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内生逻辑与实践再认
——评《学习生态:可持续性、终身学习和日常生活》

2022-12-25洁,于

终身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社区生态

□ 夏 洁,于 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经历了从“学会生存”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TheUnitedNationsDecadeof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2005—2014,简称ESD)标志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理念开始走向实践。[1]“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总体目标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方面,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建设更可持续和公正的社会。[2]那么,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终身学习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学习生态:可持续性、终身学习和日常生活》(TheEcologyofLearning:Sustainability,LifelongLearningandEverydayLife)透过诸多案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参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内生逻辑,对可持续发展行动实践的反思会更好地推动这一人类更高生存目标的实现。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进行介绍。

一、著者及写作背景

本书作者John Blewitt博士是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可持续性与媒体传播(Sustainability and Media Communications)”的高级讲师,担任阿斯顿大学跨学科学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理科硕士学位”(MSc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的主任。[3]John Blewitt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教育、环境教育、终身学习等,研究成果颇多。他曾担任《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环境教育研究》(EnvironmentalEducationResearch)、《国际高等教育可持续性》(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ilityinHigherEducation)、《成人与继续教育》(JournalofAdultandContinuingEducation)、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等的审稿专家,《国际社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log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特约编辑,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伯明翰市议会图书馆项目、英国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和乐施会(Oxfam)的咨询顾问,多次参与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学习等主题的学术会议。[4]

该书于2006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属于环境科学和环境教育领域的科普读物。当时,ESD刚刚发布,全球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以作者所居住的英国北约克郡为代表,反常降雨和洪水打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安危。围绕环境变化,英国政府环境部在2001年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公众态度调查中,发现超过3/4的人听说过“气候变化”一词。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全球环境正在变化,但是只有少数人会参加像“地球之友”这样的组织,实施抗议破坏生态的行为,思考地方与全球、政治与环境、教育与社会等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人们表现出的更多是困惑、无力或漠不关心,而致力于改变的个体、家庭、社会团体、企业或公共部门很少。无知可能是其原因之一,彼时人们还未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属性,“可持续性经历”匮乏。而最有可能阻碍人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还是日常生活,人们尚未将“可持续性”概念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刚刚被人们察觉,大多数人更乐意关注私人事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了本书,试图将“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等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通过一些研究、经历和社区行动等分享,启迪人们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帮助人们建立全球思维、投身本地行动,为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二、核心概念

该书包括七章,第一章主题“学习可持续性”对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概述,第二章到第七章主题依次是“可持续性和日常生活实践”“休闲学习”“建设可持续社区”“社会学习和社区行动”“媒体、可持续性与学习”“重新教育社会”,分别讨论了日常生活实践、休闲项目、可持续社区建设、社会学习、大众传媒、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等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

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类意义上的发展”“社区”“可持续社区”“学习生态”等,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

1.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

作者指出,学术界、政界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这对互补的概念有很多评论。有人认为这些概念无法付诸实践,有人认为“发展”和“可持续”存在矛盾。争论很多,还没有形成精确的定义。作者指出,模糊的定义实际上具有建设性,能够包容更多数人的意见,弥合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之间的差距,提供对话、整合与协同的可能。总的来说,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一是可持续发展是多维的,包括社会、生态和经济等目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生态系统能力范围内进行,并考虑社会正义、贫困、政治民主等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创设了价值观的对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道德立场、信仰体系多元冲突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找出唯一正确的观点,而是需要一个表达和评价不同观点的过程,并最终促成行为。可持续发展所创设的对话有助于促成集体行动。三是可持续发展是过程性的。它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制造及交易等形成和发展。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或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独立地认知事物,充分理解知识、自然、环境和可持续的竞争性质。四是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反思、期望和行为,达到一种长久维持的可持续的状态。

2.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

作者指出,学习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的关键,并介绍了欧盟终身学习的定义和相关评论。终身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学习不仅发生在正规的教育与培训机构,也发生在非教育与培训机构,发生在工作场所、日常生活和休闲活动中。[5]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终身学习不仅仅具有职业发展和经济收益,更负有启发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终身学习有助于了解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世界,有助于保持开放的态度,从而应对经济和生态风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促进了对可持续性的学习关注,指出正规部门的教育从业者需要参与可持续发展。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向每个人、每个人生阶段,涉及所有可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使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多个领域、多种方法,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理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把握其中的伦理,了解周围和内心世界,把握世界的复杂性与联系。

