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12-18范威

关键词:苗族技艺文化产业

范威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要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确立了“四区一高地”的全新战略定位,提出在新时代弘扬贵州精神,促进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基础之上,立足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和多彩贵州文化的发展定位,贵州非遗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积极利用。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丰富,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能量十足,赋能文化产业将更加释放出产业的活力。本文立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禀赋与产业根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贵州省情实际,探索更加适合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3]中。在我国,文化产业可归纳为: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使人的才华充分发挥,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新兴产业。[4](P33)文化产业把资源通过创意、资金、技术等手段转换成产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和环境要素。[5](P12)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6]。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可以被利用、开发和转换的,通过创意、资金和技术,转化为非遗经济的文化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目前,贵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市、州级名录1000多项,县级名录4000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2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0多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00多人;724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312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镶嵌着民众的巧思智慧和创意理念,是最易进行市场价值孵化与审美功能再造的活态文化资源。贵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大部分发端于民间,根植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沃土,能为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输出动能。

一、贵州非遗文化资源的多彩构成

(一)歌舞戏体之彩:音乐、舞蹈、戏剧、体育非遗文化资源

多民族共居的贵州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歌舞游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音乐歌曲类非遗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87项。“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飞歌、土家族民歌、仡佬族民歌、高腔大山歌、苗族“游方歌”、彝族“莫蒿亩”、水族“夺咚”等音乐歌曲类非遗。舞蹈类非遗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75项。有苗族芦笙舞、毛南族打猴鼓舞、彝族铃铛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布依族转场舞、苗族锦鸡舞、瑶族打猎舞、土家族摆手舞、水族弦鼓舞等。戏剧类非遗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60项。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走出国门。贵州戏剧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嘎百福、德江傩堂戏、福泉阳戏、文琴戏、仡佬族滚龙戏、苗族武教戏等。传统体育、游艺类非遗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48项。有侗族摔跤、侗族月牙铛、麻山绝技、布依族高台狮灯、寨英滚龙赤水独竹漂、苗族武术、玩水龙、彝族秋千、布依族“朵苟”、布依族抵杠等。传统体育、游艺对于贵州各族人民来说,既是修身健体的活动,又是民族联欢的体现。

(二)技艺之彩:建筑、服饰、美术、器具非遗文化资源

贵州人民是天生的艺术大师,贵州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的结合,富有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贵州传统技艺类非遗国家级项目33项,省级项目139项,涵盖建筑、刺绣、银饰、蜡染、编织、雕刻、陶器、漆艺、剪纸、绘印等方面。建筑技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现存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的千百座吊脚楼顺山势而建,鳞次栉比的壮美景象就是最好的艺术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鼓楼全用榫铆连接,工艺堪称一绝;屯堡石头建筑技艺,参考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的四合院形式,又兼备军事防御功能。刺绣技艺展现出各民族独特的风格与形式魅力,具有代表性的有苗绣、水族马尾绣、侗族刺绣、布依族刺绣、苗族堆花绣、布依族马尾绣、剑河锡绣制作工艺等。银饰锻造技艺纷繁复杂,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银饰制作技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水族银饰制作技艺等。蜡染纹样丰富、线条优美,富含民间艺术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蜡染技艺、安顺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布依族蜡染技艺等。编织技艺有藤编技艺、斗笠编制技艺、绥阳旺草竹编技艺、赤水竹编工艺等。雕刻技艺有傩面具制作工艺、木雕工艺、竹雕工艺、水族牛角雕制作技艺、石雕工艺。制陶技艺有牙舟陶器制作技艺、徐氏泥彩塑、苗族泥哨、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窑上古法制陶、陶制作工艺、威宁砂陶制作技艺、黑砂陶制作技艺、土陶烧制技艺、夏家沟泥陶制作技艺。乐器制作技艺有乐器制作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水城布依族唢呐制作技艺、风冈唢呐制作技艺、晴隆月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剪纸技艺有桃雕花剪纸、水族剪纸、苗族剪纸、思南土家族剪纸。此外还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思州石砚制作工艺。

