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服装复原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2-12-16高璐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试衣服饰文化复原

高璐

(西安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48)

引言

服装是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反映,复原服装不仅再现了历史服装的原本面貌,而且基于图像、文献记载、文物等资料,还原当时的审美偏好、礼仪制度和社会风尚等,揭开遥远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服饰文化、形制、结构、工艺、面料、纹样等方面对传统服装复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目前常见的服装复原为研究对象,讨论其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复原提供借鉴。

1 服饰文化复原

复原根据标本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实物为标本的复原,二是以图像为标本的复原。复原的内容可以是质地、结构、纹样、色彩和造型等等[1]。服饰文化是当时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在服饰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综合反映。从服饰文化角度开展的复原主要以文献和图像资料为依据,以服装的结构、款式、纹样、工艺、面料、色彩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研、类比分析、归纳统计、图文互证,还原出服装产生、演变、消失的原因,以小见大,挖掘服装背景时期的礼仪、阶级、风尚、习俗、思想、审美等人文风貌,从服装的角度不断完善和丰富史料研究,补充该时期的历史人文系谱图。

夏添以先秦及汉代出土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简牍、造像、织物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图片、实物,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多重证据法,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梳理了荆楚服饰的造型、染织纹饰、制作工艺、结构特征、礼仪制度、造物思想的特征,发掘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文化价值[2]。张晓妍通过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法,对中古时期丝绸之路女性妆饰文化的变迁问题进行探讨,讨论了唐代后期首饰文化的演变规律,以及其背后的民族融合和宗教、政治等因素,揭示了丝绸之路带来的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呈现出的特定民族、特定审美、特定的艺术形象[3]。米春玉通过整理和归纳敦煌石窟中初唐时期菩萨服饰。从面料、色彩、造型、穿着方式和头冠样式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得出菩萨服饰从西域到中原风格的演化过程。梳理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脉络,不仅包括西方佛教造像发展过程、汉地佛教造像发展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研究了佛国服饰与世俗服饰的相互影响[4]。

可以看出,从服装服饰文化角度展开的复原研究对重新领略服装所处时代深厚的人文风情、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出超越服装本身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实物和图像所谓支持,从服饰文化角度展开的复原一般直观性差。而且由于文献资料记载有限,复原时有时需要参考其他史料进行一定推论,所以复原的准确性也存在不足。

2 图像复原

图像复原的对象涵盖服饰类图像、文物、文献记载,其复原途径是对文字、图像(实物)所描述或呈现的外观形象进行视觉模拟。再现服装的造型、色彩、纹样等特点,这种复原方式对服装的尺寸、比例等精确度要求不高,通常为笔者自行绘制的复原对象款式图。在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不全,现有实物图片破损、失色,实物残缺等的情况下,通过图文互证,同时期史料对比推论等方法进行图像复原,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到服装的原貌。

图像复原虽然没有将服饰的实物制作出来,但是已经在二维平面上将服装的廓形、颜色、纹样、面料、搭配、造型等进行了再现,在文献记载不全,现有面料、纹样、制作工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较大限度地进行视觉上的形象还原。但是服装的尺寸大多情况下只是符合大致的比例,存在一定的误差。

3 实物复原

实物复原属于技术层面的复原,在服饰文化和图像复原的基础上,通过实物调研、工艺调研、尺寸调研等,实现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实物的复原。尽可能的贴近服饰的本貌,从立体形态探究服饰的结构特征。复原的每一步都是和历史对话的过程,从调研面料、色彩、纹样、尺寸、结构、工艺的过程中,领略服装的艺术精髓和美学特征,通过服装的变化建立起现代社会和“历史”的桥梁,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探索与思考。复原的实物可以应用在博物馆展览、影视化服装道具、传统服饰设计等,如近年来的汉服热,也是在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上,重现汉服等传统服饰的精美技法和工艺。

