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路径
——光明日报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上的实践与创新

2022-12-24陈劲松

传媒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版光明日报特刊

文_张 青 陈劲松

作为面向知识界的央媒大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中守正创新、出新出彩,可以说是“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一次生动实践。光明日报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深耕内容、创新表达,坚持精品化呈现,从自身实际出发生产“小而精”的融媒产品,探寻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在传统阵地和新媒体领域守底色创亮色,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贡献力量。

立足知识分子视角,宏大叙事微观呈现

光明日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密切联系专家学者,做好理论阐释与宣传、政策宣介与解读,让党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高地;另一方面,在报道视角的多元化上谋求创新,追求宏大视角与彰显“一花一叶”并举,以微观视角巧妙折射时代大局,让新闻作品既“顶天”又“立地”。

立足知识界,密切联系理论大家、知名学者,以知识分子视角进行专业化解读、学理化阐释,在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要求光明日报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因此,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着力反映知识分子所思所感是光明日报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光明日报推出7期《专家笔谈》专版,每期邀请3-5位专家撰文,围绕二十大报告谈思想、说感悟。这些专版集聚人文社科领域的28位知名学者,有社科理论界的知名教授,有深耕科研领域的知识分子群体,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熟悉实际工作,对报告理解深、把握准,讲得实、谈得透,有助于加深受众对报告精神的认知和理解。7个专版每期都由一个大标题统领,涵盖从严治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文化自信等方方面面,主题层层推进,版面联动呼应,作者身份权威,除文字外,还给每位作者配发素描画像,增强了版面的亲和力、趣味性。

立足自身定位,宏观描摹与微观视角有机结合,既有对报道的整体策划设计,又注重通过专栏进行局部构建,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加生气蓬勃。

光明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上不断创新,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讲述“小而美”的故事,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同时积极构建起群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宣传报道为例,光明日报不仅对展览分专题、分区域进行宏观扫描,还独家策划推出专栏《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精准聚焦重点展陈,深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反映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彰显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小切口大立意,小故事大主题,让主流价值的传播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12张选民证中的时光印记》《一家四代的教育坚守》《在这里,读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等30多篇现场报道笔触细腻、故事灵动,文质兼美、韵味无穷,带给读者可亲、可感、可信的阅读体验。

坚持纸媒精品化呈现,以集束效应放大主流舆论声音

每逢重大主题,光明日报都从各部门抽调编辑记者成立特刊组,浓墨重彩打造精美特刊。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光明日报对一系列专版特刊的编排设计匠心独运,有力展现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视觉效果,深刻体现了“精细化编辑、精品化呈现”的设计理念。

重视视觉表达,追求审美意蕴,让新闻性与艺术美相结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当下的传统纸媒越来越重视视觉化表达,版面设计创新已成为纸媒发展的流行趋势和普遍意识。因此,编辑要深谙版面编排的“辩证法”,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文字与版面的适配度,以增强表达效果和传播张力。譬如,在国庆期间连续推出的《江河奔腾看中国》系列专版,整体以浅蓝色作为主色调,版面顶部统一采用水墨山水铺陈,凸显浓浓的中国风,版面下方则以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景大图铺底,恢弘大气中不失清新雅致,有效提升了版面的观赏性和美誉度。文字内容则是“综述报道+名家笔谈”的固定布局,文学笔法的巧妙运用赋予报道强烈的人文色彩,几何线条、精美图片等元素的综合呈现,创造出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版式,“江河奔腾”“文化中国”的主题跃然纸上,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从而构建起纸媒的视觉核心竞争力。

打造模块化设计,注重聚合式呈现,以简洁朴实的编排风格,努力做到让读者“易阅读”。

作为思想文化大报,深度和观点是光明日报的传统优势和看家本领。那么,报纸如何适应读者浅阅读的习惯,将深度和观点迅速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版面设计思路上不断创新,以读者为中心做“减法”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所谓“减法”,就是追求版式“简约”而不“简单”,以科学合理、简洁易读的版面设计,让读者直接获取信息,尽情享受阅读的舒适感和人性化。譬如,在二十大期间推出的《代表之声》《议报告 谋发展》等专栏,注重模块化设计、聚合式呈现,简明扼要、清晰直观。以聚焦5场集体采访的特刊《共襄盛会》为例,它以减量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54个关键词串联起5个专版,54篇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的“短实新”作品通过模块化布局直观呈现在版面上,不仅营造出共襄盛会、庄重热烈的喜庆气氛,也有助于受众由点及面透彻理解二十大报告精神。