(三)节庆礼俗之彩:节庆非遗文化资源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节庆活动丰富,有“百节之乡”的美誉。节庆类非遗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121项。苗族作为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从年头覆盖到年尾。苗族具有代表性的节庆有苗族鼓藏节、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跳花节、苗年、苗族“四月八”、苗族祭尤节、苗族三月坡、苗族采花节、苗族吃新节、苗族祭桥节、苗族芦笙节、苗族翻鼓节、苗族祭鼓节、苗族爬坡节、苗族冬年节、苗族“系郎周”等。苗族苗年是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宗、感恩天地于一体的隆重民族节日。布依族“三月三”是传统农事节日,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寻亲择偶的节庆,具有代表性的节庆还有布依族“六月六”、布依族查白歌节、布依族坐夜筵、布依族水龙节、布依族“洒向”、布依族小年、布依族二月二铜鼓节、布依族火箭节等。侗族节庆有侗族萨玛节、侗年、侗族芦笙会、侗族翁普节、从江侗族老人节。水族端节号称“世界最长年节”,还有水族卯节、水族敬霞节等。此外,还有彝族火把节、彝族年,仡佬毛龙节、仡佬族毛龙节、仡佬族吃新节,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瑶族盘王节、瑶年、瑶族“过冬”等。

(四)尝味之彩:美食、美酒、美茶非遗文化资源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地貌类型较复杂,地形多样,山高谷深。贵州食品原料本身带有地域优势,加之贵州民众使用传统制作方法和工艺,在保证食物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贵州饮食文化独有的风味特质和地域个性。目前,贵州饮食类非遗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67项。美食制作的代表有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豆制品制作技艺、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荞酥传统制作技艺、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雷家豆腐圆子制作技艺、水族豆浆染制作技艺、道菜制作工艺、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古方红糖制作工艺、辣子鸡制作技艺、红酸汤丝娃娃制作技艺、香酥鸭制作技艺、八大碗烹饪技艺、宫保鸡丁制作技艺、羊肉粉制作技艺、波波糖制作工艺、盘州火腿制作技艺、羊(牛)瘪制作技艺、鱼酱酸制作技艺、启蒙酸菜制作技艺、遵义鸡蛋糕制作技艺、黄糕粑制作技艺、花甜粑制作技艺、独山虾酸制作技艺、刺梨干制作技艺等。贵州酒文化源远流长,制酒饮酒文化也相当丰富。美酒制作的代表有茅台酒酿制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制技艺、洞藏青酒酿造工艺、煨酒酿造技艺、金沙酱香型白酒酿造技艺、赖氏酿酒技艺、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布依族百草酒酿造技艺、苗族酒曲制作技艺、习酒酿造技艺、仡佬族酿酒技艺、宋窖酒酿造技艺、匀酒酿造技艺、布依族酿酒技艺等。贵州茶产量和品质享誉全国,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茶树,茶芽肥厚、氨基酸含量高、芳香性好,制茶的代表工艺有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湄潭翠芽茶制作技艺、“遵义红”茶制作技艺、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土家熬熬茶制作技艺、西山虫茶制作技艺、清池贡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

