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认同的民俗文化影像创作
——以湘西苗族服饰文化为例

2022-12-16吴仪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苗绣银饰服饰文化

吴仪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1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及服饰文化

1.1 湘西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民俗文化形成于苗族,由苗族人民创造、保存、享用和继承。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历史上遭受灾害、经常流离失所的民族。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九黎族和苗族集团。苗族先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了灿烂的农业文化,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苗族传统民俗文化,同汉族民俗文化一样,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体现了积极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经过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优秀的民俗文化。苗族名字的定义来源于以服饰、装饰、民居,形成了“红苗”、“花苗”和“青苗”等称呼。由服饰衍生出来的苗族歌舞文化使苗族以歌舞著称。此外,在“礼俗文化”的影响下,酒歌丧歌以及拉鼓节、芦笙节、踩花山等民俗逐渐融入苗年前后的生活。

1.2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概述

1.2.1 服饰文化和图腾文化

说起苗族的服饰文化,就不得不说一下苗族的“图腾文化”,苗族人民有着自己的信仰,苗族先民最早崇尚自然,对于太阳、月亮、天地、山川、河流都有所信仰,苗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其对大自然的信仰和敬畏之情衍生了丰富的“图腾文化”[1],图腾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语言的功能,成为苗族先民表达敬畏,传递信息的工具。苗族人民把图腾依托服饰和头饰等表达出来,故而我们在苗族的服饰中会看到大量的图案和纹样,如树木、飞鸟、蝴蝶、凤凰等。自苗族服饰被发现以来,就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称,苗族服饰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研究苗族历史,研究苗族变迁史和苗族自然崇拜的关键文化。

1.2.2 苗族服饰的特征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是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服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规范。不仅反映了湘西苗族淳朴奇丽的人文精神,还发展出了与服饰相关的工艺,其中苗绣和银饰是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苗绣

苗族人民用苗绣的方式将苗族的图腾文化展现在服饰上。苗绣的纹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的写实纹样,如花、鸟、蝴蝶等自然界实物,这类实物占比较多。一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的纹样,是在写实的基础上简化造型形成的纹样,如神犬等;第三类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如水纹、云纹等图案。其中,龙和蝴蝶是苗绣最重要的部分,龙是苗族的图腾崇拜,蝴蝶是苗族先祖的起源传说,两者在苗族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湘西苗绣技法精致复杂,主要有钉线绣、平针绣、挑针绣、串绣、打籽绣、贴花绣等,其中最为精美的绣衣是绣饰精美的“银衣”,这种“银衣”是将许多银片、银铃钉在衣服的前襟、后背、衣袖上,是苗服中的“盛装”[2]。

(2)银饰

苗族银饰主要见于苗族人民的头饰。银饰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其品种、图案设计和花纹勾勒、制作组装都蕴含着苗族人民爱美的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苗绣一样,苗族银饰也有丰富的纹样,银饰纹样写实为主,写意为辅。银饰承载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苗族传承千年的神话传说,银饰的纹样结构一般采用对称方式和对比手法,给人以整体性的视觉审美感受,银饰对于秩序感非常看重,整体呈现出端庄大气质感。

(3)蜡染

湘西苗族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湘西苗族布料制作的一种方式。将蜡染后的布料用于服饰,使得苗族服饰呈现出不同于苗绣的特征。湘西苗族蜡染展现了苗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蜡染制作工艺步骤大致分为六大步骤,分别是工具准备、融蜡、绘制、染色、脱蜡、洗涤。首先将绘制蜡染纹样的棉布或者麻布准备好,将布浸泡在草木灰滤水中,洗去布上的浆料和杂质;然后用防染材料——当地的蜂蜡,将蜡液绘制在布料上,从而达到局部防染的效果。蜡染工具由各种形状的蜡刀为主,绘制的纹样主要是苗族人民常见的图腾纹样。等蜡液在布表面凝固以后,放置于蓝靛染料的染缸中,经过多次浸染后,确认布已染好后,便可将布捞出晾晒进行氧化固色。古色完成后,将布放进清水中煮制,直到完全脱落,将布清洗干净,晾干即可。湘西蜡染在图案特征和造型手法上颇具艺术特征,其图案特征于苗绣的图案特征相似,主要以自然万物为图案,突出苗族万物为灵的坚持,在造型手法上,苗族蜡染大胆使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得蜡染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具有奇丽的审美价值。

2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及其表达方式

2.1 服饰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进程》一书中,作者乔纳森将文化在“认同建构与结构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为三类:人类学描述的“客观性”、族群归属的“识别性”、意识形态的“政治性”[3]。“客观性”是文化的社会属性,通过社会属性而产生的认同。如湘西苗族文化的服饰文化,展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温暖有爱,人对万物有灵的坚持。“识别性”是族群内部对自己的识别,是基于环境、语言的共同性下引起的认同,如苗绣和银饰是对苗族这一族群的认同,是苗族历代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心理认同根基,通过服饰文化,苗族千年传说得以传承,苗族种族的精神得以延续。“政治性”强调的是在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上的一致性,通过服饰的认同所表达的对淳朴价值观的认同,是苗族服饰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价值。可见,文化在认同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2.2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

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例,此间的文化认同包括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文化认同都可以作为影像化作品创作的一个主题。

