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的围术期重症护理

2022-12-27

全科护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围术血流

许 琰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脑血管异常瘤样性突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是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原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其起病隐匿,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发病极其凶险,存活病人中60%伴有残疾[1],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害。针对颅内动脉瘤大多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弹簧栓塞术等传统的治疗方式,面对复杂的动脉瘤,如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复杂的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因为传统的治疗方式栓塞率低,术后复发率高[2]。随着新型血流导向装置术的问世,给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带来福音。目前常用的血流导向装置为Pipeline,该装置具有高金属覆盖率和低网孔率的特点,可有效纠正颅内血流动力学紊乱,修复载瘤结构的完整性[3],促使颅内动脉瘤体血栓形成,然后血栓被逐渐吸收,从而使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2021年1月—2021年6月对我院神经外科16例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病人进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围术期给予病人精心的护理,旨在探讨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病人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价值,促进病人更好地康复,提供有利的实践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月—2021年6月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1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为研究对象,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为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病人。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8~76(52.11±13.12)岁;M2段病人6例,远部位动脉瘤病人7例,复杂动脉瘤病人3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 16例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插管,给予全身肝素化。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8F鞘管,经8F鞘管将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送至颅内载瘤动脉,使密网支架覆盖整个颅内动脉瘤颈。

1.3 围术期护理

1.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手术前告知病人手术的注意事项,如练习床上排便,按时服用抗凝药等,给病人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消除病人术前紧张不安情绪。据相关研究显示,术前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4]。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面对医疗经济负担导致病人心理压力过大的病人,可采取募捐的方式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②用药指导:患有高血压、便秘的病人,嘱咐病人按时服用高血压和通便药物,避免由于血压控制不当,大便用力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5]。术前至少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尽量饭后服用,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结膜出血倾向,必要时实施血栓弹力图检测[6],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适当调整抗凝药物。③术前准备:术前检查肝、肺、心脏等重要脏器对手术的耐受力,检查凝血机制有无障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碘过敏实验等,备齐手术需要的穿刺针、鞘管、造影管、各种型号的血流导向装置等,备好肝素钠、罂粟碱、甘露醇、乌拉地尔等药物。

1.3.2 术中护理 ①麻醉护理:手术过程中协助麻醉师、主治医生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医疗器械、无菌敷料等,遵医嘱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格控制病人血压,通常情况收缩压控制在100~11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控制在60~80 mmHg,麻醉恢复期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据相关研究显示,病人在麻醉恢复期,易发生气道阻塞、恶心、呕吐等抑制呼吸的症状,因此术中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立即吸氧等护理措施[7]。②出血护理:手术全程肝素化,手术每延长1 h,应及时通知医生追加肝素,并每隔1 h检测1次凝血酶原激活时间,以防时间过长加大出血风险和血栓事件。有关资料显示,术中出血主要是载瘤动脉部位[8],若发现出血,应立即遵医嘱按1∶1比例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9],严密进行心电监护,保持管路通畅,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尿液情况,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3.3 术后并发症护理 ①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术后重点观察的并发症之一,病人常表现为剧烈头痛、肌力下降、失语、意识障碍等[10],主要是由于术后血压过低、血容量不足等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造成,发生脑血管痉挛后,应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泵入,注意尼莫地平泵入需避光,并监测血压,观察病人有无嗜睡、面部潮红、药物外渗等。若持续痉挛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脑梗死[11],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观察术后病人有无脑血管痉挛的发生。②脑出血:脑出血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发现脑出血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隙出血和颅内出血。据相关文献报道,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置入后,支架变形可导致颅内出血[12]。另外术后抗凝药的使用、用力排便、打喷嚏、情绪过于激动等是术后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病人引起术后出血的风险因素,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发现病人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瞳孔变化等异常现象,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相关问题。

2 结果

16例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病人进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后,经过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均康复出院,成功率为100%。

3 小结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作为一项治疗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的新技术,虽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但由于病人自身体质的差异、对手术耐受力的不同等因素,围术期易出现不同的临床应激反应,对围术期护理提出较高的要求[13]。护士应对围术期护理工作引起重视,在术前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术中与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紧密配合,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够安全度过围术期,顺利康复出院。

猜你喜欢

脑血管围术血流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2021 年下半年专题预告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