(五)民间文学之彩:神话、史诗、诗歌、故事非遗文化资源

贵州民间文学资源相当丰富,各民族的神话、古史歌、英雄传说、名胜传说、爱情传说、伦理故事、民间常识、摩经文学等都是经典。目前,贵州有民间文学类非遗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41项。其中,古歌史诗从天地形成开始叙述祖先和各种神的来源、世界万物的形成、风俗的起源,直到民族的迁徙,多在大型祭祀活动和葬礼上朗读和唱诵,这些民间文学经典不仅印证了上古时期的古文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古歌》《刻道》《苗族贾理》《亚鲁王》《巴狄雄萨滚》《簪汪传》《布依族摩经》《彝族咪古》《彝族古歌》《簪汪古歌》《苗族“巴狄熊”》《苗族历法》《支格阿鲁英雄史诗》《水族古歌》《米花古歌》等。贵州民间叙事诗(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艺术作品的代表,例如苗族《仰阿莎》、苗族《阿蓉》、侗族《珠郎娘美》等。贵州民间故事与传说同样是民族文学精华的凝聚,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民间故事》《布依族民间故事》《金汉列美》《丁郎龙女》《播州杨应龙传说》《尹珍的传说》《王阳明传说》《高磊山传说》《水东宋氏传说》《张三丰传说》《嫳列汉兄》等。在贵州,社会交往活动以及生产劳作时人们往往以歌抒情,这些歌曲与唱词内容涉及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是民众情感最真挚的表达和最欢乐的娱乐方式,是各族人民文化记忆的载体,具有代表性的有《布依族盘歌》《布依竹筒歌》《苗族婚嫁礼辞》《布依族浪哨歌》《榜郎歌》《唱夜郎》《苗族十二路酒歌》等。

二、资源赋能: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贵州文化产业发展

(一)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民俗旅游产业:促进非遗文旅产业融合蝶变升级

文化是促进旅游发展的灵魂活力,非遗文化是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资源基础。贵州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将赋予文化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同时让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创新发展相得益彰。例如雷山县的西江苗寨,以丰富非遗文化构筑的文化旅游模式——“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还被列入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实现了文化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效益。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民俗旅游产业要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将贵州非遗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第二,壮大沉浸式民俗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发展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民俗旅游线路。发展“非遗+研学”,推出特色非遗研学主题体验,加快贵州非遗研学基地建设。第三,合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设计,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强对非遗的转化利用,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非遗旅游商品通过创意赋能,变文化资源为特色产品,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产品不断满足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

(二)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手工艺产业:呈现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契合

传统技艺非遗文化赋能手工艺产业,生产出赋予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的产品特色,能开拓更大的文化产业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共同发布的《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发展报告》显示,淘宝非遗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有14个非遗产业带年成交过亿,非遗老字号成交规模连续3年上涨。目前,淘宝非遗类活跃手工艺店铺数量已超过25000家,西部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非遗传统技艺让非遗走进衣食住行,一方面能更好地传承,另一方面能促进非遗消费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传统工艺非遗文化赋能手工艺产业发展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融合当代生活,创新非遗形态。在对非遗技艺产品进行设计和再创作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又要遵循民族艺术审美规律,让优秀的贵州非遗文化元素时尚化的同时,保持非遗文化内涵和贵州地域特征。第二,探索多维融合的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借“非遗+文创”“非遗+跨界延伸”,夯实非遗手工艺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激发产业活力,打造集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会务、文创礼品、出版、影视制作、学术研究和脱贫攻坚于一体的多元立体式非遗手工艺产业链。第三,鼓励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拉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3月,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将手工艺赋能列为重点领域之一。

(三)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节庆会展产业:以节庆活力盘活社会再生产

贵州非遗节庆不仅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是贵州民族文化和民间风俗的传承形式,贵州的节庆是贵州各族人民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形成的独有的精神文化现象。贵州节庆是参与度极高的文化表现形式,能够为节庆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土壤。贵州节庆非遗文化资源赋能节庆会展产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特色与多样、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彰显贵州节庆产业特色、创新、多元的办节理念,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秉承节日开放包容的特性,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服务公众生活需要、增强社会团结与活跃社会生活的内容。第二,鼓励非遗节庆文化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打造节庆IP。节庆品牌化是节庆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贵州非遗节庆文化氛围浓厚,富有民俗风情,要提高节庆产业发展的新高度,促进贵州非遗节庆塑造、铸造和品牌精品化的打造,赢得市场持续发展。第三,将非遗节庆与会展结合,以非遗节庆为载体,促进会展业发展。做大“黔节”会展民族节庆业,是贵州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中的一项内容。立足于非遗节庆文化资源与传统,依托和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在现代创意与创新的催生与推动下制定相关节庆规划,非遗节庆文化黏合会展的带动作用,以节养节,提升品牌知名度;借节引资,助力乡村振兴;以节兴业,助推经济持续发展。

