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022-12-16席酉民刘鹏

学习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论生态管理

席酉民 刘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9页。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处于加速演变期,国际治理体系正处于深刻重塑期。管理学界将上述环境变化的特点概括为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快变性。传统的管理范式是一种稳定环境下的管理范式,然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传统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谐管理理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由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管理挑战而产生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谐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对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和谐理论认为,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仅强调科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科学的规划、统筹、优化只能解决经济社会系统中那些逻辑清楚、可事先安排的事项。但是,所有社会经济系统都要面对大量的突发事件、模糊不清的问题和人的非理性。因此,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紧急事件是管理的常态。为了实现管理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让社会经济系统处于和谐运行状态,和谐管理理论根据“物”和“人”两种管理对象的不同,将“和谐”二字作了拆分:“谐”是指通过对制度、流程等进行理性设计和优化,解决“物”的问题所产生的相对确定性的管理问题,即我们常讲的科学管理;“和”对应人及其心理感受,解决“人”的问题所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的管理问题,即我们常讲的艺术管理。通过“和”和“谐”两种手段进行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人类活动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充满了不确定性,是有限干预下的动态演化。和谐管理理论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思路:首先根据未来发展趋势、格局和自身目的,确定组织发展的愿景和使命(理论上称为“定位和定向”),这是任何组织安身立命的长远部署。以我们国家为例,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据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将发展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明确各阶段要解决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问题(理论上称为“和谐主题”)。例如,在最高纲领的指导下,我们党在每个阶段都提出了最低纲领。党的十三大依据我国国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般来讲,越接近当下,发展主题越明确;离现在越远,发展主题越粗略。针对各阶段的发展主题,利用“和”与“谐”的逻辑和机理(理论上称为“和则”与“谐则”)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谐”是通过理性设计和优化,应对“物”的要素所导致的、相对确定性管理问题的规则和主张,常采用制度、规划、流程等手段规范。如我国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优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和”是通过对参与者能动性的诱导,以应对“人”的因素所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管理问题的规则和主张,常采用激励机制、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等手段引导。例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根据发展进程和局势变化,对发展主题和已构建体系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和迭代升级(理论上称为“和谐耦合”)。例如,面对美国对我国的打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俄乌冲突的影响等,我国的阶段性发展主题和目标需要作相应的调整。领导力不断提升及和谐心智的养成(理论上称为“和谐领导力”)。领导者在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领导的智慧和驾驭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两个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智模式是深植我们内心,关于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心智模式对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谐管理的思想有助于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提升和心智模式的升级。

简言之,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需要随时保持战略的清晰(愿景使命导向)、工作重心的聚焦(主题思维)、对趋势的洞见和突变的敏锐(和谐主题的调整),营造生态系统(根据和谐主题对“和则”与“谐则”体系的恰当运用)以及维护上述几方面有机配合所形成的和谐生态(和谐扩展)。

和谐管理理论的特点

在思想上,体现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和谐管理理论在继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管理科学成果,反映了现代管理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东方管理主张“天人合一”,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社会稳定。而西方管理崇尚理性和科学,但在面对人参与的复杂系统时,就会出现控制困难和合成谬误。和谐管理理论基于对复杂系统的深刻认识,顺应管理领域正在从纯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模式向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管理模式转型的趋势,为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带来的管理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在方法论上,突出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与西方功能研究法将整体分成部分分别研究不同,和谐管理理论采用“要素—组织—内环境—外环境—总体”的总体论研究方法。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和谐管理理论提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明确了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及如何互补的问题。这有利于发现组织低层次构成上的不完善之处,进而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在组织高层进行弥补。这种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视野在复杂环境下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中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

在价值观上,特别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组织中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感知,在动机的驱使下,对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认知加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东方管理智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①苏东水:《论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第40—41页。东方管理注重提高组织成员的能动性,从组织中人的特点出发,构建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积极性的组织文化与激励措施等。与东方管理不同,西方管理比较重视管理中物的要素,强调科学管理。在东方整体思维的引导下,和谐管理理论通过制定与“谐则”适配的“和则”,并构建恰当的“和谐耦合机制”,从整体层面上促进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