服装实物复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即使在结构图有详细记载的情况下,面料布幅、裁剪方式、缝纫手法、工具、染色方式、人体体型等也具有一定差异性,需要在充分研读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精确度。由于历史久远,多数复原对象缺少图像或者实物资料,有时需要结合现有文献,参考同时期的服饰进行一定的推论。比如邱义慧搜集整理了民国不同时期时装女性月份牌广告画的图像资料,探究当时上海女性服装的演变特点,并通过走访调研、参观实物、类比推论,从结构造型、面料、纹样和制作工艺几个方面进行了实物复原,在复原的过程中从结构造型、制作工艺等几个典型方面,对领部、衣身、袖笼、开衩、门襟、裙摆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最终复制出绘画大师杭穉英的经典画作《春夏秋冬》中的一款经典旗袍[9]。程朋朋等通过测量江南大学传习馆内的40 件左右近代民间长袍的尺寸,走访咨询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人,类比相似服装的现有研究成果,对近代长袍进行了实物复原[10]。王朝晖等以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斯潘塞女装为研究对象,结合图片、相关文献、实物等历史资料,以博物馆藏品的图片为主要依据,统计归纳了斯潘塞的形制和结构特点,参考同时期相似服装的结构图,结合现有藏品的图像资料实现了实物复原[11]。可以看出对实物复原探索是对传统服装工艺文化的传承和保存。

4 数字化虚拟复原

在进行服装实物复原时,存在制作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的问题。古代传统服饰往往工艺复杂,纹样、色彩繁复,服饰上的刺绣、编织、织染等精美装饰对制作人员的工艺要求较高。而虚拟试衣由于可以快速实现参数化人体建模,实现复原对象的尺寸推算[12]、样板绘制[13]、衣片结构调整、虚拟缝制[14,15]、面料纹样[16]、仿真、舒适性预测等功能,逐渐被运用在传统服装复原上,复原效果在数字化博物馆、交互设计等领域备受青睐。比如我国传统服饰往往为十字平面结构,在博物馆展示时通常为二维平面展示,但是借助虚拟试衣技术,可以实现服饰文物的三维展示,更加直观的体现服饰特征,且易于保存、复制。例如刘凯旋等从文化、历史、美学的角度对《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服饰进行了款式、结构、尺寸等2D 复原,并通过虚拟试衣技术对复原的款式进行了3D 建模,实现了服装数字化复原[17]。张辉等利用三维数字化软件完成了复原对象的衣片绘制、裁剪、纹样复原,然后利用CLO 3D 软件进行虚拟试衣,经效果模糊综合评价,复原效果较好。CLO 3D 软件不仅能实现虚拟试衣的功能,而且可以对缝合后的服饰进行舒适度评价,通过测量穿着在人体上的压力状态和接触点的分布调整服装的结构尺寸。经过虚拟试衣和舒适性评价后再去制作服饰实物,可以减少返工的次数,避免浪费,缩短复原周期。

5 纹样色彩复原

在服装结构、形制之外,服饰的纹样也是复原研究极为重要的元素,且各时期纹样的装饰位置、纹样风格、装饰题材、织染技法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色彩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是服饰复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关于纹样和色彩的复原,除了文字描述记载,壁画、实物、画卷等也是重要的调研途径,其中文物等由于时代久远,当时染色固色技术有限,纹样等存在褪色、磨损等现象,因此复原存在一定难度,往往需要参考同时期多种文献,进行图文互证、类比推论。

钱小萍等结合诗句和文字记载,通过推断当时社会的纺织科技水平和织锦的结构、材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当时的制作技法,并且经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及改进,最终成功复制了失传多余的晋代“璇玑图”,并且结合现代人的喜好,研发了不同技法、不同结构和不同风格的作品[18]。孙培彦等通过对二百多幅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所绘之染织纹样具有装饰部位多样,题材丰富,相似性高的特点[19]。张辉等利用Coreldraw、Photoshop 等现代设计软件进行服饰纹样的提取、设计、绘制,并将制作好的纹样效果导入在虚拟试衣软件中,直观的展示出复原后的纹样效果,数字化的复原方式便于对复制的效果进行更改。赵志军等通过对《天工开物》《多能鄙事》《本草纲目》等历史著作中记载的染色技法、染材、染液、色名、色彩等进行梳理,进行了相关色彩的复原试验,建立起中国传统服饰染色技艺之褐色系及黄色系的复原工艺参数,且复原结果具有良好的色牢度[20-21]。

6 结语

以服装复原为研究对象,从服饰文化复原、图像复原、实物复原、数字化虚拟复原、纹样色彩复原五个角度,讨论了常见的服装复原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论述,为今后选择复原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在服装工艺、色彩、面料等方面的复原进展讨论不足,今后将继续补充对服装复原方法的探究。

猜你喜欢

试衣服饰文化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基于大数据虚拟试衣系统的研究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零下20℃
想活多久
自动试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