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2022-12-16吴仪彭小伟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蜡染湘西苗族

吴仪,彭小伟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湘西苗族蜡染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和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1]。湘西苗族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展现了少数民族日常的生活习俗、地区文化差异的魅力、审美观念的丰富内涵等。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以来,湘西苗族蜡染逐渐失去人们的关注度,其生产规模大幅度递减,核心技艺面临流失。直到现在传统手工艺复兴潮流的来袭,湘西苗族蜡染技艺开始得到保护和支持。

1 湘西苗族蜡染传统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

1.1 制作工艺

湘西苗族蜡染制作工艺步骤大致分为六大步骤,分别是工具准备、融蜡、绘制、染色、脱蜡、洗涤[2]。

首先是准备好绘制蜡染纹样的工具材料。工具材料主要有布料、防染材料、染料和绘蜡工具。蜡染所使用的布料多为棉、麻等天然纤维材料。准备好布料好,要将布提前浸泡在草木灰滤水中,脱去布中的浆料和杂质,以防止后续染织过程中出现脱色或不上色的问题。使用的防染材料——“蜡”,为当地的蜂蜡,在染织前将蜡液绘制在布料上,被蜡覆盖住的布料就不会被染料染色,从而达到局部防染的效果。选用的染料主要为纯天然植物——板蓝,板蓝所染织出来的颜色为蓝靛色,其染料接触空气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最终蜡染颜色的深浅程度。蜡染工具由各种形状的蜡刀为主,配合上苗族人民不同的使用手法可绘制出不同的线条图案。

准备好工具后便开始第二步,将蜂蜡加热溶解于瓷碗中。一般情况下,等蜂蜡完全溶于瓷碗中,知道有青烟冒出即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蜡液在布料上绘制的柔韧性,会持续加热蜡液,加热温度持续在蜡液完全溶解状态即可。

第三步,苗族人民运用蜡刀在布上开始构图定位并绘制出各种图案。画蜡时对于绘制的速度非常讲究,过快则蜡容易在土布表面渗透,在软色时易脱落。过慢则导致蜡液过早凝聚成块,最终难以呈现出精致的图案。或者也可以运用扎染的技艺来进行造型。

第四步,染色。等蜡液在布表面凝固以后,将其放置于蓝靛染料的染缸中,经过多次浸染后,确认布已染好后,便可将布捞出晾晒进行氧化固色,等待布氧化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第五步,脱蜡。等待布呈现出蓝靛色后,确认布已固色后,将其放入盛有清水的锅中煮制,用木棍不断翻搅,等待蜡完全脱落。最后,将布捞出进行洗涤工序。将布清洗干净,晾干即可。

1.2 艺术特征

1.2.1 图案特征

湘西苗族蜡染构图注重饱满,图案之间的看似随意,其实都有精心设计、巧妙搭配,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湘西苗族蜡染的图案主要有三大类即动物纹、花草植物纹和几何纹[3]。湘西苗族蜡染纹饰中动物纹很少独立出现,大多以组合的形式呈现。最常见的动物纹有鸟纹、龙纹、蝴蝶纹、鱼纹等。比如鸟纹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植物纹多以自然界中的花草植物,比如雏菊、桃花、梨花等,这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淳朴的文化意识。几何纹主要由具体物体抽象而来。比如漩涡纹,部分学者认为是对自然水纹的模仿,不同的图案都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和民族艺术底蕴。

1.2.2 造型手法

湘西苗族蜡染在造型上大胆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塑造画面。每幅作品粗细线条变化丰富,点线面安排合理,作品层次丰富。当地苗族人民基于独特的地域文化,以简单概括的点线面塑造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

2 湘西苗族蜡染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2.1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作为独一无二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2004 年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创造了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入选的先例。同时,具有创新意义的湖南省首届“民族民间博览会”落户湘西,依托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发布的《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事件,给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充足的条件,大大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力度和进度。伴随着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伟大指示提出,湘西再次成为全国的焦点,当地政府围绕精准扶贫,开拓创新,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乡村为核心开展旅游开发,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等,加强体验感与观光旅游相结合[4]。近年来,结合蜡染、苗银、竹编等民族特色产品逐渐形成产业化,其中蜡染技术更是成功发起实地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亲临加工作坊动手操作,于2016 年正式开园的“凤凰之窗”文化旅游产业园,更是标志政府对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的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

2.2 先进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湘西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年来,AR、VR 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持。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湘西苗族蜡染上,不仅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近距离互动观察苗族蜡染,以弥补平时人眼无法观察细节纹理的缺憾,而且凭借自身高清、高效的传播优势、极高的还原度优势,为湘西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3 进行数字化保护的迫切性

对于湘西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保护的迫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湘西苗族蜡染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可持续的保护,蜡染作为具有民族文化和工艺的一种载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解读,尚未能与市场进行有效的结合,致使其生存空间依然有限,发展模式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其次是近些年来,推行了诸多发展湘西苗族蜡染的措施,但生产的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品质量尚未得到规范、有效的制约和保证。消费者一是缺乏蜡染产品优劣的专业鉴别能力,二是对价格较为敏感,出现了劣质蜡染畅销,优质蜡染品却较好不叫卖的现象。然后是对湘西苗族蜡染的研究力度欠缺,研究人员较少,缺乏学术、业界的宣传与引导。最后是蜡染技术接班人面临着迅速减少的现状,出现了技术濒临失传的危机,当地年轻人有更好的择业机会与创业选择,投身与蜡染技术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前景窄的选择,且伴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去,苗族服饰更多作为艺术品出现,日常穿着的需求急剧下降,综合导致蜡染技术的市场日渐衰微。因此,为了应对以上的各种问题,推进湘西苗族蜡染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3 湘西苗族蜡染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措施

