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新使命

2022-12-21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常 胜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文化建设, 在多个场合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有过精辟论述。 早在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2021 年6 月25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为此,我们也必须思考: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的根脉在哪?如何推进红色资源?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应担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历史使命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革命精神、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3 年 7 月11 日, 习近平在考察西柏坡时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1]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一直念念不忘, 正如他指出的:“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 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 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这一表述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第一, 从几千年爱国主义的角度去看待红色文化的根脉。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代传承至今的民族。 无论中华民族历经怎样的分裂、入侵,却始终能做到大一统,维系它的是强大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表现的是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热爱与支持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语言、情感、态度来表露和验证的。爱国主义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通过人们长期实践,历经历史长河洗礼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主张。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 爱国主义往往是一国文化发展积淀中最深沉最持久的价值主张与观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 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复兴作为历史使命扛在肩上。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造者、见证者和领导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制定者和实践者。 这一历史功绩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为中心。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90 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5]

第二, 从守护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看待红色基因。 文化根脉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守护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7]“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这些讲话是针对一段时间来,一些人崇洋媚外,有人试图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喧嚣尘上;也是对一些将成为 “西方文化优越论” 的奴仆等人的有力回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沃土”,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大一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石,其“中庸、和谐、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是我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其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在于红色。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 ”[8]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且具有鲜明本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文化内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红色文化的根脉在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根植于革命战争年代, 反映了近代以来人民迫切需要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主流和方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模仿, 而是结合近代以来我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而产生的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创造和再生。 这种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同时又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基因。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9]红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传中才能谱写新的篇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和“魂”才不至于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

第三, 从确保红色江山永续传承中看待红色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 ……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0]“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 ”[8]习总书记的话是站在红色江山永固的角度, 围绕着红色传统所具有的时代精神、 时代价值和时代传承来阐释红色基因的持久力量。 红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凝聚的精神力量, 是涵养了丰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以群体文化的历史实践为根基, 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在不自觉中形成的文化观念、 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人们以此不断地传递和继承,发挥着持久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也就是说,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形成的红色传统已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习惯、 思维惯式、 处事方式,成为文化的内在认同,显示出强大地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的社会力量和精神力量, 推动着中华民族完成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正在大跨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江山的稳固、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归根到底是要靠人, 是要靠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红色传统的现实力量是以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彰显。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红色传统内在所具有的价值是能将其本身的价值内化为人们的素质, 以人们自觉地行为过程彰显持久的力量, 从而推动着历史不断往前发展。 为此, 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光荣革命传统。 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8]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历史使命之二:在开发利用中发扬光大

党的十九大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时代的任务、目标、要求,红色文化建设应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做到不退场,勇立桥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行动作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新的历史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2]这个判断鲜明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这种历史使命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时代决定使命,使命召唤担当。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红色文化不能退出这一历史舞台,应当奋发有为,在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不断传承不忘初心的“红色基因”,谱写“红色引擎”新篇章。

第一,在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应秉持的行动理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形成的红色资源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在广度、深度和宽度中不断挖掘、提炼、深化,这既是扩大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和红色故事的需要。在挖掘和传讲红色故事中,我们要防止碎片化、过度商业化,更要高度重视打着挖掘和整理的旗帜刻意戏说、歪曲、解构和恶搞党领导人民的丰功伟绩的革命历史。 “要开展系统研究,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8]回望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回潮与泛滥的原因背后有着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待此事没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无论是讲好红色故事,抑或展示红色魅力,还是传承红色基因, 说到底推进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的行动理念宗旨是什么,这也是挖掘、利用、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核心与价值之所在。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 中国要永葆社会主义江山不变颜色,就必须弘扬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应该对红色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 对红色资源深度挖掘和保护。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红色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对待这种不可复制的可贵资源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秉持“在挖掘红色内涵中讲好红色故事、在打造红色品牌中展示红色魅力、 在保护红色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理念,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走深走远走实。

