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16李晓玲

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课考核

李晓玲

文化自信是对整个文化系统中最为普遍、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那部分文化的认同与自觉,如我国自古以来的仁义礼智信、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等思想观念或情怀,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并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构成了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中将其发扬光大,促进其繁荣发展,就构成了文化的自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上,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推崇,更包含对国家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国艺术院校文化大学生自信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思政课教学得以实现。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进行了研究。如,陶杰指出,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广泛地赢得了学生的人心,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得以与新时代相适应。[1]31-33王乐等指出,思政课教师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牢记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其次是尽快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再者要尽快弥补知识的短板,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2]130-132梁鑫对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情感培育缺失以及“文化自信”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3]46-47在笔者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针对艺术院校思政课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对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文化自信理念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必须要把立德树人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将文化自信理念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在如今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西方国家文化不断侵蚀,我国文化处于相互交流碰撞的多元化局面。青年人若无法提升文化自信,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便无法担任继承传统文化与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增强青年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课程育人,也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对于传播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

教师首先要增强对主流文化的了解,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只有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的信念才能精准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艺术院校要避免在思政课程设置环节中,理论知识环节占比较大的情况[4]43-46,可以将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摒弃过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情于理、情理交融,以更积极的态度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困境,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身心。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寻求共存点,培养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当辩证地去看。

(三)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活力

一门优秀的思政课对老师的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堂通常比较枯燥乏味,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部曾对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低的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其中丰富课堂内容是激发思政课活力的重要举措。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入手,在思政课上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文化、艺术、思政三者有机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思政课的活力。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价值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确保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与繁荣的核心,唯有较高的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从教育层面上来塑造完善灵魂,提高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同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借助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稳固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自信地展望未来。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愈发艰巨,不仅要业务精,还要思想正,这对艺术院校思政课工作的要求愈发严格。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依然存在着教学考核模板针对性不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不足的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教学考核缺乏目标针对性

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较强,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对学生如何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内容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单一无味的理论讲解使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典范,让学生正确理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友善待人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发现由于思考不足,教师所讲解的事例又无法与思政课内容联结,无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上升到思政方面去思考,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为改变上述不足,应努力通过不同的路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际效果。

目前,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考核机制并不合理。比如,一些院校在思政课考察时,直接划出考试的范围,或者完成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思政课考核任务。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本身就较普通院校学生弱,这种教学考核方式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会造成学生态度的懈怠、思想的松懈。此外,当前对思政课教学考核的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国家的政治制度、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思想文化等与专业相结合,也造成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足。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首先,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不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从目前艺术院校从事思政课教师的队伍来看,思政课教师多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等领域,来自这些学科的教师对传统文化例如各种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研究比较少,人文素养不如来自中文系的教师,因此存在一些“先天”的弱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考核培训,对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也没有硬性要求,因此,许多思政课教师并不会对自己传统文化薄弱的现状进行提升。其次,思政课教师课堂创新性不够。创新性不足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问题。在很多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机制比较宽松,教师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念PPT等现象仍然突出,由于缺乏创新性思维,思政课常常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国文化以多种形式传入中国,如,通过网络媒体、短视频APP、影视传媒等众多渠道对我们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据调查显示,当前艺术院校的情况也较严重,艺术领域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许多学生存在重视外来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追捧外来文化,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为传统文化意味着过时,缺乏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除了思想上的轻视,艺术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践行度也较低。许多学生都是通过模仿外国文化来进行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方面践行度低下,很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再创作。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艺术院校作为培养文艺工作者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应当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构建思政课程体系、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注重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立目标准确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效果,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抓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第一,守住出发点,确定立足点。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构建合理、有效、专业的传统文化下的思政课堂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立足点,把握两个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自信下的思政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第二,串好系统线。将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实践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对艺术院校的学生进行摸排,建立定期调研机制,成立一个从横向到纵向的动态研究机制,为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思政课教学策略提供调研基础;第三,构建协同面。思政课堂并不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单一的实践基地,需要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相互促进,打破思政课与各学科、学校特色育人的“壁垒”,依托“互联网+”,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打造传统文化虚拟实践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到传统文化价值的魅力使思政课真正地“立起来”“活起来”,达到文化思政育人效果。

(二)有力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和要求,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应该更具有先天优势,俗话说文艺不分家,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本是相互融合的学科,因此,以课程为抓手,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在思政课中不断融入传统元素是促进思政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将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课中;艺术院校应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课,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化自信融入红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从而激励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应当将空泛的理论结合实践落到实处,坚定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教师应当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思维,课前做到充分备课,课上做到充分融合,课后做到充分反思,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课堂中。

(三)注重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2014年4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艺术院校本身艺术氛围浓厚,有着天然的优势,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构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福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闽剧、漆器、茉莉花茶等众多传统文化资源,在校本教材的设计和思政课堂上,可以大量融入这些元素,丰富课堂形式。可以探索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讲好福州故事,以闽剧、情景歌舞等方式将红色基因、福州发展与非遗文化相融合,这既是引领学生赓续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非遗剧种、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探索。灵活运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因材施教,融会贯通地传授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巩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自信心,使思政教育更加有深度。

(四)建立目标准确的考核机制

在考核机制中,艺术院校有着特殊性,在制定思政考核方案时,要综合考量思政教学主体的学习特征与兴趣倾向,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处理,提升考核的准确性与针对性。首先,对考核的方式进行多样化处理,比如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大类的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核,美术类可以通过思政知识与美术作品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音乐类可以是音乐汇报演出与思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舞蹈类可以通过情景剧、话剧等方式与思政相结合,或者以传统形式演绎民族文化等方式进行考核。多样化的考核机制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思政的兴趣与信心,同时也在不同的考核中提升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与认可,从而提升其民族文化凝聚力与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既要考察教育主体的具体特征,又要以文化自信的角度予以审视考量,同时也要结合我国新时代思政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将三者进行互动交融,从教育主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出发,将其有机融合,才能最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艺术院校思政教育体系。艺术院校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意义深远。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回归,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感悟其中蕴含的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思政课考核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