3.1 文化与数字化资源整合

湘西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蜡染制品多以靛蓝单色染,绘制花纹细致均匀,画面构图全幅布置均匀,综合考虑湘西苗族蜡染的艺术特点后,蜡染的数字化资源整合保护工作主要通过对湘西苗族蜡染手工艺品工艺流程的保护和记录上,运用了数字视频拍摄的方式对蜡染系列进行开展,对蜡染的材料、制作手法、图案纹样进行有规律的整理和储存,全面开展湘西苗族蜡染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3.2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当前,在全国各地及各大院校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湘西地方高校纷纷开设蜡染技术与创新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自身的设计与当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让新一代年轻人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新知识、新手段、新视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使得蜡染技术既能得到保护与传承,又能成为再创作的原材料和源泉,促进当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湘西苗族蜡染与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让更多人看到湘西苗族蜡染并了解湘西苗族蜡染。总之,在于高校的合作中,应力求资源整合与利用,实现合作价值的最大化,有效推动了高校文化发展,共同弘扬传统文化。

3.3 增强现实技术再设计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利用立体显示技术形成虚拟现实博物馆。但如何让湘西苗族蜡染文化不仅是存活于博物馆中,还要人们可以身临其境近距离互动观察苗族蜡染。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将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对湘西苗族蜡染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蜡染具有丰富的民族符号、民族审美含义,其制造工艺也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因此采用数字技术对蜡染的图案纹样及工艺进行记录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前景。通过AR 技术,将蜡染数字化部分与现实文化产品、工艺品想融合,可有效满足对蜡染深入了解的需求,AR 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展现。

3.3.1 拍摄准备

在拍摄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前期的剧本文案策划,然后是实地考察调研拍摄的可行性。因为要对湘西苗族蜡染制作工艺进行全纪录,所以要提前在湘西走访踩点,了解当地特色。

在人物采访中,我们跟拍苗族蜡染制作人的生活日常,深入了解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捕捉他们生活里的细节之处,与苗族蜡染微妙的密切联系,在正式拍摄前不仅要把采访问题提前发送给被采访者,以便他们好组织语言,同时在采访时能更好的引导,而且还需要和他们反复确定拍摄时间。

3.3.2 脚本设计

蜡染制作前笔者亲身参与到了蜡染工艺流程的制作,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准确的体验,总结并得出了蜡染工艺的流程来进行脚本的设计,通过脚本的编写可以在创作前理清作品思路,头脑中形成整部影片的画面。在拍摄前可与演员摄影者进行对接沟通,不适合影片部分方便随时更改。文字脚本的选择更方便快捷的反映笔者整体的创作思路,有利于拍摄现场的沟通调度。整个影片注重对蜡染工艺文化内涵的提炼,主要以蜡染工艺流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主要叙事结构主要由人物自身产生的表现,人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中产生。

3.3.3 后期剪辑与合成

拍摄完毕后首先需要对素材进行分析与选取,对该影片进行了两次剪辑,第一次进行粗剪,对大量无意义、重复的段落、较差的或者人物表情动作不好的镜头进行删剪。按照蜡染工艺流程顺序,将素材按顺序排列,剪辑出需要的段落。接下来根据脚本对整部影片进行素材整理,例如在蜡染工艺流程的制作环节需要对某些画面进行文字注解,已挑选好的素材影片的配乐主要选取了苗族歌曲。第二次进入精剪阶段,也就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反复对镜头进行组接和无数次的推翻以寻求最具有连贯性的画面。还要对影片进行一个统一色调的处理,表现一种古朴与典雅。

3.3.4 关键技术

AR 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是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信息,这种虚拟信息可以是图片、影像,其最终目的是在感官上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融合到一起。本文将AR 增强现实技术与民族手工艺品相结合,以传统手工艺品为例,从工艺品的空间构造、图案纹理、制作过程进行多方位的调研,掌握并学习湘西苗族蜡染的制作后进行AR 开发。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包含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图片影像采集、三维数字手工艺品还原、AR三维动画制作三个主要过程。在图片影像采集过程阶段关键技术为对设备的操作掌控与拍摄时对手工艺制作环节过程的把控。当所有的视频影像图片采集完毕后,进入到三维数字手工艺品还原阶段。

在三维AR 数字动画制作阶段在C4D 中遇到的最关键技术为运动记录命令,该命令为记录位移动画的关键工具,有了它才得以实现将位移动画记录为关键帧动画,才得以实现导入虚拟现实开发软件中进行正常开发运用,所以C4D 中的运动记录命令为制作三维AR 数字动画的关键技术。在虚拟现实开发软件中,笔者运用到的是2D 图片扫描识别形式,这其中不得不说到的就是识别图片的选取。选取识别图时要注意图片最好包含丰富的细节、较高的对比度以及无重复的图像,带有轮廓分明、有棱有角的图案的图片评级就会越高,其追踪效果、识别效果也就越好。

4 结语

以增强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的环境下,湘西苗族蜡染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人重视。本文湘西苗族蜡染为研究对象,以三维数字动画、实拍视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数字化保护、数字动画以及AR 增强现实相知识理论,阐述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在苗族蜡染数字化保护中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基于AR 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非遗手工类的传播与保护,数字化的保护方式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式。

猜你喜欢

蜡染湘西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蜡染及扎染图案的风格与印染技法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马丽蜡染作品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