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类专业“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2-22刘文胜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评价

刘文胜,李 丰,熊 巍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1 前 言

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五个“对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2016年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校确定的二个试点专业之一。为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部分所提出的“要促进校企双方良性互动,形成共同体发展,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这一要求,自2016年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互信、协同、创新、共赢”的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与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省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六年来,校企共同创新构建了“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即“利益契合、长效健康”的合作机制、“提素质、强能力、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过程、“有形+无形”的校企资源、“多元、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传统+现代”的育人文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知识牢固、实操能力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所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校内外得到广泛借鉴与推广(如图1所示)。

图1 “六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 专业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系统总结专业在以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应用于后续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申报了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并获得立项。为找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团队从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往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2.1 在校企合作方面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存在“校企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投入保障不足、资源共享有限”等合而不畅的问题;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不紧、教学与生产过程脱节”等校企合而不深的问题;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存在“校园环境职业氛围不浓、校企文化融合层次较浅”等合而不融的问题。

2.2 在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的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2]的问题;二是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与岗位要求联系不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3]的问题;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不够”的问题;四是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过程性考核不足、评价主体单一,难以实现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问题。

3 基于现代学徒制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针对上述所存在的2个方面、7点主要问题,通过深入开展研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在后续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加以检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3.1 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学校从多年共同开展“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中遴选优质企业,校企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依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讲,就是要通过落实各类协议,促进双方从契约合作走向“互信”合作;通过搭建“现代学徒制”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4],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通过“创新”制度体系,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化多方合作,实现政、校、企、生的多方“共赢”。

3.2 解决问题的方法

3.2.1 校企共商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利益契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协议》,以明确校企合作的原则、合作的方式与内容、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等,通过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招生与招工实施方案》等,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双导师管理办法》《带徒师傅工作职责》《学徒管理办法》《实习实训计划》等制度实现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跟踪管理;三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按利益均衡与共享原则,落实成本共担,激发企业合作动力,通过定期沟通与互访,促进合作关系长效、健康发展。

3.2.2 校企共定培养方案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由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深入开展行业企业、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施“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识岗、跟岗、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徒)的岗位适应性;二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按岗位群素质、知识、技能要求,重构包含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等课程平台,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模块的“三平台、九模块”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搭建实践教学体系,即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搭建校外1周识岗、8周跟岗、6个月顶岗,校内N门课程实训、1个月《专业综合实训》的“校外186、校内N+1”实践教学体系。

3.2.3 校企共管教学过程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落实“岗课赛证”融通,及时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X证书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探索构建学业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同步评价体系,实行1+X 证书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制度[5],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对专业核心课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通过实施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提高学生(徒)学习的主动性;四是关注学生(徒)发展,编制《学生(徒)个人成长手册》,组织学生(徒)自定个人成长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等,在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实现学生(徒)自我完善。

3.2.4 校企共享校企资源

一是共享人力资源,学校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训教学及岗位实习指导可解决校内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企业聘请学校教师开展员工培训等可解决企业人员教学经验的不足,学生(徒)通过岗位实习与就业可缓解企业的“用工荒、用工难”,实现三方互补共赢;二是共享物力资源,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员工培训等并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可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现场教学,有效降低了双方的运行成本;三是共享财力资源,具体表现为政府为深度合作的企业、学校及学生(徒)提供奖励,企业为学校捐赠专业建设和学生(徒)活动经费、向优秀师生颁发奖教、奖学金,学校为企业师傅发放课酬等。

3.2.5 校企共施教学评价

一是优化课程评价,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状况,“学生(徒)+教师+师傅”对课程开展“过程(60%)+终结(40%)”的多维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徒)的学习态度、规范操作、团队合作、安全环保意识、任务达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徒)职业素养、知识掌握等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创新实习评价,通过“学生(徒)+教师+师傅+企业”对实习实训情况开展“四位一体”综合评价,形成全过程覆盖的多元评价体系;三是强化质量监督,通过搭建质量管理平台、采集人才培养全过程数据、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等,保证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3.2.6 校企共融育人文化

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结合优秀企业质量第一、客户至上、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等价值理念,融入学校“艰苦奋斗、忠诚质朴、担当进取、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和“修德、勤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创新形成“尊师、勤学、志远、实干”的校企协同育人文化。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营造“进校如进厂”的职业氛围,实现校园环境职业化;通过按企业车间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入7S管理制度等,营造“上课如上班”的工作场景,实现实训管理企业化;通过举行拜师仪式,确定师徒关系,师傅在言传身教中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徒),实现匠心传承师徒化。

4 取得的成效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在院内得到复制应用,产生了引领示范效应,学校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了六个转变。即实现了从单一的“人才供给”向“责任共担、管理规范、成本分摊”的长效合作机制转变;从原“订单后置、能力递进”向“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三段式”向“三平台、九模块”的课程体系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实“两张皮”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徒)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从简单“师生互评”向“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徒)”多元评价体系转变;从主要培养学生(徒)“专业能力”向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转变。

4.1 “六维”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校企共同发展

六年来,制造类专业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智能制造专业群入选省“双高”专业群建设名单,助力学校建成全国水利优质院校、成功立项省“双高”建设单位。合作企业获得稳定高端人才供给,享受地方政府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得到学校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服务,实现提质增效。毕业生职业能力显著提高,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09%、对教学满意度达98.88%、月均收入超5 200元。成果在校内多个专业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57个,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2 270余名。

4.2 双导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成果丰硕

六年来,学校制造类专业的教师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百生讲坛”优秀微团课三等奖1项;5名教师获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合作企业的夏稳进、吴伟伟等10余名师傅获“优秀师傅”、“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校企共同开发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7门、公开出版教材17部、校本特色教材37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3个,立项省级课题35项、发表论文228篇、获专利21项、获省级教科研奖14项。

4.3 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大幅提升,成绩斐然

六年来,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省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获行业大赛奖项60余项;机电1802班获全国“活力团支部”称号;学生柯进获“长江学子”等称号,明瑞杰获省活力团支部优秀主讲人称号,胡文宽获“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4.4 实践成效得到省、厅各级领导高度肯定,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副省长肖菊华、省教育厅厅长陶宏在视察我校时肯定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并指出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因势而为,奋力推进学校“第三次创业发展”。60余家省内外院校和企业来校交流学习;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多元评价体系、育人文化等创新改革思路,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借鉴、应用,有效提升了兄弟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荆楚网、极目新闻等主流媒体以 “比同期员工快三年,这所高职毕业生转眼变技能师傅”等为题进行了宣传。湖北卫视、光明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等新闻媒体报道学校改革成效100余次,产生良好社会效益。机电学院申报的《创新“236”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德技双修工匠人才》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5 结 语

在“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依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校企双方锚定“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三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构建了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六维”人才培养体系。而在构建体系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契合、长效健康”的合作机制、“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九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现代”的育人文化等,较好解决了课程体系职业性和实践性不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不够、学生学业评价过程性考核不足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