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全景式冬奥记忆
——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档案工作的思考

2022-12-26

档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全景式冬奥工作者

刘 玲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作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2]”,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一份全民共享的集体记忆。即便盛会已成为历史,这份集体记忆也能编织起现实与历史的联系。然而,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外力介入,人们头脑中的冬奥记忆必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的消逝。因此,如何在后冬奥时代保存冬奥记忆,就成为一个重要且迫切的问题。记忆的保存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档案就是保存记忆的最主要载体。“档案是一个国家、省、行政机关的记忆,档案馆保存的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即一个国家的历史证据和作为国家灵魂的材料[3]。”从这个角度看,保存冬奥记忆,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

一、未来需要全景式冬奥记忆

既然保存冬奥记忆是档案工作的责任所在,那么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保存什么样的冬奥记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保存冬奥记忆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内容是由目的决定的。毋庸置疑,保存的目的是为了传承,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未来。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冬奥记忆呢?处于当今世界的我们恐怕无法替未来世界的人们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今天的“百无一用”很可能是未来的“价值连城”。英国档案史上就有一个重要案例:“伦敦档案局在国内刚成立的时候,……销毁了有关在英国建造铁路的全部文件,包括公家的和私人的全部文件,其理由是,这种枯燥单调的主题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而在今天,经济学家为了得到这些档案,会不惜任何代价的[4]。”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唯有尽可能全面地保存冬奥档案,打造全景式冬奥记忆,才能为未来人们的探访和求索提供便利。正如原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马丁·博伦斯所说:“一名档案工作者应是首先想到未来的人[5]。”

所谓“全景式冬奥记忆”,指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冬奥记忆。也就是说,档案工作者在收集、选择冬奥档案时,要尽可能地贯彻全面原则。但“全面”并不是“全部”,并非事无巨细都要收集。总体而言,全景式冬奥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式多元,不仅要保存传统纸质文件,更要保存海量的电子文件,包括电子公文、数码照片、音频视频、网站网页、微博、微信、抖音和其他社交媒体信息等。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电子文件所包含的信息要比传统纸质文件内容丰富得多,体量也大得多。二是领域多元,即档案覆盖面要尽量宽广。北京冬奥会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防控相叠加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盛会,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乃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冬奥档案工作应如实反映这种影响,从体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国际关系等领域广泛收集信息。三是主体多元,即要看到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对北京冬奥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和关注,这是全景式冬奥记忆最重要的特点。北京冬奥会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会,不仅有党中央和国务院,还有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不仅有运动员、教练员,还有广大服务保障人员、志愿者以及坐在比赛现场、电视机前、手机前的十几亿观众。他们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铸就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因此,冬奥档案收集工作应尽可能囊括不同主体,让他们的声音在未来依然能够被听见。

二、全景式冬奥记忆的社会功用

在今天打造全景式冬奥记忆,对于未来社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一)为未来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历史材料。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世界、认识自身的必要途径,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够带领人类走向更高程度的发展。当百年后的人们回望北京冬奥会,全面丰富的冬奥档案必将为他们提供极大的便利。英国著名的体育史著作《骑行200年:车轮上的社会史》(Re: Cyclists 200 Years on Two Wheels)就是依据《自行车运动周刊》(Cycling Weekly)杂志社一百多年里从未中断的档案撰写而成的,作者在书中表示:档案室是“最有价值的地方”[6]。结合上文伦敦档案局销毁铁路建造文件的案例,我们可以断定,今天留下的任意一个信息,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人们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

(二)为未来社会进行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7]。北京冬奥会在有效推进社会治理方面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通过二十四节气等中华文化符号强化国家认同,“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8]。这些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如果能通过档案保存至后世,必将有助于未来社会的善治。

(三)为未来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资源。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疫情、逆全球化、大国博弈等多重挑战,人类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应对。北京冬奥会以“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为主题口号,正是对世界变局的积极回应,与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Faster, Higher, Stronger-Together)交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初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就讲到:“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中方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9]。”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北京冬奥会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成果应通过档案惠泽后世。