3.体现人类意义上的可持续社区

本书围绕建设可持续社区进行了较多讨论,在介绍社区相关概念之前,先介绍“人类意义上的发展”,这是理解作者社区概念的基础。“人类意义上的发展”是指满足人类真正需求的发展,作者列举了几种人类需求,比如赋权、参与、决策、社会自治、学习、文化多样性等,人类的需求是关联和互动的,人类发展要以人、自然、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关于社区,作者指出可以将“社区”视为文化建构,社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和身份等,而不仅仅因为处于某一地域。这种对社区的定义能够体现人类的参与、自治、文化多样性等需求。关于可持续发展社区,作者指出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以社区为单位探索可持续发展更为适宜,因为地方生态系统有各自的特点。二是在社区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效果显著,因为社区能够敏锐捕捉到环境退化的后果,可持续社区很可能助力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三是可持续社区意味着居民自愿接受可持续的价值观。可持续社区进一步体现了人类发展要以人、自然、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基础。以人类意义上的发展为指导,也会更容易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比如,当意识到商品的意义由人类赋予,商品本身不是目的,生命不能为人工制品服务时,消费主义自然会减轻。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该书标题中的“学习生态”。作者在引言中指出,如果人们能够立足日常生活和当地社区,关注周边环境,建立全球思维,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意识到并理解日益普遍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从而主动不断学习和改进,这种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的过程便是一种学习生态,在这种学习生态下,终身学习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更容易实现。在笔者看来,学习生态最重要的含义是一种学习的有机环境和过程,下文会论及学习生态的各个层面。

三、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行动

1.日常学习实践

作者引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白纸上写字,而是在已经写过的纸上写字”,来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实践的特点,即对于已有的事物、观念、行为等,人们会抵制、修正、运用。人们通过探索发现事物的意义,建立意义系统或文化,这个系统指导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动,日常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人类有学习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倾听、建模、自我激励、建立联系,或是重大事件的刺激,不断理解所接触的事物,不断形成、修正意义系统,打破旧的惯例、形成新的习惯。

将日常生活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可持续的理念和行为。日常实践有其内在逻辑,个体既是行为模式的载体,也是精神和心理活动的载体,精神和心理活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必要元素。当人们不愿意改变习惯,不去建立日常事件之间的联系时,学习便很难发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确实存在困难,比如减少消费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往往让人们犹豫是否要改变消费行为。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我们需要反思日常习惯,练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批判性反思、建立联系、重建意义、打破惯习,让可持续的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习惯。作者列举了如何通过设计帮助人们建立联系的例子,比如为学习者提供迷惑和冲击的体验,将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和野味贸易的血腥图片放在一起,促使学习者建立联系、反思行为、获取新的意义。

当社会环境支持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更容易形成。作者列举了一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实践,如慢食运动、道德消费、农贸市场、生态博物馆,这些实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慢食运动即花时间准备和食用健康、本土、美味的食物,它引发了慢购物、慢城市等倡议,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家庭成员一起准备食物,重建亲密、直接、愉悦、可持续的关系等。道德消费涉及尊重人权、公平交易等,作者介绍了道德消费的例子及道德消费习惯的养成。农贸市场是生态地方主义的代表,其产品新鲜健康、多来自本地,同时提供了相互了解、讨论当地问题等学习和社交环境,带来饮食习惯、购物习惯、环境意识等变化,培育着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走生态之路是一种新的博物馆工作方法,博物馆不只是奇珍异宝的储藏室,还是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个人参与和社区参与的重要场所。生态博物馆提供了举办展览和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场所,提供了提出问题、研究事实、交流思想、捍卫立场和获得新的理解的机会,连接人类和自然、物质与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环境和未来,帮助人们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社区项目,以实践的方式体验在某地生存。比如挪威特罗姆斯地区拉普人的生态博物馆展示了拉普人负责任地利用生态资源的生活方式,斯德哥尔摩的斯坎森露天博物馆(Skansen Open Air Museum)提供民俗、动物学和环境学习活动。这些可持续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养成与日常终身学习息息相关。