(四)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饮食产业:以品牌化、产业化拓展味贯中西的新天地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黔菜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贵州逐渐形成了“以食为补、以食为药”的美食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香辣系列、异酸系列、清醇系列、酱香系列和生态调料等饮食文化属性。贵州非遗美食赋能餐饮产业发展,为服务百姓的民生以及振兴地方经济的产业提供持续动力。第一,推动贵州非遗美食品牌走出去,改善黔菜产业营商环境。一业兴,百业旺。贵州美食丰富,可发展壮大的品牌不少,应大力扶持能“走出去、站得稳、叫得响”的黔菜餐饮企业,利用市场需求拉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冷链物流运输相关产业发展,让贵州非遗美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拓展特色食品并推动产业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模式融合,积极抢占预制菜市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到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56亿元。预制菜对于非遗美食的传承和市场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产品的预制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了解、消费非遗美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第三,在饮文化产业方面创新发力。茶饮文化产业要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新时代茶饮产业的发展,如开发茶饮料、茶点心等衍生品。酒饮文化产业要持续稳固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随着饮酒观念逐渐向“健康、微醺”转变,饮酒群体层次丰富以及“她”经济兴起,酒饮文化产业发展也要加快低度酒、概念酒等赛道的竞争步伐。

(五)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演艺影视产业:实现口头叙述到展演叙事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调适

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民间文学是民众的艺术创造,它直接全面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观和审美追求。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非遗民间文学以神话、传说、诗歌、谚语、戏剧曲艺等形式流传下来,不仅印证了上古时期的古文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贵州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演艺影视产业,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充分挖掘有改编条件和改编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演艺影视产业发展中优化利用。民间文学能够深度融入民间生活,在当代新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世界的价值和生活价值,对于建设当代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汇聚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丰富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呈现。民间文学的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散失,只是需要运用适应现代环境的方式与这个时代会面,新兴技术能让民间文学里那些未能突破的表现和呈现变为现实,在新时代展现出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生命活力。第三,与时代接轨,发扬壮大黔剧的市场与知名度。黔剧是用贵州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演出风格的戏曲剧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壮大和发扬黔剧,分别要在剧本剧目和人才传承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推进舞剧《天蝉地傩》、音乐剧《阿歪寨》、民族歌舞剧《云水缘》、现代侗戏《侗寨琴声》、山歌风情剧《这山就比那山高》、新布依戏《纳秧花开》、彝族《支格阿鲁》等民族特色剧目的传播,注重《雄关漫道》《天渠》等现实意义重大的剧目。

三、守正创新: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思考

守正创新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创新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精神,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文化产业运行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一)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基础

1.政策之维:政策环境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202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2022年3月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等基本原则凸显出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和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弘扬贵州精神,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为促进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贵州省不断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发展。贵州率先启动实施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通过创新赋能非遗产品内在价值,做出了文化助力脱贫的表率。为推进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颁布的政策和措施,是文化产业得以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交通之维:交通加速度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贵州的交通蜕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支点。贵州深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交通劣势一直是制约着贵州经济发展以及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进入新时代,贵州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面重塑了贵州的发展和开放格局。最突出的成就是2016年实现“县县通公交”,2017年实现“村村通客运”,以及“组组通硬化路”,民航机场9个市州全覆盖,并均建有综合客运枢纽和一级客运站,普通客运站88个县全覆盖。“市市通高铁”深入推进,一系列交通建设成就让贵州与全国实现畅通联结,贵州全省将进入高铁时代,为贵州融入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优势和条件。目前,贵州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排全国第五、西部前三,高铁通车里程达1527公里,轨道交通、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形成,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基础的水平决定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广度和延伸发展的长度,贵州的交通蜕变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点。