特刊设计强调系统化和连续性,主题一以贯之,报道衔接有序,以集束效应放大主流舆论声音,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

特刊是传统纸媒面对重大主题报道时的有力“武器”,它将纸媒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通过短时间内主题集中、浓墨重彩的特色报道强化舆论引领,赢得读者赞誉,增强品牌效应。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光明日报连续6天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每天都是“非凡十年”“思想引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这四个主题,而同一主题特刊均采用统一的栏目设置和体例样式,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体现了前期策划的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同时,光明日报还尤为强调报道与报道之间的有序衔接,将同主题版面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凝心聚力》《二十大时光》专版为例,光明日报各地驻站记者会前、会中分赴32个省(区、市),分别采写32篇鲜活报道,均在6天内的6个专版上连续集中刊发,很好地保持了形式和体例的统一与连贯。

选择适合自己的融媒生产模式,用深融合破难触达

在全媒体内容生产中,光明日报坚持守正创新,最大限度挖掘内部潜力,通过优质内容“出彩”、技术应用“出新”,推动融合传播“出圈”,以确保在自身优势领域及受众群体中的核心竞争力。

不刻意追求“爆款”,而是持续精耕细作,根据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重点打造成体系、成系列的融媒体产品。

“爆款”产品,往往意味着高流量、高热度、高人气,然而刻意追求“爆款”,效果未必就好,深耕精做内容,也许会有不期而遇的收获。光明日报有一支富有经验、笔力深厚的采编队伍,在人物报道、深度报道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光明日报将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积淀传承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扬光大,借鉴传统纸媒专栏专题的思路,新媒体产品多是成体系、成系列推出,不仅有利于增强其辨识度,而且容易记得住、留得下、传得开。二十大期间光明网推出的“理响中国”“读懂新飞跃”“实践新论”“思想的力量”“非凡十年·我的环保故事”“非凡十年·我们的时光之旅”“我是一线党代表”等重头产品,均为系列报道,少则5期,多则60多期,快节奏、高频率,迅速达成一定的规模和声势,以强大的聚合效应带给读者酣畅淋漓的快感。光明网与日报评论部合作策划选题,将报纸评论文章进行可视化传播,制作推出优质短视频评论,有效拓展了产品传播力度和广度,让“光明观点”润物无声抵达受众心间。依托报纸《二十大时光》等专版制作推出系列短视频,故事性强,讨论度高,微博话题#祖国各地的二十大时光#阅读量突破1.5亿次,实现点击量和影响力的双丰收。

走“小而精”路线,为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主流舆论矩阵,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势贡献力量。

一是注重互动体验,打造具备更强代入感和参与感的短视频。在全国两会、党代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由光明日报最具“网红”属性的记者张进进出镜拍摄Vlog,以轻松接地气的对话方式带领读者沉浸式感受会场氛围,已经成为一项常规动作,颇受年轻人追捧。此次的“二十大Vlog”系列短视频,同样让用户产生很强的“在场感”,吸引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参与讨论。二是注重“小切口、大叙事”“大理论、小故事”,打造理论传播的“轻骑兵”。要将严肃、厚重的精神理念传递给普通民众,并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对理论的“包装”和表达。以“思想的力量”系列短视频为例,它创新和丰富了理论表达和传播样式,打造出成就报道和理论宣传有机统一的融媒样板,让理论宣传变得更“灵动”。三是让自带“流量”的热点人物澎湃更大能量,为产品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将热度转化为聚合人心的力量。大会期间,光明日报记者现场采访张桂梅代表,并拍摄了很多素材和画面,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等平台推出后引发强烈反响,点赞量超25万,话题冲上微博同城热搜榜,视频也被多家媒体转发。

猜你喜欢

专版光明日报特刊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