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2-12-16

考试周刊 2022年40期
关键词:深度文章语文

何 如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不断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实践,这些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全面优秀的人才,既注重教师如何教,也重视学生如何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21世纪学生要形成关键技能“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目前把深度学习分为两种内涵理解:一是机器学习中表征学习法的一种,是试图用多种非线性变换对数据进行多层抽象的算法。二是教育界研究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概念的起点是处理信息的深、浅层水平差异,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本质上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拥有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其他学者基于此理论对深度学习展开了大量研究。

通过对我国教育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发现,专家学者把深度学习理解为把学科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素养,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进阶式知识学习以及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并且深度学习可以在情境中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吕林海教授把深度学习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认知活动,学习者要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并建构知识体系。第二层面是综合知识以及知识的创新。这属于高阶认知活动,是对知识的创新。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就是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在这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在我国小学阶段教师想要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获得知识、建构知识、融汇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获得成果体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学习样态。

二、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

尽管深度学习理论逐渐开始在小学教育中运用,但是仍然有大部分教师表示对深度学习理论还较为陌生;有些教师对深度学习理论有初步理解但是没有深入地接触过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与深度学习相关的内容,如深度学习的特征、如何把深度学习和语文教学进行结合;部分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着眼于学生认知层面没有关注到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层面。深度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还是让学生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以及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还是较为片面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贯彻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与深度学习理念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没有对深度学习产生深刻的认知,那么教师就不能把这一理论灵活贴切地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教师对核心知识的认知有较大的偏差,大多数都偏向于策略性认知,如教师一谈到批判性思维就会想到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但是很难想到要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等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在知识迁移方面,部分教师也很少做到课内外知识之间的迁移,这样教师就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领域,但是对学生认知领域的培养还处于基础阶段,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进行深入地培养。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较少涉及核心策略知识,如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等。这些策略在阅读学习中体现为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教师监督学生执行阅读任务、教师调节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学生加深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认知结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系统地帮助学生认知元认知策略,也没有告诉学生该如何灵活地使用元认知策略。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这样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有不利影响。

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学习中的课前预习环节

根据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调查研究发现,适当的语文课前预习对浅层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尽管预习是在深度学习发生之前,但语文学科的特征决定了语言内容与深度学习紧密相连。在日常的学习中,修辞以及字词句的深度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设定预习目标,在必要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预习材料,如导学案。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白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导学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本课的文章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等。除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从课外角度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电子导学案,电子导学案上有本次的预习目标,学生可以基于教师给出的文章背景资料、作者资料以及电子导学案展开阅读。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本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教师还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查找任务,在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生字词,教师可以布置两个任务:①将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②文中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将描写白鹅的语句勾画出来。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中语言文字积累的学习任务群,并且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深度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任务,这在预习环节中是高层次要求,学生要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展开学习。如教师的问题是: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层次是什么?学生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在预习时如果书中有直接的答案学生要用笔将这些答案勾画出来,而此环节的作用是检验学生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初步阅读理解、哪些内容需要通过深入讲解理解,并且这一环节也是推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策略之一。

在布置完任务让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在课前基于学习主题让学生自主展开观点表达。2022语文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其中指出要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那么教师可以先确定学习主题为“通过预习有哪些学习收获”,学生可以从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阐述。这一环节教师主要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学习交流,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构建能力,这对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有积极作用。

(二)探究发现引出主要学习活动

教学互动对深度学习有重要作用,而思考交流、感知体验是语文学习中互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实现深度学习的最佳路径。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其中之一是梳理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探究发现活动和互动教学进行结合,教师可以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找出教材当中的核心问题,然后通过互动教学引出主要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对词句进行理解或对内容表达方式进行理解都难以达到有效的深度学习成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感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体验的探究学习情境,并拓展知识维度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内涵。以《三月桃花水》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前要先对文章进行分析。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文章当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要先确定深度学习目标,除了让学生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外,教师要通过文章学习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感受散文的特点并通过文章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同时通过本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情境。教师基于本课的文章拟定“三月”和“桃花”这一生活主题,给学生展现三月大自然的春景以及三月桃花的生长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观赏春天的美景,从而丰富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用什么方式展现了美丽的春天?哪些重点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说作者对春天具有这样的感情?重点词句表现了哪些内容?”然后教师要让学生加强思考交流。思考交流是体现思维高度的过程,也是体现情感温度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以及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把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并且要基于问题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进行深入地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通过文章的教学除了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同学们还能从哪些角度对文章进行思考?

教师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而被质疑的小组要根据文章和自己的思考进行论证,这一过程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并且教师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文章内容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如有些学生通过文章美丽的春天联想到环境污染,于是对环境保护问题展开思考;有些学生通过文章对春天的描写对写作手法展开了思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将教学升华到学生个人的情感价值观。通过问题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三)进行意义探究整合解决学生真正问题

在教学课堂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表层的学习,教师要进行意义探究整合,解决学生真正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想要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整合,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涵、教学情感价值方面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

如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思念感情。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内涵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方式展开学习,并把语言训练和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文章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亲人产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探究后,要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如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展开深入学习,难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等,教师要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

根据教师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较弱,总是利用固有思维对文章进行思考且思想较为局限。比如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只能从“我”和祖父的关系进行思考,却不能通过文章引申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展开浅层学习,只能对文章的语句进行思考,却不能从整体上对文章内涵进行把握。在对文章和学生进行分析后,教师要采用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做到知识迁移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句子,通过中心句子对思维脉络进行梳理,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像流水般涌动,利用中心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主题并向外拓展。在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先点明主题和文章内容,文章主要对祖父的花园进行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文章是否有点明主题的中心语句?如果有,请勾画出来。然后学生要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在阅读后学生发现文章都在讲祖父的园子,但没有总结性的语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暗示:“文章的标题是什么?”经过教师的暗示,学生从祖父的园子入手对“我”和祖父的互动进行细致地分析。以祖父园子当中的动植物为中心,以“我”和祖父的交流为辅助,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体归纳,然后教师让学生再基于初步知识结构以思想感情为主旨,抛开文章中对动植物的描写,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剖析,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还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以思想感情为主旨进行了细节剖析后,学生感受到了“我”和祖父之间情感的流露,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我”对祖父的思念。通过本课的学习也引起了学生对自己亲人的思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亲人的思念展开200字的写作,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展开知识迁移,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到灵活运用知识的全过程。

(四)设计特色作业巩固学习

作业是巩固知识学习,让学生展开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可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后可以通过特色作业实现深度学习。

在完成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教师可以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仅要涵盖课文内容,还要涵盖学生本人的知识体验和学习感悟。如学生在学习后以本课的标题为核心,在梳理文章脉络时学生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在体会思想感情时学生对文章内涵有哪些深入的了解?以此为范例构建系统的思维导图,从而让学生对本次学习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教师要基于课程设计特色作业。

如在学习了《竹节人》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实践作业。文章当中对竹节人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自己制作一个竹节人。在制作后学生要将自己制作竹节人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做完竹节人之后自己的体悟写出来,然后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通过这一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作业和教学知识进行了联系。在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并念出自己写的小短文。然后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对作业展开评价,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做作业的过程完善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时,要把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行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体现知识性,又要体现语文课堂的互动性,还要体现思维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

猜你喜欢

深度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放屁文章
深度观察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