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活化表达与记忆重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三维
——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2022-12-26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晚会卫视仪式

常 淳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河南卫视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脱颖而出,成功“破圈”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该系列节目基于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天然优势,凝练文化元素,拓新节目形态,激发了节日晚会仪式化传播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精准挖掘并深刻表现了博大精深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与生于中华、长于盛世且越发文化自信的观众产生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共鸣’”[1]。传统文化元素经新兴媒介转译,唤醒并复刻着年轻群体的文化记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个体身份认同产生共振,激发用户以转发、评论、点赞等形式进行“生产性消费”,产生更为广泛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从而重塑国家记忆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节目生产与消费互为因果,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互为促进。从促进优质内容生产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文化自觉、活化表达与记忆重构三个维度,摒弃主观“宣传”,专注大众“认同”,为其他地方卫视举办节日晚会找到创新方向,也为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一、以地方特色为坚实基底的文化自觉

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艺工作者“要充分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精神价值的组成部分,自觉呈现民族文化中有普适意义的蕴含内容,并让其在新的场域中不断衍进、扩散、共享”[2]。而传统文化本身的丰厚广博决定着其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生长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优长利弊、现实状态、未来发展等具有清醒正确的自我认识。[3]河南卫视自20世纪90年代起,即开始了传承与弘扬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等节目已然贯彻着这一理念,而“中国节日”系列则以更新角度、更大范围体现着这种文化自觉。

(一)非遗文化的艺术创造

河南作为传统文化大省,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具有极强的文化性,是承载着一个民族情感、智慧与历史记忆的文化形态,是具有极强辨识度的文化符号。[4]非遗文化附带小众化属性,多在趣缘群体内传播,在近年来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亟待转化小众思维,结合大众媒介进行艺术再创造,以审美共识实现去圈层化。文艺活动实际上就是审美主客体双向逆反互动的同构关系的具体存在方式。[5]非遗文化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呈现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循环式输入与输出审美观念,建构以迎合大众审美为基点、满足观众审美期待为目标的优质节目内容,通过色彩、光线、音乐和音效等视听语言的精巧运用提升观赏性,实现非遗文化节目小众化到大众化的飞跃。《清明奇妙游》中节目《精忠报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形式制作的岳飞形象为开场,色彩浑厚庄重,线条精密流畅,非遗文化的精巧程度让观众叹为观止;同时该节目中唢呐艺术的融入使民乐大气磅礴的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传统民乐唢呐与现代电子音乐的碰撞交融凸显非遗文化的可塑性与创新性。非遗文化艺术再造后以现代面貌惊艳大众、收获大批粉丝,召唤观众文化觉醒、坚定大众文化自信。

(二)文物文化的自信表达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见证了太多历史风云,也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随着《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类节目的兴起,历史文物不再只存于博物馆中等待被解读,而是以具象化、趣味化的形式主动展演表达。文物的自信表达可通过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双层意义来阐释,分别是浅层表达的能指和深层内容的所指,连接两者的意指过程升华文物内涵。节目《唐宫夜宴》中所出现的《捣练图》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该符号的能指含义为展现唐代妇女捣练、理线、熨烫劳作情景的风俗画,此为文物符号的概念表意;而延伸下的所指是通过大唐仕女勤劳专注的美丽景象展现唐代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历史文化与生活情趣的呈现是文物的深层意象。基于能指“任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文物符号与唐宫IP相呼应,跨越时空进行梦幻联动,展现美好、自信、富足的社会景象。意指过程实现扁平至纵深的文物文化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小切口、大视角徐徐展开。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文物元素与节目内容相互交织实现文化串联,进行多维度展演,文物的自信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添砖加瓦。

(三)地域文化的魅力彰显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破晚会节目中的常态化舞台呈现,大量使用实景拍摄。晚会中惯常使用的舞台布景虽具有灯光、舞美和道具等带来的绚丽感,但人工痕迹过重,易产生距离感,不利于观众的沉浸式观看。实景拍摄通过自然景观与艺术手法的融合活化节目场景,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节目实景中出现的地域元素皆为河南的标志性景点,具有观赏和文化双重价值。地域元素加持下节目建构了三重叙事空间:一是物质空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分别出现开封金明池、洛阳龙门石窟和商丘古城等地域元素,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转变拓宽观众视野、丰富文化内涵;二是历史空间,节目通过歌曲、舞蹈和服装等元素再现历史时空,具象化呈现史实,电视化改造过程中历史架构被赋予形象外衣,抽象的历史文化记忆得以丰富与重塑;三是心理空间,节目中所出现的儒家书院、释迦庙宇和道教仙山等地暗含儒释道三教交融的文化理念,地域空间蕴含的文化彩蛋激发观众产生文化共鸣与价值共识,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地域文化的加入丰富了节目形式与内容,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的同时深入展示文化实力、催生文化自觉。

