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郊野公园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

2022-12-21黄德剑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23期
关键词:郊野步行公园

黄德剑

(深圳市坪山规划和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8)

0 引言

郊野公园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它是以郊区农田、生态森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的公共空间,具有市郊化、郊野风貌、地形地势复杂等特点。该文通过对郊野公园的功能和交通需求特征分析,提出符合郊野公园的慢行交通规划策略,并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为其他城市的郊野公园编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郊野公园特点及功能

1.1 郊野公园内涵

郊野公园在1929年由英国人首次提出,当时认为“为人们提供参观和游憩的郊外区域就是郊野公园(Country Park)”。香港也曾划分多个郊野公园,并在1976年制定《郊野公园条例》,对郊野公园予以定义:“由政府将市郊未开发地区的地方划出,作为康乐及保育用途的公园就是郊野公园。”[1]根据我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边缘,有一定规模,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的服务设施的绿地。从2003年开始,深圳参照香港模式发展建设内地最早的郊野公园,之后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等城市陆续筹建多个郊野公园。

1.2 郊野公园功能

郊野公园与市中心平均距离一般大于15 km,处于城市近郊区域,仍处于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具有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属性,能够增加城市休闲旅游的活动空间,为城市空气净化、水体保持、植被绿化等发挥作用[2]。在适当建设管理后,郊野公园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领略乡村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开展户外活动的场所,承担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社区交流的功能[3]。

2 郊野公园交通需求特征

2.1 需求特征

郊野公园的生态保育和旅游休闲功能,可以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参观游览,进而产生必要的交通出行需求。一般来说,郊野公园交通需求包括游客交通需求、公园管理交通需求以及特殊(如火警)交通需求三类。市中心居民需通过自驾、公交等方式抵达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周边居民则多数通过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抵达。在郊野公园内部以慢行交通为主,见表1所示。

表1 郊野公园主要人群特征

2.2 交通模式

根据城市交通系统分类,慢行交通是指最高速度不大于20 km/h,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以低速环保助力车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具有机动灵活、短距离出行优势明显等特点[4]。慢行交通显著的优势特征与郊野公园的生态保育和旅游休闲功能相契合,在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时宜采用以“休闲旅游为导向”的慢行交通模式,大力发展“步行+自行车”及低速环保助力车道路系统,既满足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愿望,又达到生态保育的目的。

3 郊野公园慢行交通规划策略

3.1 确定公园主游线,做好与市政道路系统衔接

郊野公园一般面积广袤,空间跨度大,游客游玩时容易出现位置不清、流动不易、游程单调等问题。要确保游客不发生迷失,首先建立主游线,串联优质景观聚集区,确定客流移动主方向,同时与周边区域的生态、文化、休闲等相关要素相呼应,郊野公园的慢行系统与城市的道路市政系统相衔接。

3.2 整合慢行网络,打造通达有序交通体系

郊野公园慢行系统以出入口为起点,连接公园内各景点、主要建筑(构筑)物以及主要活动空间。按照主游线方向,提出“快—中—慢”三种交通通达性要求,构建“主路—支路—小路”三个层级的慢行道路系统。主路作为慢行系统骨架,连接郊野公园主要出入口、各功能分区、主要景点和主要广场。支路承担主路和小路的衔接功能,分担主路的交通压力。小路作为深入游览各景点的通道,具有休闲散步、赏景游玩、登高望远的功能[5]。

3.3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园游玩体验

慢行系统配套设施是郊野公园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交通接驳换乘、旅游信息、物资补给、安全救护等配套服务。通过完善驿站系统、标识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配套设施,增加郊野公园的吸引力,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4 规划设计案例

4.1 深圳马峦山基本情况

马峦山郊野公园位于深圳东部坪山区,西与盐田区三洲田水库相接,东至大鹏葵涌,南邻盐田区,距离深圳市民中心45 km,公园面积约70 km2,是深圳首个政府批复建设的郊野公园。

马峦山郊野公园是以生态保护为本,以远足登山、观海观瀑为特色,集旅游休闲、野外健身、自然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市级郊野公园。目前,公园节假日期间的日最高游客总量达到33 000多人次,周末超10 000人次,平日约3 700人次。

4.2 慢行交通耦合分析

4.2.1 规模尺度适合打造慢行系统

马峦山郊野公园的空间尺度对于在公园内构建多层次的慢行系统具有可行性。首先,马峦山郊野公园由西至东长度约20 km,由山脊往北至坪山建成区约2.6 km,往南至盐田区约3.5 km,属于假期出游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适宜范围。

4.2.2 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适宜打造特色慢行路径

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是打造慢行系统的内在动力,可为徒步穿越、骑行休闲、探险运动等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马峦山郊野公园内拥有6个水库、4个瀑布群、4处古村落、2处红色革命遗址等一系列旅游景观资源,适宜以“通水连山串历史”的思路构建独具特色的慢行路径。

4.3 规划方案

以马峦山生态机理分布为底图,串联水库、瀑布、古村、梅园、革命驿站等景观节点,在南北向策划与主游线对接的多条道路,解决从坪山区、大鹏新区及盐田区通达马峦山的问题,实现市政接驳和区域互动。依托现有道路,提出内部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以及慢行配套设施系统规划,见图1所示。

图1 马峦山郊野公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案

4.3.1 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

马峦山郊野公园区域面积大,全面禁行机动车可能会降低景区吸引力,也不利于景区安全管理。采用“定主次、分类别、加接驳、增配套”的方法规划设计机动车交通系统,既能满足游客旅游交通和管理用车的交通需要,同时可为远期公园内机动车限行后提供环保车接驳通道。

4.3.2 步行交通体系规划

步行系统是马峦山郊野公园内主要的慢行交通方式,按照“建主线、构网络、增特色、添体验”的思路对步行道路体系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东西游线、北向游线、南向游线以及其他步行支线等特色步行系统。

4.3.3 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

与马峦山郊野公园周边省绿道对接,按照“明导向、定游线、增对接、拓补给”的方法对公园内的自行车道路体系进行规划,提出骑行东西主游线、碧三路连接线、黄竹坑连接线、大山陂连接线、江岭连接线以及老坪葵连接线等多条线路,满足自行车爱好者长、中、短距离多种形式的骑行需求。

4.3.4 慢行交通配套体系规划

根据马峦山郊野公园的机动车、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相应规划设计了驿站系统、标识系统、医疗救护系统支持公园内游览者出行需求。驿站系统按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休憩点三种级别设置,标识系统根据游览流线,在服务区、驿站、交叉口等适当设置标识墙和标识牌。同时按照“充分覆盖、便捷迅速”原则在驿站内设置医疗救护系统,见表2所示。

表2 马峦山郊野公园慢行配套系统功能策划

5 结语

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郊野公园交通需求特征提出的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案,可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提供技术参考,相信该次规划实践对于将绿色交通理念运用到交通规划之中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郊野步行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在公园里玩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从步行到奔跑
一见如故
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