三、全景式冬奥记忆的实现路径

北京冬奥会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贯穿赛事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截至2020年底,北京冬奥组委共形成文书档案、纸质出版物档案、会计档案、合同档案等传统载体档案约72万页,实物档案约1万件,文本类电子档案、数码照片档案、数字音视频档案、电子出版物档案、电子图纸档案等电子档案约6.2TB容量[10]。”如今,赛事已圆满结束。档案工作应利用赛事余温,趁热打铁,查缺补漏,全方位保存冬奥档案,打造全景式冬奥记忆。

(一)“上下并重”,即在收集官方档案的同时也要注重收集非官方档案。如前所述,北京冬奥会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会,既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也有大量非官方组织和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二者都应是档案收集工作的重点。相对于官方档案,非官方档案来源多、内容杂,收集难度更大,但其价值也更多元,可以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更多非官方注脚,彰显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与获得感。例如,可以向企业征集冬奥相关产业信息,向学校征集冬奥相关服务、教育、科研信息,向社区和非营利性组织征集冬奥相关活动信息,向国内民众以及海外民众征集冬奥相关参与、关注信息。以此为路径,打造多层级、多主体的冬奥档案体系。

(二)“内外并举”,即既要向直接参与北京冬奥会的人员和机构征集档案,也要向不直接参与赛事的观众征集档案。作为一项大型国际赛事,北京冬奥会离不开多方面的人员保障,其直接参与者有运动员、教练员、场馆建设者、办赛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医疗防疫人员、城市保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设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外事工作者、气象工作者、志愿者等。档案工作必须留存这些群体在赛事期间的活动信息,以展示北京冬奥会的全貌。同时,不直接参与赛事的观众也应成为档案征集的对象,因为来自观众的关注正是赛事“外溢”效应的有力证明。“冬奥会期间,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有超过27亿人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11]。”如果档案工作能留存这些信息,必能使冬奥档案更加丰富多彩。

(三)“主动出击”,即主动与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口述史访谈的形式,留存一批“亲历者口述档案”。

如上所述,北京冬奥会的直接参与者遍布多个行业,且数量庞大。然而,他们在赛事期间的活动信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留存在档案中。即便是留存在档案中的信息,也多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少有主观视角的解读。对此,进行口述史访谈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口述史是对个体记忆的挖掘和记录,个体记忆不仅可以提供公共历史信息,更可以提供个人生活、情感经历、心灵历程、社会关联等多方面的信息[12]。对北京冬奥会直接参与者展开口述史访谈,必将有助于冬奥档案的丰富。因此,档案工作者应与科研机构、院校积极合作,邀请口述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组织口述史访谈团队,联系运动员、教练员、服务保障人员、志愿者等直接参与者进行口述史访谈。口述史访谈音视频和文本既可以作为一手材料留存在档案中,也可以面向院校、科研机构开放以助力学术研究,更可以在获得受访人许可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让北京冬奥会这份集体记忆通过更多的渠道抵达社会大众。

(四)“全民参与”,即发动档案工作者之外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档案收集工作中。北京冬奥会参与人数庞大,除两千多名运动员外,还有数万名闭环内的工作人员。此外,还有三亿多参与冰雪运动的民众和无数关注赛事的观众。仅靠档案部门收集档案材料肯定会力不从心,应提供一个开放性网络平台(或可命名为“我与北京冬奥会”),发动社会机构和广大民众自助上传其参与或关注北京冬奥会的材料。档案部门可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在后台进行分类管理。为激发民众参与冬奥档案收集工作的积极性,可以向上传用户授予电子勋章,更可以选择部分档案开展线上或线下展览,对入选档案的上传用户授予展览证书,并在展出的档案信息中标明上传用户信息。让社会机构和个人从被动的档案提供者变成主动的档案提供者,不仅有助于丰富冬奥档案,也有助于加强社会粘性,强化身份认同。

四、结语

早在2019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就将“档案管理”列为“创造文化遗产”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13]。”档案工作者应主动担负起建构、维护与传承全景式冬奥记忆的重任,让北京冬奥会这份集体记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全景式冬奥工作者
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模型及智能实施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ll Spectrum Teaching Method in Office Or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