2.休闲学习项目探索

休闲中的学习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为的建立。寓教于乐型的可持续教育项目提供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非正式和正式的学习机会,伊甸园项目是典型代表。

伊甸园是一个温室公园,位于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由地中海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核心建筑、室外花园,以及一些探险、巡游、节日活动等组成。伊甸园将“建立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所有生物的利益而共同努力”确立为自己的全球使命。[6]作者指出,伊甸园是令人惊叹的学习环境和休闲胜地,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和活动,它为游客提供了愉快、有趣、难忘、启发的体验,这些充满艺术的展示往往与环境完美融合,为游客提供了整体性的审美和学习体验,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他们都是有联系的”“你可以有所作为”。伊甸园的教育为伊甸园游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引发人们思考,还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实践,它点点滴滴的可持续设计都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去做,能让人们发现新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有多少。

与伊甸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球中心项目。地球中心也是一个生态公园,但是它的教育理念更加激进和超前,强调变革、反思与挑战。比如开车前往地球中心的收费将比自行车、公共交通前往高4英镑。地球中心很多展览是复杂、抽象的,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比如在地球体验和未来展览中,巨大的发光球体、灯光、投影、棱镜、特别设计的音景,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些元素传递出地球生态正面临着威胁;太阳光谱艺术装置则试图通过强烈的原色象征更好、更可持续的未来,但是过于隐晦和抽象的设计,很难与游客产生共鸣,导致游客体验不好、设计意图没有实现、运营不成功。替代技术中心相对地球中心更成功一些,虽然不同于伊甸园间接的艺术隐喻,但是其展示的内容贴近游客生活,比如绿色能源、可持续建筑、可持续生活方式、实用的指导等,也不缺乏惊奇感和游戏感。替代技术中心的信息是清晰的、紧凑的、功能性的,能够让人们集中注意力,也能带来思考,由此带来的学习体验是清晰和聚焦的。除了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这些项目也设计了正式的学习计划,比如举办研讨会、国际会议,在其“学院”中为当地人提供短期的可持续入门课程等等。这些看似休闲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可持续生活理念。

3.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涉及建造实体社区环境,也包括建构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社区意味着居民认同可持续的价值观,相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体面的、负责任的、令人向往和愉悦的。

作者介绍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一些实践,如绘制教区地图、建设社区花园、创建社区代理人、设计生态住宅,这些实践帮助人们建立归属感,维护社区和环境正义,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绘制教区地图是指教区成员与艺术家合作一张地图,来阐明该地区的意义。教区地图具有高度的视觉性、叙事性、情感化和个性化,不是精确的制图,而是当地知识、社区记忆、社区价值观和社区学习的表达,帮助人们了解和维护所处的区域。社区花园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绿色的空间,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传播可持续理念,开展培训,提供就业,制造快乐、友谊、交流、经济收入及温情,帮助人们体验价值感,培养归属感。社区代理人基于“环境正义”而设立,这源于深受污染之害的弱势群体缺乏发出声音的能力和支持。社区代理人关心环境问题,为社区提供支持,他们还通过教育纠正环境不公正,促使学术知识应用于解决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玛格丽特女王学院开放教育课程开设了环境正义、全球化等模块。作者还介绍了住在生态住宅中的人们,他们有人因为居住环境更加环保健康,哮喘症状减轻了;有人因为邻居都进行了垃圾分类,也自觉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可持续社区使人们更容易形成可持续的思想和价值追求,环保行为也日益正常化、习惯化了。

