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基础、实践路径与价值意蕴

2022-12-27李新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李新仓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抚顺 113001)

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探索出的适合中国特质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13-14在价值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遵循“四个坚持”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从范式转换到曲折发展再到突破创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在实践中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逻辑和实践范本。在理论上,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点,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理论阐释,探究其生成逻辑、实践路径及价值意蕴,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在实践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战略选择,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逻辑和实践范本,阐释和探究其生成逻辑,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与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新模式,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内在精髓。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以基本理论为逻辑,阐释和厘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价值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多维研究是学术界的使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内涵、形成逻辑、价值意蕴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究提供理论基础。一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学术界从多种视角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从比较视角,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属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平、文明的发展道路[4]。从社会发展视角,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呈现出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态演进特征[5]。从人类文明视角,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共同促进而生成的[6]。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视角,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包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等内容[4]。二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逻辑的研究。有学者从唯物史观角度,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具有公共性逻辑[7]。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总体布局和内生动力的价值逻辑[8]。三是关于价值意蕴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注入新动能[9]。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10]。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11]405-422。

上述研究成果具有其合理性,为学术界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相关研究提供学理依据。但是上述研究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证性研究,尚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质特征的整体性关照与系统化总结。本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其灵魂是中国国情,价值取向是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体现在:一是具有整体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五位一体”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具有系统性,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二是具有发展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反对“国强必霸”,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具有过程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开创中国道路的“基本经验”。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其生成具有内在逻辑。深入阐明和精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有利于立体式把握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进程。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理论的基石,为世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既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优势,为中国共产党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指明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最终路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未来的美好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29,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指出了落后国家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并通过剖析研究俄国等国家社会发展道路,指出落后国家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可能性,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发展道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2.历史基础: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借鉴

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借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借鉴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重要环节。立足于世界历史高度,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对西方现代化道路采取批判态度,指出西方现代化道路并不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道路。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从农业文明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走向现代化,开创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纪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163。在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方国家率先走向现代化,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发展模式成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样板”。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现代化就是西化”的错觉,把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普世化”,并将其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唯一评判标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属于私有制社会,其资本逻辑导向是社会痼疾,体现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性,催生出西方国家“修昔底德陷阱”和霸权主义,引发全球性冲突和危机,凸显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

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道路。一个国家到底采取何种发展道路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借鉴,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性贡献。

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探索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贯穿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最终落脚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社会实践指向。

近代以来,中国多次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探寻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全面启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深刻了解“走适合本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4]。“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5]45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建设按下了“倍速键”。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要求,在实践中具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日益完善的重要功能。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创造性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新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路径

实践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成功,开创性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新模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自觉,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全方位理解和把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指引

道路模式的选择是国家和地区成功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人类社会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方向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强调通过实践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支撑和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实践中,通过制度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认识工具,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探索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科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不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化,探究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从底子薄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五位一体”现代化布局,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以制度为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方案。一是用制度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从制度层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行制度性安排[16]。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17]。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18]1195,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二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党内法规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以制度形式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优势。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和努力方向,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奋斗目标,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表明,正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饱受欺凌的中国才在艰苦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1]411。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和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仍然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近代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历史镜鉴。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以救亡图存方式探索中国发展,致力于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现代化方案都相继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也脱离了中国国情实际,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有益鉴戒。二是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探索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同时内容上与“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脉相承,并呈现连续性和递进式特征。首先,严明的组织纪律为党的领导创造了客观条件。严明的组织纪律是党具有坚强领导力的鲜明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为党领导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中国现代化建设属于系统性工程。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步履艰难,利益矛盾千头万绪,再加上近代以来不同的政治力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失败教训等,这些都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中国现代化建设客观上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者,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最后,共同富裕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规避了现代化发展陷阱,经受住现代化风险挑战,领导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旨归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汇集民智民力。“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19]68。人民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0]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探究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旨归。马克思理论是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21]2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标志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避了阶级对抗模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把握好人的现代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具体表达。中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一是把人民需要作为出发点。马克思指出,把握人的本质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把解决人民的生存需要作为核心。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需要呈现多元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现代化建设围绕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展开。二是现代化建设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依靠人民要求尊重和关注人民利益,这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现代化建设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人民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三是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3]。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目标,并在现代化建设征途上不断创造发展奇迹。

(四)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所在

和平发展是指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指导我国外交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倡导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平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旨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全球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得益于和平的世界环境。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摈除“扩张、掠夺”西方现代化模式,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在人类历史上,“国强必霸”常常与侵略和掠夺相随相伴,是西方国家发展崛起的固定模式。和平的世界环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和谐发展环境,中国现代化呈现非攻击性、非侵略性特征。三是追求全球共同价值。作为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两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关系上属于共存关系。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以符合中国国情实际为标准,追求全球共同价值,倡导文明变迁的包容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宏大胸怀,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实质上是百年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史。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范式转换到曲折发展再到突破创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传承和客观研判,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

(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新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属于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包含“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实践中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界密不可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具有共性,都倡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主张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整体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和创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了新境界。西方现代化道路呈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特征,在实践中注重经济增长,在追求资本逐利过程中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借鉴超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略,并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依据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和提供保障,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经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目标。治理理论是对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蓝图,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范畴,开启了中国“全面现代化”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摆脱西方制度框架和政治模式,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实践经验,创新了国家治理方式方法,有利于整体性推进和实现人类社会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经验。一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环境污染治理制度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将其纳入国家治理总体制度框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注重社会治理制度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可以增强治理成果效能,提高社会风险防范化解的前瞻性,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涵盖社会治安防控制度、公众参与治理制度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有利于筑牢国家安全治理“防火墙”,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是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性制度,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全方位监督制度要求开展扶贫巡查和社会监督,对扶贫进行精细化管理,遏制扶贫乱象,规避权力滥用与“出轨”;考核评估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4],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制度体系保障,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为发展中国家拓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现代化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现代化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主要形成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西方国家依靠侵略扩张,通过殖民征服、资源掠夺方式为少数人无限攫取超额利润,实现国家崛起和“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吸收借鉴了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蕴含着全新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在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我国国情实际,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自己的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25],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概括,为发展中国家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道路的选择是关键。能否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还要看这条道路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发展问题,能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保持国家独立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成功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中国国情,遵循自立自强,具有创新创造特质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在现代化道路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括总结的中国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吸引力”,为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独立提供方向指引,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适用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五位一体”协调性发展,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最突出的特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动力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动中国全面发展进步和实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事关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反映了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向前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倡导世界责任理念,对走和平发展道路、恪守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承诺。在全球治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全球治理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应对方案,有利于从根源上克服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理念,推进治理理念“以国家为中心”向“以全球为中心”转变,实现全球的共建共享与和谐共生,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推进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崇高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突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论证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与本国实际情况和人民发展相符合的正确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反对单边主义,摒除“国强必霸”“文明冲突”观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实践中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兼容并蓄,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中,我们党立足于我国实际,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理论与实践制度,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规避了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陷阱,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系化制度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本和选择。在发展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开启人类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