3.产业之维:产业融合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坚持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战略,坚持以文化赋能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旅游+”“+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如今,贵州已连续6年数字经济增速全国第一,是“东数西算”八大枢纽之一,是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举办地。贵州是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依托大数据、现代网络与数字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文化业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和创新发展生态更加完善,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融合更加深入,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贵州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与数字化、以科技创新为技术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能。

4.消费需求之维: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这既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丰富深度体验的心理需求。对供给体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升,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精品化程度,同时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内涵品质、创意水平也有更高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将更受消费者喜爱。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将促进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兼具产业、市场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涉及经济增长、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如今的文化消费初端是优秀的内容创造和创新,内容优质是文化消费的基础着力点,注重文化内容和内涵的挖掘是提升文化消费品质、推进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消费主体的核心诉求,也是供给主体的发力重点。

(二)加快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调整、优化和改革力度

贵州文化产业正处于提质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大对处于弱势地位产业的政策扶持。注重对那些经济效益偏低但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较大的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贵州文化产业仍存在部分结构规模小、集中度底、发展不平衡、产业技术程度不高等情况,须将不合理和不适应文化产业长远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再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根据贵州各地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与定位,优化文化产业资源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打造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和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带。最后,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保证政策实施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护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培育内外与多元的消费市场

新时代,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有利于文化产业的优速发展。第一,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文化投融资创新,特别是吸纳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资本池。第二,营造公平健康的投融资环境。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文化金融产品。第三,增加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专项投入,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融合发展、技术升级、业态创新、精品生产等项目的资金扶持。第四,针对贵州文化企业仍存在的“散、弱、小”特征,集中优势,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旗舰文化集团。培育内外与多元的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加强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国外文化贸易市场的拓展。引导大众对文化消费的认知,增加文化消费的支出,拓展文化消费的规模。深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文化贸易,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第二,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市场。根据消费者多元文化消费结构,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文化需求。

3.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思路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注重文化创新理念的融入和正确发展思路的确立。一是强化文化产品创意性、市场性和文化性的融合,注重文化生产者创意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融合。针对目前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创新动力不足和贵州元素国际表达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注重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创造特色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建立文化使用者或传承者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价值传播通道,用保持文化生命力的思维,用创意理念转化和服务民众生活,让人民共享优秀传统文化。其次,确保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带动创新的最强助力。一是构建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专利池,建立严格、广泛、迅速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二是打造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三是加强对文化产业侵权行为的监督管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准确认定,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4.提升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水平

科技的提升和应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变革的作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新高度的动力引擎。首先,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分析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特点,依据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制定出补短板、强优势的规划,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速”。其次,促进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创新原材料的保护保存。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原材料的保护,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建立文化素材库,建设贵州文化数字化保存、科技化呈现的保护传承格局。再次,推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发展,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网络传媒、虚拟现实等现代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将重构文化产业全新的内容形态、文化业态和产业生态,用高新技术挖掘文化产业的新价值,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驱动力。最后,强化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贵州各地区根据科技水平和资源分布情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区域发展格局,对认定的示范基地和项目设置奖励。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新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使文化产业向新的业态和更高层次发展。

5.加快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着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兼具创意、技术与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向更高的台阶迈进。第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综合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协同文化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确立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的规划与制定,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人才之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良性人才流动文化产业链。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全周期统筹考虑,将人才的生活工作、生命周期与产业发展转型、产业周期有机衔接。推出吸引全国和全球人才的特殊政策,通过突破性、特殊性的人才吸引政策,让人才参与到贵州的建设中来。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兴办产业研究院,为人才科研成果孵化落地提供平台,汇聚更多人才到贵州柔性创业、弹性就业。第三,注重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带动性、辐射性意义,要重点培养能够扎根到乡村和基层的文化产业运营型人才。

四、结语

贵州是文化大省,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姿,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良资源。新时代,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科技变革新趋势,在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模式上实现创新突破。发展赓续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引领社会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高质量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发挥特色资源赋能,突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优势,将进一步助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擘画贵州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苗族技艺文化产业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