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2-12-16李显云

考试周刊 2022年4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课外阅读

李显云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新的教育改革开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使得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合理。2022年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学生共提出了15点阅读要求,其中对朗读阅读课文、阅读理解、课外阅读都进行了规定,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从方方面面都对学生的阅读制定了标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再用传统的阅读思想展开教学,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善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初中语文新课标相关概述

2022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15点要求,其中1到3点是让学生用朗读、默读、略读的方式来阅读课文。而4到7点指出学生在阅读时要懂得主要内容、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中明白说明、抒情等,这几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够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要能够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主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要求。而第8点到第10点提出,要能够观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判断,要阅读科技作品体会作品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要能够阅读议论文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对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要诵读古诗词并积累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些主要是从观点、精神情感入手,旨在让学生在阅读时重点感悟阅读内涵,要能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阅读意识、自己的观点,对文章进行辩证地看待,同时学生还要受到文章中思想情感的熏陶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形成正确的三观。12到13点指出,让学生背诵优秀的诗文并学习常用的阅读技巧,这两点在于让学生在阅读时要从阅读技巧、语法知识点上对阅读文章进行思考。14和15点指出,要学会利用网络搜集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要广泛阅读各类课外读物并且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至少要阅读2~3部名著。这两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地规定,旨在让学生多阅读,扩大阅读面和阅读视野,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综上可见,新课程标准从阅读方法、阅读理解、阅读内涵、阅读技巧、阅读量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了要求。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把以上内容融入阅读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和技巧,还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挖掘阅读内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三观。最后还要拓展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包括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在阅读学习中所表现的审美体验文化品位等。语文要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语文要素的内涵十分丰富,初中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字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阅读作为复杂的精神文化活动,只有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反复琢磨才能够把握阅读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汲取精神营养,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技巧,还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展开阅读,这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阅读不仅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和作者、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交际,而是围绕教材文本让学生和教师、作者、文本展开精神层面的交流,这可以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发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三)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需要学生从语文知识阅读技巧上对文本资料进行系统地剖析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从文化品质、思想感情上对文本内涵进行理解,如此可以从能力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积极作用,而这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学习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预习是自主学习活动,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文本内容有大致了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前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激发学生对新文本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预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预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展现科学的预习提示,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文本体裁主要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这几种文本,那么教师在让学生预习前要先针对课文文本给学生展现预习提示。预习提示要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还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最好可以让学生明白主要内容。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这一课为例,本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预习时,要先着重给学生讲解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基本常识。在讲解完回忆性散文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大致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散文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布置以下预习任务: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②文章中提到作者谢谢老王给她的香油和鸡蛋,然后老王说“我不要钱”,老王为什么不要钱?这句话表现了老王的哪些特点?③文章描写老王时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④阅读整篇文章并用两个字来概括文章的情感。

在给学生设计了预习提示和预习内容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预习态度。部分学生只是将文章读了一遍就算完成了预习任务,这样的预习是没有成效的。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阅读,因此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要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探究兴趣展开阅读。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预习方法丰富多样,如朗读法、设问法、查找法等,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方法展开预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把标记法和查找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查找有关文章背景的资料,一边标注重点段落重点词句,以此既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对文章进行琢磨深思,又可以让学生的预习更加系统高效,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创设阅读情境培养感知能力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文体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将情境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022新课标的前3点首先对阅读方法进行了阐述,教师要基于阅读的特点创设朗读情境。阅读的特点之一就在于读书声,在读书声中可以活跃阅读气氛让阅读更加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还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了解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初步的启迪。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在朗读时要语音标准、感情充沛,要在朗读中动情并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朗读方法,既要读懂内容又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而当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可以依据文本意境播放相应的音乐。如学生在朗读《黄河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大气磅礴的纯音乐,用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黄河颂》豪迈、大气磅礴的气势。又如学生在读《背影》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带有丝丝悲伤的、温柔的音乐,通过这一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把感情放缓,一边朗读一边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想念,如此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朗读情境中提高文章的感知能力。

除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图像给学生创设情境。若朗读情境是从意境上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感知,图像和视频则是直接从视觉上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就是难以对纯文字进行联想,教师基于这一点把文本内容通过视频、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进行展示,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课为例,本课是文言文题材,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并且文章当中有大量的物象描写,如开头就讲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部分学生在读到这一句时脑海中难以想象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水墨画视频给学生展示陶渊明所看到的桃花林景象。教师利用水墨画视频可以先展现本篇文章唯美梦幻、古典的意境,又通过视频中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桃花林的具体场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陶渊明看到桃花林时的所思所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三)通过文本解读培养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要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基于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用教条式的语言进行重复地讲解,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化思维,如一提到杜甫就说到忧国忧民、一提到记叙文就提到夹叙夹议,实际上杜甫前期的诗文是豪迈奔放的,若教师始终采用教条式的语言进行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误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还要进行对比学习。如虽然杜甫后期的诗文风格都是忧国忧民类,但是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拿杜甫前期的诗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找到文本中的支点,并引导学生基于支点展开深入的探究。以《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为例,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可以把论点、论证、论据作为支点让学生进行逐步的探究。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论点并将文章的论点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分别寻找每一个论点的论证是什么,最后再根据论证寻找论据并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还可以引领学生直达文章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一个论点教师可以基于科学知识展开文本解读,并让学生一边梳理文章内容一边思考“为什么标题要取为大自然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物候学相关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巩固练习培养运用能力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知识后教师还要注重知识迁移,即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较为零散,而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牢固地掌握就离不开知识应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的阅读巩固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到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训练以此来巩固学习内容。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注重质而非量。其次,对训练内容教师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阅读训练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字词句段的语言文字知识,又要让学生运用教师所传授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完成训练任务,最后又要让学生根据阅读训练总结文本内涵以及情感价值观,并让学生基于情感价值观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发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作用,又可以让学生构建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如此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五)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260万字,且每学年要阅读2~3部名著,基于这一点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利用长假时间,选择4大名著+其他名著的方式让学生展开阅读。如第一学年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阅读任务是《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学年的课外阅读任务是《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第三学年的课外阅读任务是《水浒传》+《悲惨的世界》。学生需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阅读完这两本名著,而在每一学年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课外阅读压力分担到寒暑假中,既不会给学生的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负担又可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除此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给学生推荐短篇的阅读篇目,教师可以基于课内阅读教学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以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这一课为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关雎》和《蒹葭》这两篇文章,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诗经国风邺风击鼓》《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这两篇文章展开阅读。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岳阳楼记》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滕王阁序》进行阅读,当学生阅读完后需要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阐述讲解。教师可以在课前花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的中心思想、思想感情让学生展开交流探讨,如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新课标中的阅读要求进行深入地解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阅读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课外阅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