2.2.1 自然类型的表达方式:审美符号、自然符号、人性符号

自然类型的符号力量,是来自人类追寻意义的需要,来自人类对于文化过程的需要。意义的外形就是用符号来进行表达。其中,自然类型的符号是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共有的符号内容。

审美符号:基于美的认识而产生文化认同的符号。苗绣所表达的自然之美;银饰所表达的对称之美;图腾所表达的绘画之美,都是文化认同的符号。

自然符号: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产生文化认同的符号。如图腾背后所寓意的“万物有灵”的精神正是文化认同所需要的符号。

人性符号: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而产生文化认同的符号。如通过苗绣和银饰所传递的苗族人民勤劳淳朴、对美的追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等价值观。

苗族服饰所表达的自然之美、对称之美、绘画之美、图腾背后所寓意的“万物有灵”的精神、通过苗绣和银饰所传递的苗族人民勤劳淳朴、对美的追求、对自自然类型的表达方式。

2.2.2 协商的符号:语言符号、文化符号、价值符号

所谓协商的符号,是指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的接受者如果双方缺乏共情的背景积累,那么就需要采取协商的符号来进行表达。苗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苗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少不了协商符号的辅助。

语言符号: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是苗族服饰上的纹样代表了语言是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可以以苗族服饰上的图案作为拍摄主题,将苗族特有的“语言”进行诠释,最终通过汉语的共同性完成对苗族文化的协商。

文化符号:苗族人民有其特有的生存文化、政治文化、家庭管理文化,这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影像创作者需要将文化的差异进行描述,并且对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诠释。比如,苗族服饰表达了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爱美之情。这可以作为文化符号。

价值符号:每个少数民族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不同价值观的民族应当学会相互尊重。对于有价值冲突的地方,影像创作者应当用关注、讨论的方式进行矛盾化解和协商,以求在拍摄过程中获得苗族人民的认可,从而对苗族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度记录。

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服饰上的图腾就是语言、文化符号。苗族人民有其特有的生存文化、政治文化、家庭管理文化和价值符号,而这些符号中有着苗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

3 已有的苗族服饰文化影像作品简介

作为苗族的代表符号,以苗族服饰为题材的电影也有很多。如《阿娜依》就展现了苗族前任盛装银饰的大场面,女主角阿娜依五岁开始就学习苗族刺绣,影片中有大量关于苗族绣花、苗族蜡染的记录。《云上太阳》中对苗族刺绣多有描述,并通过节庆活动、日常生活将苗族服饰色彩的传统韵味和独特性展现了出来[5]。《我从远古走来》(苗族篇)则梳理了苗族服饰的整个演变过程,以视觉艺术的角度追根溯源,展现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已有的影像作品重人文、重故事、重民俗文化的还原,但是也因为过分重视对民俗文化的还原,使得观众对于这类作品有着深深的距离感,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难以产生文化认同,因此,在基于文化认同的影像创作中,创作者们应当尽量避免如是问题的发生。

4 基于文化认同的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影像创作方向

通过走访湘西苗族各地,对苗族服饰的历史、苗绣和银饰的制作过程、苗族服饰与苗族节日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影像创作内容:

4.1 苗族服饰背后的故事是挖掘的重点

通过文献材料能够了解到,苗族的服饰文化作为当今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为苗族服饰文化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现在穿苗族服饰不仅仅是为了美,或者为了旅游拍照,更是为了传承苗族的精神,是文化认同。因此在对苗族服饰文化做影像创作的时候,应当注意挖掘每一件服饰背后的故事,如苗族人民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所穿戴的服饰的故事、图腾的故事等。

4.2 影像创作需要满足时代性

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传承千年的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并不完全与时俱进,如果影像作品纯粹还原苗族服饰文化的原生素材特色,就需要对整个苗族历史进行相应的解释,这样不仅会使影像作品的重心模糊,让影像作品失焦,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最好的方式是借助现代化的表达工具和表达方式,对服饰文化进行现代化解读,使得影像作品与时俱进,与观众的生活产生关联,这在文化认同层面也比较容易实现。影像创作可以从某一现代化视角入手进行记录,如将苗族服饰元素与当代时尚元素进行比较拍摄;又如用航拍的方式将苗族建筑的特色进行记录。满足时代性的需求也是让民俗文化更好传承的方式,因此影像作品应当注重满足时代性。

4.3 探索服饰文化影视IP 化的方式

以服饰文化为背景创作自己的故事,则是民俗文化IP 化的表达方式。民俗文化IP 化是当代电影、影视剧和网剧青睐的方向,如著名电影《大鱼海棠》,就是将福建的土楼文化作为电影的背景,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土楼的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对当代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播的贡献。因此,这种类型的影像化作品不需要过于重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而是需要注重影像作品故事结构的完整性,文化价值表达的完整性。苗族服饰文化作为完整且相对独立的IP,可以作为湘西民俗文化的一大IP 进行多样化创作,突破原有的民俗创作的限制,尝试与其他现代价值观进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5 结语

服饰文化是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苗族服饰文化特征的梳理,总结出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其艺术之美,民俗之美,更要深度挖掘服饰文化背后的故事,给予文化认同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考察,是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角考察整个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视觉美学、视觉语言和视觉认知特征,以此提炼的服饰文化影像创作的创新方法,能够为其他民俗文化的影像创作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苗绣银饰服饰文化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高浮雕银饰
银饰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