第二,在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应有内在的行动动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之问,每个时代也呼应着历史使命。使命呼唤着担当,担当产生行动动力。红色资源既是历史遗存,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升华。推进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的就是将这种历史遗存能在现实生活中起到教育、借鉴和启迪作用。步入新时代, 红色文化建设内在的行动动力应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既是革命先辈们孜孜以求,更是新时代人努力奋斗的动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3]这一伟大梦想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扛在肩上,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冒枪林弹雨、吃草皮树根,为的是中国革命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充足, 还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一伟大事业的推进进程中, 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 因此,这种红色精神不能丢、不能淡化,更不能否定,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正逢其时、迫切需要。

第三,在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应有追求的行动目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永不退色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理应追求的行动目标。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年代所形成的文化资源, 其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价值追求深深地烙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成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中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 成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不断接续的缘由所在。 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人才为目标,通过保护和挖掘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文物、红色故事、历史遗迹等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而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教育中接受洗礼、在学思践悟砥砺笃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行动目标,既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但更离不开革命文化。 习近平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 ”[14]这里,习近平对三大文化进行了整体而深刻的阐述。 三大文化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在这一历史征程中, 应把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好, 也要把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书写和发展好, 更要把孕育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化利用和开发好。 利用和开发红色资源要突出问题导向, 要围绕着红色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主题来进行挖掘、 保护、开发, 这种开发是建立在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 千万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最后导致红色资源被破坏,同样,红色资源的利用应该围绕着红色资源所具有的政治导向、文化传承、思想教育、历史镜鉴等时代价值而展开, 不能一味地为着商业性的经济利益而铺开。 而要牢牢扣住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和感悟红色文化价值,在接受革命教育中心灵得到升华和洗涤,既围绕着红色文化建设的行动目标而挖掘和利用。 为此, 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科学保护。 ”[8]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历史使命之三:在担当作为中赓续红色基因

自步入新时代后, 红色文化建设应该担负新的历史使命,在实践创造中升华红色文化价值,在历史进步中推动红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就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红色血脉的接班人,这就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第一,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红色血脉的接班人,使命伟大光荣且艰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波澜壮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演绎了“中国奇迹”震撼世界的历史。探寻这历史的背后原因就会得知其根源所在, 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因此,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事业伟大光荣且艰巨。 早在2018年3 月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 ”如何验证红色基因、 验证红色基因的落脚点在哪? 归结于一点, 在人, 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需要有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力量来内化与外化而形成, 而红色资源天然地具有以文化人、 历史传承、资政育人的效用。要将这种宝贵资源广泛地运用到弘扬中国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上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精神具有振民心、强国魂之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 社会、 公民三个层面诠释了相应的价值要求,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与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迫切需要红色资源涵养;中国力量是以14 亿人的智力、劳动力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这种力量是在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铸就的。只有不断地给予人们红色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常学常新,就能将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内在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继而形成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第二, 红色文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根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 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的过程。 这一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 不断地继承中创新发展的。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红色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资源内在的共产主义理想能从思想上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1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丢掉。 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啊! ”[8]。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追求真理而牺牲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特征, 更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秉持了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伴随而不断发展壮大,日益繁茂,成为蕴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沃土。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成果:“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 ”[16]步入新时代,我们更加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7]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与应尽义务。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论勇气与实践探索创造性地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可以得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之所以行,是与中国共产党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相连的。

第三,红色基因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提供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且善于从历史中尤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营养剂”中汲取经验、获得力量,以解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18]

守初心、担使命,就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水有源、树有根,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思想指南、理论之源与最终目标,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把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裕扛在肩上,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推翻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七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七十多年的励精图治, 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一系列伟大成绩取得的背后始终有伟大的信仰支撑, 有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1936 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9]邓小平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6]习近平就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14]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前提下,骄傲自满、安于现状、精神懈怠等问题随时有可能在党内外反复出现, 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 骄傲自满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精神懈怠会导致信仰缺失,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不坚定,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纷至沓来。 解决这些顽疾,必须守住底线,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红色资源中汲取营养。“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1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