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途径

2022-12-16□赵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双师职称双师型

□赵 河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准确分析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建设途径,是提升新时代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一)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2021 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共有职业院校731 所,其中中职学校632所(含技工学校),高职院校99 所。中职学校专任教师4.79 万人;高职专任教师与普通本科专任教师共14.25 万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总数的33.7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59.49%。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范围及方式

为掌握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第一手材料,增强样本的典型性,课题组制定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对任课教师及中层干部、校级领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调查选取了全省12 个省辖市共计36 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442 份。

(三)调研情况分析

1.学历情况。参与调查的2442 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79.56%,硕士学历者18.68%,博士学历者0.37%,学历基本达标。

2.职称情况。助理职称29.99%,中级职称46.01%,副高职称23.15%。正高职称0.86%,70%以上的教师职称还处于中级以下,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3.从事职业教育年限。12.53%的教师近3 年才入职,3 到5 年入职教师占6.84%,12.86%教师入职5-10 年,67.76%的教师入职10 年以上。结合职称情况,可以看出80.62%的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龄大都超过了6 年,但是职称仍然在中级以下,这两者严重不成比例。

4.入校之前接受培训情况。2442 名教师中接受职前培训超过1 年的只占到30%左右,也就是70%左右的教师未经过较为系统的职前培训。

5.近三年接受培训情况。教师接受培训形式多样,但集中在“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深入生产一线,到企业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到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提供了比较有力的保障以及各职业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给予了强力支持。

6.取得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教师拥有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有待改进,70%以上的教师只拥有1 个或者没有其他职业资格证书。

7.下基层、企业实践情况。教师深入基层和企业实践的机会少,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足2年,这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不符。

8.“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接近67%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通过岗位模式进行,并表现出了比较大的渴望;25.11%的教师认为应该通过企业模块进行培养。

9.“双师型”教师能力欠缺及提升路径。调查分析认为,大多数教师认为自身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渴望通过职后进修、培训提升自身的“双师型”教师素养。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评价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主要是具有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但由于各地认定标准不一,出现了评价失真、操作失序、导向失误等现象,“双师型”教师拥有的技能水平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从事理论教学多年的专业课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是一种量变到质过程,不是短时间通过突击培训从形式上拿了一个技能等级证书就具备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素质、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教师定位,其核心就是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示范,通俗点讲就是让教师“文武双全”。如果缺少了这些,所谓“双师型”教师仅仅还停留在表象,没有根本素质的改变,长时间就沦为有名无实的“双证型”教师了。

(二)学校层面

1.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近年来一直在向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壮大、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双师型”教师总体数量不能满足河南省职业教育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不合理,在一线教学岗位大多数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明显缺乏;三是职称结构欠佳,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数量少,大多数中青年骨干教师已经达到评审高级职称的条件和年限,苦于没有指标无法评聘,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四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入口关侧重于选择从高校选择博士、硕士,这些新进教师大多以理论学习与研究为主,仅仅依靠短期培训,很难有效提高实践能力。

2.补充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虽然非常渴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大多数企业技术人才的学历都不符合职业院校教师要求,种种限制使得企业技术人才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职业院校,只能通过兼职教师的身份任教,这又引发新的矛盾。企业技术人才具备教学所需要的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但在教育理论和教学素养方面比较欠缺,这种素养短时间又不可能培养起来。兼职教师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在学校教学只是“副业”,他们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不够,在学校上课主要是经济的需求。

3.培训渠道不通畅。目前,解决“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是“走出去、引进来”,但是“自身造血”也是一个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却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首先,需要接受培训的教师大都在一线忙于教学,教学任务繁重,除寒、暑假几乎没有时间能深入企业进行技能提高。其次,培训经费不足。上级部门设置的培训有专项经费,但是能够参与的人数有限,而学校自身组织的培训少且内容有限。再次,行业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不会太关心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很难主动且系统地为教师提供各种实践岗位的机会。最后,相关政策条例还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和河南省出台了鼓励校企联合培训的政策,可实际上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外实训基地虽然不断增多,但教师实践培养体系往往停留在书面,落实不够,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

4.激励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在教师工资和津贴分配上,依然实行“一刀切”“大锅饭”的原则,并没有从“双师型”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上考虑,因此很难引起教师对技能的重视。在职称评聘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依然受普通高校职称评审的影响,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盲目强调论文数量与课题的多少,而实践教学在评审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这样间接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缓慢、成效不明显。

(三)教师层面

1.创新能力不足。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往往需要教师的努力,在这样的热情下才能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缺少了这种热情,他们对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就会严重不足,也就不能很好把握职业院校“职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方面知识的培养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此外,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跟紧时代及时更新,这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2.职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职业能力整体不强,一些公共课教师所教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毫无关系,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大多是纸上谈兵,与实际有很大的偏差,实习指导教师不注意新的国家标准的学习,指导实验能力和综合辅导能力跟不上知识的发展进步。职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势必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技术不过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最终造成人才培养的偏差。

3.科研水平不高。职业院校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深入发掘专业精髓的氛围不够浓厚,加之教学研究经费较少,导致许多职业学校教师没有接地气的高水准论文和实践技术创新等教育研究成果。

(四)企业层面

当前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想方设法推动校企合作更加深度化发展,校企合作不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达到了预期目标。然而,对许多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依然是形式化和表面化,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性,任何一方的偏差都会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无法深入、难以落实。

三、“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途径

只有聚焦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构成,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强化新教师入职教育,才能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一)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

职业院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根据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上报培训任务安排教师参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积极争取多的名额让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甚至是出国培训。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各种培养机制:一是学校主导模式,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或者联系一系列师资培养的媒介,使更多的教师能参与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中来。二是校企合作模式,目前运用的学校较多,是“教学在学校、实践在企业、教师在流动”。三是中外合作模式,应用相对不多,比如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这种培训使教师能够开阔眼界,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往往更高。

(二)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政策

依托河南省教育厅联合各个厅局成立的各种企业行业指导委员会,深化校企合作,拉近与企业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计划。这种企业实践长达六个月,保证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河南省一些专业建设比较好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展比较快,且与企业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合作,使得教师的培养系统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系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三)青睐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职业院校要吸引有多年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创造到学校上课的条件,使其能成为职业院校的专兼职教师,发挥其实践能力的优势,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打造河南省知名职业院校的必经之路,是创特色院校的关键。职业院校要从实际出发,突破制度对行业内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的种种束缚,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技术特长,使兼职教师带动本校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种种探索,加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中使本校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完善学校的专业建设内容,最终形成学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上,这不仅需要考评教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要考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双师型”的考核评价就是对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综合考查。通过评价过程的检验、评价结果的反馈,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双师职称双师型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