在应用上,提供了一种宏观层面、动态发展的全局视野。和谐管理理论首先是一种对组织系统的宏观思考,让人们既关注组织内在的机理,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运作规律。有别于主张“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相加所构成”的构成论思想,和谐管理理论采用的是基于生成论哲学的复杂性思维,认为复杂系统并非只是由部分相加而成,而且还包括了这些部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谐管理理论不只是认识问题和解释现象,而且提供了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体系和整合工具。和谐管理理论已经被用于组织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国家创新体系、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中,也在医疗、农村建设、高校管理、大型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例如,研究表明,医疗护理团队学习和实施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量以及降低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流程中的失误率。②席酉民、熊畅、刘鹏:《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述评》,《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第201页。

和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创新生态构建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③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4日,第6版。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部署。创新生态是推进技术和经济创新发展所必需的机构和人员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其核心要素包括公共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业、创新群体和创新土壤(环境和平台)。创新的真正发生不仅需要创新主体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探索精神,还需要组织文化的滋养、创新平台的支持、创新社群的互动等。和谐管理理论重视整体的系统观、主动干预的动态演化观,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创新生态形成与演化的关键所在,并以设计和演化双规则构建发展机制、支持平台和共生文化,以包容的精神构建利益共同体,激发创造活力,实现多赢。

创新生态的定位和定向。创新生态是孕育创新的温床。创新的涌现取决于创新生态中的机遇、参与者和环境。就发展机遇而言,当前我们正处于以5G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再加上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技术封锁,创新无论是可能性、迫切性、必要性都毋庸多言。就创新主体而言,创新取决于人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思维。前者必须坚守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而后者受制于人的知识储备、好奇心、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就创新环境而言,成功标准的单一化、短期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完善的人才和成果评价体系、项目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利于创新的大范围涌现。构建创新生态必须解决创新主体和环境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方向是促进和保护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的孕育。其根本定位是激活人的内在发展动力,营造鼓励各类人才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制度和文化。

创新生态的发展主题。发展主题的选择一般要进行历史总结、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再考虑各主要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可动员的资源、发展进程、情境转换等因素,由主要参与者通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也可能来自于领导者的远见。一般而言,发展主题的确定涉及一系列关键事项的优先排序。激活科学与技术系统的创新活力是创新生态发展的关键主题。如何配置科技资源、评价研究成果、鼓励学术自由、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促进教研产社融合、合理认可科研贡献等是该主题要解决的问题。此方面已有大量讨论,不再赘述。

创新生态的孕育与构建。在创新生态定位和发展主题明晰之后,就可以利用“和”与“谐”两种机制构建创新系统。根据发展主题的特性,利用“和”的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等营造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从而形成发展共同体,激活所有参与主体的创造力。同时,利用“谐”的机理,对可以事先预见和安排的要素或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优化,形成支撑创新生态的共享平台、组织方式、流程规范等,确保创新效率。我国现在面对的是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缺乏引领性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单纯依靠理性设计解决,也不能依靠无序的随机尝试,必须坚持设计与演化并重,由多元参与主体互补式协作、替代式竞争。①替代式竞争是指来自跨行业、跨领域的竞争。

创新生态的动态调整与和谐耦合。创新生态的演化有多个方向,需要不断地校准方向。这种动态调整对于创新生态的进化和升级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定位和主题、“和”与“谐”手段的耦合关系。通过动态平衡和边缘创新等方式,和谐耦合可以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扩展或升级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尽管无法完全依靠理性设计掌控发展局势,但这给具有良好经验直觉和远见的关键行动者提供了隐约可见的线索和迹象,为他们智慧地穿针引线、适当地干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创造了可能性。

和谐领导与和谐心智。创新生态中的领导并不必然是某个具体的领导者,也可能是一种能够整合主要参与者领导智慧的机制。因为共生于一个体系中,各具特色有助于产生创新,协同共生可以实现生态效应。所以“和而不同”是领导个性和生态集体领导智慧的基础。和谐心智是指按照和谐管理理论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定位导向的系统观和动态演化观,发展主题的方向感,“谐”与“和”双机制互动的生态系统构建,支撑和谐耦合的融合力与平衡力,突破现状、升级和谐的边缘创新力等。和谐领导力主要包括:面向未来定位和定向的判断力,确定发展主题的学习力,利用“谐”机制的控制力,培育“和”机制的影响力,实现和谐耦合的创造力等。如果各类主体能够培育和谐心智,习得和谐领导力,就会提升集体领导智慧,促进创新生态持续升级。

总之,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创新生态构建、持续扩展和升级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和理论工具,期待为我国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理论生态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坚持理论创新
“生态养生”娱晚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