作者指出,成功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5个行动领域:通过社区经济发展等方式增加当地财富;获得社区对当地资源的控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个人健康、安全、归属等需求;建立社区文化,让人们团结在一起。英格兰的“市场和沿海城镇倡议”之所以没有坚持下去,一是没能获得资金支持,二是团队成员不具备谈判或“撬动”关键参与者支持的技能。作者由此引出有效运作的生态社区所具备的特点:知识和资源不断发展,使社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每天都进行的对话是成员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小规模的日常互动,即解决问题的非正式讨论;通过故事相互学习,通过反思有效学习,能够将个体融入更大的环境,关注重要的问题;保持稳定的投入和发展节奏,不能过于激进。除此之外,建设可持续社区所需要的关键技能,还包括领导力、倾听能力、沟通能力、耐心、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需要自下而上培养可持续的价值观和习惯。在可持续社区的发展中,重要的是人们一起学习,通过表达、倾听、讨论等参与性的仪式,促成新的意义、价值观、社会关系和集体行动。社区既是生活空间,也是学习空间,统一的社区文化和可持续的价值观能够促进人们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作者指出,“最成功的实践社区总是在一个组织的目标和需求与参与者的热情和愿望相交的地方蓬勃发展”。

4.新媒体技术应用

该书集中讨论了可持续发展中媒体和技术的力量,涉及新闻、广播、电视、广告、ICT技术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饱和、图像浸透、高度科技化的环境中,媒体和技术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媒体的功能在于:生产、传播信息,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窗口;报道问题,深化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思考;更频繁、更容易、更有效地表现可持续性信息;观众能够自由支配学习速度;为多种声音、多个个体、多种文化提供交流、互动、学习的公共领域,通过参与和辩论促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对话”。同时,媒体的问题在于:更关注新闻价值,更多地鼓励观众热爱和惊叹自然,而不是参与可持续发展;沉溺媒体可能让我们脱离了自然环境和真实情境。

ICT的作用在于:(1)促进全球流通,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流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访问和理解各种来源的信息,更清楚地看到行为的后果。(2)培育和增加社会资本,使社交联系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3)助力社区发展,为人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社区、财产、健康、体育、休闲和志愿服务部门信息的可访问链接,培育在虚拟空间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实践,加强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和社交对话,有助于减少社会排斥现象。(4)有助于学习,这一点不言而喻。与正式教育有时令人望而生畏的学习环境相比,计算机提供了一种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比如在电子游戏创设的复杂虚拟世界,学习者可以体验全新的文化,进行思考和行动;再比如城市研究课程中的模拟游戏,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虚拟参观,线上跨域年龄、文化、地域的讨论交流,让学习者沉浸数小时的电子游戏等等。ICT也有负面问题,其一是环境消耗,比如电力消耗、设备更新换代等;其二是技术引发的远程工作可能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比如工作时间延长、工作侵占家庭生活等。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批判性地、积极地观察媒体;要关注可再生能源、节能硬件等环保要素;要通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应对远程工作中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与此同时,媒体和技术的功能应该被积极讨论,这意味着首先要做到精通。很多组织、教育家在推动儿童和成人的可持续数字素养。这需要寻求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学习、讨论、参与、承诺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流行文化和节目激发人们对自然、可持续及其实践的兴趣。通常榜样或名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人们的广告素养也应该被重视,提高广告素养可以帮助人们辨别可持续宣传中虚假的绿色外衣。此外,当前常用的隐形营销也可以用来传播可持续理念。

四、对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该书从日常生活、学习、教育、社区、媒体和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可持续的理念,如何将可持续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建设更可持续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目标,书中对于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理解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认识。

1.关注认知冲突和共鸣,促进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形成

作者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指出学习通常发生在批判性反思之中或之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改变“意义图式”(meaning scheme)的“转化式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意义图式是一种特定的知识、信仰、价值判断和感觉,来源于以往的经验,用于理解新的经验。当经验的改变和反思促成意义图式发生变化时,人们会意识到先前的信念为何存在问题,进而形成新的意义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和共鸣很重要。伊甸园教育项目的成功在于它既精心设计了认知冲突,还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它所创设的沉浸式可持续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认知冲突中自由自主地批判反思、建立联系、创建意义,而非通过游说。如前所述,精神和心理活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必要元素,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习中认知冲突和共鸣的重要意义,这是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及促成可持续行为的关键。