二、以青年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活化表达

互联网发展加速社会的媒介化,现实中传统节日的日渐失落,需要在媒介的虚拟空间中被再次激活。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调动传统节日符号,对符号进行二次活化创新。鉴于青年群体已经成为媒介应用的绝对主体,晚会通过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贴合时代脉搏,优化文化表达,从而吸引其成为节目宣发过程中的“产消者”,借助文化寻根心理与文化资本意识,激发其社会化传播行为。

(一)中国传统节日符号活化

人们习惯将日常生活用符号分解,以此来指导实践活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和中秋等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时间节点被建构为节日符号,“中国的节日是贴合着中国的农耕、农业的生产节奏、人和大自然基本关系来设节的,它的节点往往同时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关键点、转折点”[6],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任何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都存在两个基本的方面:一为它们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因素;二为体现这些精神文化内涵的符号与仪式的外在形式与物化的载体。[6]社会飞速发展,“全民娱乐”“消费主义”“享受主义”风气盛行,泛娱乐化的态势日益消减节日符号内部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传统节日仅凭娱乐外衣与消费导向很难长远发展,文化传播与传承才是传统节日立足的根本,实现节日符号内涵与形式共生。晚会成为联动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媒介,并赋予节日符号更多形式与意义,节日符号被充分调动、活化并创新。

长期以来,节日晚会中唯有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与元宵节晚会受到较高关注,其他传统节日晚会发展乏力。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节日与晚会绑定并推出“奇妙游”系列,促活节日符号,填补节日晚会所存在的文化空缺。比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该节日习俗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等,晚会调动相关节日元素置入四十分钟的节目中,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压缩提炼,同时将线下节日民俗和元素转移至线上通过媒介传播,这一转换过程对节日符号的活化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晚会赋予传统节日崭新活力,传统节日符号活化改善了节日民俗在大众记忆中逐渐消亡的被动处境,节日符号的意义不断拓展,生动直观的形式融合晚会内容触达观众,深刻影响大众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二)技术赋能文化表达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频上热搜:#河南卫视文化霸总、#河南卫视传统文化DNA又动了、#河南卫视杀疯了等词条点击量居高不下,晚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以现代技术为触手触达观众,成功实现技术赋能文化表达。赋能,简单来说就是赋予能力,通过增强个人或组织的意识、技能、知识与经验,使得个人或组织得以发展壮大,着重解决个人或组织能力的贫乏问题。[7]河南卫视坚持文化立台,《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王牌节目以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出为主,体现“文化卫视,寓道于乐”的传播宗旨。在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中,技术如影随形,从电子技术到智能技术,技术演变不断为文化表达与传播提供与时俱进的物质支撑。技术越发达,它赋予媒体的能量和动力就越大。[8]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使用3D、5G、VR、AR等前沿技术制造出视觉奇观,线上与线下交融实现双向联动,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技术赋能是晚会形式创新的最大亮点,观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节目的视听呈现有着更高的需求,晚会中《唐宫夜宴》和《月光》等节目多次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舞台与虚拟景象相融合,打破单一舞台空间带来的视觉疲劳,在美感呈现上另辟蹊径;《龙门金刚》这一节目使用三维建模、染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用电脑着色来复原龙门石窟的色彩,刚柔并济的舞姿与充斥着科技感的氛围碰撞出的视觉效果完美诠释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成为又一刷爆朋友圈的爆款节目。精妙的视听设计与智能科技手段契合青年观众的观赏取向,改变晚会先前的固化形态,带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震撼感受,多方位践行艺术创新。传统的演绎方式与传播模式无法适配现代观众的需求时,高新技术赋能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续航。

(三)青年群体助力社会化传播

社会化传播是基于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与连通性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弥散式、辐射式、强调用户是传播网络中的“单个节点”概念的传播方式。[9]在互联网出现后,大众传播方式从中心化的树状思维嬗变为自由链接化的块茎思维。当代受众具有多元需求以及互联网思维,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发挥能动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节点,促进信息的有效接收与送达。当下青年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在社会化传播下早已转变角色,不满足将自身仅置入单纯的接受者、观看者与消费者身份,受众由被动变主动以产消者角色参与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河南卫视、大象客户端等平台进行播放,网友积极参与晚会节目的再创作、转发与评论,在微博、B站等平台作为重要的传播节点进行社会化传播,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契合当下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惯习。

