合镇注重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通过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创建“三合云端农庄”平台,以“线上购物商城+线下农产品体验馆”的运营模式,上架花椒、茶叶、生鲜等名优农特产品,构建起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收集、宣传推广、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全产业链格局,并且组建起一支电商专业人才队伍,打造出“春合景明”系列农产品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二)聚焦农业品牌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2022年5月6日,璧山报刊发《念好融字经 力促产业兴》,报道近年来璧山区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稿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切入,揭示无论是通过拓展产业链,推动璧北的樱桃产业向采摘、农文旅三产发展,还是通过嫁接文化、旅游、休闲、生态等产业,推动将军村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颠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产业融合。

(三)聚焦农业生产与大数据智能化的融合

2022年9月28日,璧山报刊发《智慧平台助推传统桑蚕产业“化茧成蝶”——探访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报道开篇描写了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生产工作间内,工作人员熟练地调试设备,将空盘放进生产线,完成蚕蛹自动化分拣的操作场景。随后详细介绍了该公司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智能化手段,从技术层面推进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及集约化生产,深耕桑蚕全产业链的设备制造和大数据平台研发等。该公司搭建的“智慧蚕桑”大数据平台,有效推动传统桑蚕养殖走向数字化、智慧化,使桑蚕养殖更精准、管理更科学。

五、结语

实践证明,走乡镇、进社区、踏田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让普通百姓成为新闻主角,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和基层干部,用真切的场景、鲜活的语言,生动地记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面貌、新变化,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最优路径。

璧山报在议题设置上视角独到、内容鲜活、案例生动、版面美观,充分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记者怀揣真情实感奔赴一线,扎实采访,深入调研,生产了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精品力作,通过紧跟节气接地气、聚焦人物抓典型、突出视觉显特色、关注融合促发展等策略,让《走基层》栏目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新意,实现了常走常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可.《光明日报》“走转改”“走基层”栏目报道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1-45.

[2] 杨秀国.新闻报道策划[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5-28.

[3] 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伍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3.

作者简介 康思嘉,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写。

猜你喜欢

走转改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县区台记者也要努力“走转改”
地铁报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走转改”新路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