从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学习的角度,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有利于降低社区冲突,提升社区凝聚力。因为这个过程增强了居民的共同参与,共同的学习、表达、倾听、讨论、实践等有利于促进居民间的理解和包容,有利于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助于化解社区矛盾。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社区学习教育活动,助力社区安定、和谐、有序。

2.立足可持续发展,构建终身学习生态

学习生态学强调学习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都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7]如前所述,书中的“学习生态”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生态有助于学习。美好的自然环境具备审美、恢复的功能,有助于清理头脑、缓解压力。其次,人类社区是一个学习生态。社区提供了讨论、学习的场所,人们不断接纳、形成一种实践模式。这个学习生态是动态开放的、可及的、多样的、适应性的。在这里,作者指出了社会资本的价值,社会资本能够帮助群体和个人进行沟通、对话、解决冲突、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集体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发展社会资本有助于创建学习生态。再次,技术赋能塑造了新的学习生态。ICT创设了新的学习生态,赋予了学习者权力和能力。比如威斯康星大学开发的游戏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参与一个虚拟的城市规划过程来理解城市生态。最后,人们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改进,促进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学习环境和过程是一种学习生态。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扩大了学习生态的内涵,小到微观的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本身,大到社区、社会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建立起来的学习实践共同体。国内学者提出的“生态学习社区”便是可持续社区与学习型社区有机融合的体现。生态学习社区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从社区环境和资源等硬件要素,以及社区生态人文、可持续生活方式、学习与治理等软件要素出发,尝试构建了生态社区学习共同体。[8]这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从更大的范围构建、研究终身学习生态的有益尝试,期待这样的尝试继续丰富并付诸实践。

3.重视日常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学习和实践

对日常生活重要性的讨论几乎贯穿了整本书。作者指出迈向更可持续世界的漫长旅程的起点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蕴含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元素,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我们需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反思转变成行动,无论多么微小和看似微不足道。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第一,推动社区学习。社区是可持续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它创造了学习的社会结构,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共享实践框架,促进了互动、沟通、创新、合作和问题解决。第二,促进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的范围更广,涉及个人、团体、社区、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及大学研究人员。学习共同体建立信任,反思性、建设性地应用知识,识别、分析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开放、辩论的学习环境中促进理解和道德发展。第三,参考一些学习方法。作者介绍了可持续学习和实践的方法,比如回溯、计算机辅助建模等。“回溯”是一种基于“未来情景构建”的方法,从一个未来终点或目标倒退到现在,来确定该未来的现实性及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关注如何获得理想的未来;GB-QUEST计算机建模系统帮助人们直观模拟行动如何影响未来;佐治亚盆地数字图书馆项目(Georgia Basin Digital Library)整合了大量信息,探索可视化应用,帮助人们进行关联和学习。

我们还需要向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学习,需要尊重本地知识、历史和先辈经验,尊重文化多样性。正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集中学习和反思的机会与场所,非正式学习则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们在工作、学习、休闲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真实情境和实践中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转变为行动。

4.搭建数字阶梯,助力可持续发展

作者将ICT比喻为数字阶梯而不是数字鸿沟,使用互联网的愿望激发了弱势群体学习其他技能的愿望,他们进而能够利用网络发现教育、培训和就业的机会,能够寻求医疗保健信息,能够参与社会治理的讨论和对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数字技术加强了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和社交对话,有助于社会公平。

在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以往我们关注如何凭借数字技术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促成时时处处的终身学习。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数字教育,就需要围绕实质性参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提升学习者在信息时代发现、学习、传播、模拟、体验、实践可持续性的数字素养,发挥ICT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为学习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搭建数字阶梯。

总之,可持续发展创设了表达、对话、反思、学习、行动和再反思的过程,并通过人们的行动进一步发展。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内生逻辑,一方面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性、过程性要求每个人在人生每个阶段,在所有可能的学习时空,通过学习理解个体与世界的联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将可持续的理念付诸行动,这一内涵赋予了终身学习更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一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经由其所创设的“表达—对话—反思—学习—行动—再反思”的完整过程,人们独立且充分地认知和理解事物,养成可持续的理念和行动,并在行动中持续反思完善,可持续发展行动也因此成为终身学习的体现。

猜你喜欢

价值观社区生态
我的价值观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