青年群体在极速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具有天然的情感联系,消费主义下依然致力于文化寻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主打传统文化相关的优质内容,青年群体的热情被激发、点燃。节日晚会以全新形式包装传统文化,适应青年群体的接受习惯,契合受众对文化回顾和文化寻根的怀旧心理,成功同化青年群体成为晚会内容的产消者。青年群体自觉地成为产消者,其动因还在于社交过程中文化资本、社交资本的积累。经济学家思罗斯比对文化资本进行划分,“有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即投入文化生产和发展的资本,或言‘文化投入’”[10]。河南卫视将文化遗产和文化意识形态融入晚会内容中,文化资本使青年群体在社交过程中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强交互型传播方式下的开放资源,实现“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

三、以晚会为媒介仪式重构国家记忆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赋予节日晚会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将流传千年植根于集体记忆的民间节日,压缩进全新的时间与空间,以媒介为渠道建构仪式。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受众通过媒介仪式增强情感链接和文化认同,仪式的力量将大众带入至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定义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完成对国家记忆的重构。

(一)从“仪式”到“媒介仪式”

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注重“仪式感”,节日仪式“是人们休憩、顿思、狂欢的时间节点,充满与日常生活相异的特殊行为和情感需求”[11]。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高度自由的现代化环境冲淡了现代人的仪式感,丧文化、宅文化等亚文化在年轻群体中蔓延成风,人在此环境下愈发迷茫和缺失认同感,呈现弥散、游离的边缘状态,仪式权威性逐渐消解。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媒介发力将节日重心逐步由线下转为线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采用直播形式聚合观众,同时将符号化元素、时间与空间共同压缩进晚会中,线上观看不失在场感与仪式感,完成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英国传播学者尼克·库尔德里提出“媒介仪式”的概念,是指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到某些共同事件或活动中,呈现出一种具有象征性符号的过程和行为。[12]

媒介仪式辐射力大、包容力强,能够整合社会、创造观念认同与共识。传统节日晚会是个体融入集体的通道,个体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在仪式中达成共识,从混乱走向清晰,趋向相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意识形态。截至2021年底,微博话题中#河南卫视杀疯了#阅读量高达10.9亿,#如何评价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阅读量高达4.2亿,数据证明节日晚会作为媒介仪式所传达的国家信仰和民族情感得到高度认同。节日仪式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与表现方式,媒介仪式再塑造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减少文化折扣,实现优秀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现代化社会中晚会作为媒介仪式不断加深、强调大众的群体意识,将离散的社会个体整合为民族共同体,将历史与当下整合为国家记忆,国家记忆成为媒介仪式的结晶。

(二)从“国家记忆”到“身份认同”

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共享过去的过程和结果”[13]。“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国家记忆也基本具备了社会化和情感两种维度,即通过情感的作用把分散的个体联结或黏结起来,使个体及个体记忆都被社会化,使集体因此获得统一和聚合”[14]。换一个角度看来,观众个体作为社会化的人,出于情感需要,也须基于国家记忆、集体记忆而强化身份认同感,在媒介仪式中找寻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热播,即通过“节日”这一国家记忆载体,完成观众个体的身份认同。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诞生的IP形象、歌曲、舞蹈和造型等都是抽象国家记忆的具象载体。《端午奇妙游》晚会中的节目《祈》通过演员妆造、华丽衣饰、优雅舞姿等元素再现了观众心目中的“洛神”形象;《唐宫夜宴》中十四位唐宫小妹体态丰腴、俏皮靓丽、载歌载舞,也契合了观众对唐代美女的审美想象,因而一经播出即引来观众的交口称赞,究其原因,即在于国家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叠印共振。国家记忆可以是历史记忆被反复提及不断强调,也可以是当下的记忆被凝练加工,记忆的时间跨度横跨过去、当下与未来,是贯穿古今同频共振的综合性记忆。一直以来,春晚、主旋律影视作品、文化类节目等内容都在致力于集体记忆的建构与社会认同,通过寻找共识将“小我”赋予“大我”的身份,完成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随着社会变迁,自下而上式的身份探索与认同更加奏效,大众在国家文化中不断形成崭新认识,自发达成共同目标、强化集体认同。个体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国家记忆的建构使寻求身份归属感的个体在集体主义中激发对家乡、民族和祖国的自豪与热爱,催生自我身份认同与群体认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坚定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凝聚民族血脉,让大众进入“想象的共同体”中,续写国家记忆。

四、结语

河南卫视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再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使文化资源在文艺作品中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魅力无穷,脱离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更具现代用途和当代价值。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呈现着文化复兴态势下的民心所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向往促成文脉相传,文化复兴与节目发展或可互为因果。就此而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经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可以预见,随着更多节目沿着“文化自觉—活化表达—记忆重构”的路径开拓精进,传统节日将在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反复进行记忆刻写,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精神筑基中亦将更具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晚会卫视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Talking strategies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