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2-12-16

考试周刊 2022年4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班级

魏 佳

一、 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核心素养简单地来讲,就是学生在课堂当中了解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后,随之生成的其他各项能力、习惯品质以及思想情感等多元化的素养,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传授完新的知识内容之后,保留下来的能力素养,进一步推动学生能够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必备品格以及关键知识。因此,核心素养相较于过去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提升发展具有更全面的特点。而基于道德与法治九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社会自主发展以及强化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产生能够得到立体的成长发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特点,以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学核心素养。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沉浸体验

认知心理学这一教育理念提出要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通过沉浸式的学习过程结合思考与理解,进一步提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学科教学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道德行为,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迁移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迁移应用能力,进一步构建坚定牢固的道德信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约束,达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开展“为父母分担”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投射两组图片,一组是学生凌乱的卧室,鞋子衣服袜子等杂物在房间中随意地丢弃,书籍也胡乱地放在书桌上,甚至还有一些垃圾、零食等,而房间内的父母正气喘吁吁,用手抹去额头的汗,在为孩子收拾脏乱差的卧室。而另一组照片则是干干净净的房间,房间内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书桌上的书也摆放得整整齐齐,房间内的小朋友正和父母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聊天。在两组图片的直观视觉冲击下,教师这时构建相应的探究情境,学生在小组当中讨论自己认为哪一位小朋友的行为正确,并阐述自己的理由。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示自己喜欢将房间收拾得整洁干净的小朋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既然我们都认为让父母收拾自己的房间十分的辛苦,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不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从将自己卧室收拾得干净整洁做起。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会提出为父母分担家务的一些可行计划,如将自己的卧室保持干净整洁。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父母辛劳的感恩之情,踊跃地进行发言,能够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对教学情境的带入,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为父母分担劳动的正确习惯,并提升学生社会责任、身心健康等能力核心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推动知行统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道德行为,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迁移,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开展“与班级共成长”这一板块的教学时,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导入时,可以设置以下生活化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当中讨论交流,尝试回答为什么每个班级都要设置值日这一环节。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实际经验,说出值日能够保持我们班级环境的整洁,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干净清爽的环境当中进行生活和学习。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班级环境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既然同学们都了解到了班级环境卫生的重要价值,那你们觉得维护班级环境是某一位同学的责任吗?让学生意识到班级环境的维护,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当中交流讨论,要维护班级环境,进一步推动班级建设,我们可以开展哪些工作,而在生活当中,又有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可以做的呢。学生在小组当中和同伴进行激烈的沟通讨论,写出了班级值日生需要完成的一些具体工作内容,如擦黑板、整理教具、安排卫生人员等。随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班级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同学随手乱扔废纸、同学拒绝值日以及不爱护班级卫生的现状,举手回答这些情景当中哪些行为存在问题,为什么这些行为不正确。通过这一问题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班级卫生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维护的意识,班级值日是全体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总结出来的值日生工作内容,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具体阐述自己应当如何值日,怎样才能构建更加良好的班级环境。本节课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实践生活学习经验来开展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程度较高,并且将课本知识内容渗透到实践生活当中,提高了知识内容的应用性,实现了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尊重认知规律,重构学习过程

过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单方面的为学生讲述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生进行机械式的背诵记忆,虽然能够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知识内容,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思维加工,以及对道德与法治规范的深入理解,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性较强并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的阶段,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构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板块的教学时,虽然教师通过内容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一些废弃物再次进行回收利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难深入地理解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意义,以及利用后物品具体的应用途径,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缺乏真正地深入思考。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为其他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表演,让一名学生将使用过的废纸扔在地上,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地上这张废弃物。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将地上的废弃纸张扔到垃圾桶当中,这时教师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处理掉这张废弃纸张,但是这个废弃纸张有没有产生怎样的价值。学生经过思考之后,会得出废弃纸张扔进垃圾桶之后,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价值,反而会使环保工人运输垃圾时的工作量提升。教师又可以引导讲台上的学生将这张废弃纸张通过折纸制作为一个纸质的垃圾桶。这时教师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进行思考,将这张废纸再利用制作成垃圾桶后,这张废弃纸张是否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容易得出这个纸质的垃圾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往里面丢弃一些不需要的废旧垃圾。经过学生在讲台上的实际情境演绎,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回收利用废弃物的重要价值,这时教师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当中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将废纸进行怎样的回收利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进行回收利用?而这些废弃物又具有哪些回收利用途径?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一下,学生会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探究如何有效地重复利用我们生活当中的废弃物,将其变废为宝,并且深刻理解变废为宝的重要价值。教师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学会学习,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自主思维加工,为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多项学科核心素养。

(四)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趣味课堂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生都不喜欢听老师讲枯燥的道理和知识。因为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所以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学习。教师长期使用枯燥的学习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感觉道德与法治学习是非常无聊和乏味的,不利于将学生引入课堂活动中。所以,在现代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着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也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育的优化创新。所以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图片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课堂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例如,在学习“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一部分课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给学生讲了许多交通规则,要求学生在上学路上注意安全等,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所了解和认识,而该部分的知识内容是需要站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学习和了解的。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历,那么他们是很难想象出相关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或者通过与父母交流等方式,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呢?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国家的交通和通信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学生就会围绕着教师提出的这些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收集的相关视频、图片等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课堂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各个部分着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主动发表自身想法和观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情况有着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能够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中感受到祖国的蓬勃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了解交通和通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认识到遵守交通和通信道德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五)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构建生动鲜活的情境教学模式

随着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应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也充满着各种可能,教师应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其中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具有良好效果的课堂开展方式之一。不仅可以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形成的感官冲击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发挥出情境教学的情感激活优势,真正地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大代表为人民”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想要通过让学生更充分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流程,从而真正地认识到尽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重要的权力机关,然而作为权力机关核心的人民代表却是实实在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进而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树立爱国情感。为了构建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播放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场视频以及人民代表选举时的讲话片段,其中可以包含一些代表的简短发言,发言内容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致力于在普通岗位上发光发热、建设祖国的深情。如此一来便营造出了生动鲜活的情境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呈现方式。

2. 借助活泼有效的小组探讨交流形式

教师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活动中,往往更多的是发挥讲授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消化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实际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掌握各个教学重、难点,还不能很好地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教师应在开展爱国主义融合式教育活动时积极转变教学形式,充分激活课堂主体的主动性,突显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所处的位置,为此,可采用小组探讨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自由阐述各自的观点看法,以此增强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学习“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对我国宪法有了基础认识和理解后,展示1954年宪法的图片,同时,出示诸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为何说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学生通过对课本相关知识的学习,再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展开热烈的探讨,很多小组的学生都能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各行各业都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而整个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等出发,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断强大的经济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强调,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心底产生对国家的自豪感,树立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为学生培养多元坚实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生理以及心理都能够得到积极健康的成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保障学生积极健康正确生活的基础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深入对核心素养的意义、构成元素进行探究了解,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指导,采取更加科学、更加适宜以及更加多元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班级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班级“四小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不称心的新班级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