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是不熄的火焰
——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陈若星

2022-12-14崔彦

金秋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家风文化

※文/崔彦

在我的记忆里,陈若星总是优雅地微笑着,无论何时何地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十多年前的一次釆风活动里,我看到名单上有她,于是询问组委负责人,谁是陈若星?负责人回答,你看旅行团里谁最美,谁就是——此时正是汉中的深秋,枯黄的落叶铺遍了山林,但红叶耀眼着,河水奔流着,不乏生机。在一处不高的山崖上,陈若星手拿相机,正在寻找最佳位置准备拍照。紫罗兰色呢子大衣,显得她满月般的脸庞更加白皙,犹如青山绿水中一株素净而冷艳的兰花,正在默默绽放,吐露芬芳。是她,一定是她!我毫不犹豫地呼喊陈老师,她冲我莞尔一笑。小崔,我常在《西安晚报》和《西安日报》上读到你的文章,与众不同,诗意的境界。陈若星总是这样默默关注,默默鼓励青年作家。很多和我一样没见过她的作家聚拢在她身边,她都一见如故,并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每一个作家的艺术特色和努力的方向。

甘为人梯,扶持新人

2 0 1 4年,我的长篇小说《暴雨》出版后,我特意送给陈若星审阅。她读完后,给予我深情的鼓励!她说,近年来,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原生态”纪实性题材的书籍要比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更受人们追捧,读者关注程度也更高些。随后,她不惜版面在《文化艺术报》上一次又一次整版宣传和推介评论家写给我的评论。同时,她还特别叮嘱《文化艺术报》的编辑尽可能多发表我的诗歌作品。《文化艺术报》上有了我的诗歌专栏,并连载了一年多时间。

如今陈若星老师从《文化艺术报》总编岗位上退休了,我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写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但陈若星老师的热语还在耳畔:“小崔,写作譬如打仗,要常常打胜仗,人们才能记住你。”

无私忘我,胸怀家国

作为一名记者,作为《文化艺术报》的总编,陈若星屡获殊荣。她曾获得“陕西省优秀新闻奖”60余次;先后11次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等部门的表彰;荣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和奖励。

有人说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这副对联既是对陈若星一生的总结,其实也是她的座右铭。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作为媒体人的陈若星,义无反顾地奔赴震区。她临危不惧,四处奔走,灾民家中、帐篷学校和帐篷医院里都留下她的足迹,洒下她的泪水,一张张感人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因此见诸报端。而当笔者问起这件事的时候,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几句话带过:“我曾三赴灾区,采写了数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而事实上,在短短22天里,她通宵达旦,奋笔疾书,饱蘸深情地采写出累计50万字的报告文学和通讯作品。其中,《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震区纪事》《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等作品感人肺腑,备受好评。陈若星因此荣获当年“陕西新闻特等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 0 2 0年,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2020年的春天,古都西安按下“暂停键”。古城人民宅在家里,为疫情所揪心煎熬。而陈若星却在莲湖区北关街道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这一事迹被《人民日报》所报道。与此同时,她还创作了抗疫小说三部曲,鼓舞大家的抗疫斗志。

她不惜笔墨,为真善美的情义,为普通而平凡的“抗疫英雄”作歌。她写下了疫情三部曲《窗外》《城墙下的夜与昼》《提灯者》三篇小说;2021年,又写了《我的兄弟姐妹》《追光之履》《在那些落雪的凌晨时分》。笔者了解到,疫情中的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社区党支部书记、网格员等一线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快递小哥、公交车司机、保洁员等非常时期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都是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品问世后,被认为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全方位的西安人民全民战疫图”。

作为一个女儿,她孝侍双亲,成为楷模

二十多年来,陈若星先后经历了父亲瘫痪、母亲患老年痴呆、自己被确诊为乳腺癌的痛苦,但她始终微笑着面对困难,用羸弱的身躯支撑起三口之家,还用“拼命三郎”的精神使《文化艺术报》摆脱困境。因此,2014年,她在第五届《时代人物》年会上,同著名媒体人杨澜、著名影视演员许晴等,一同被评选为“东方淑女”。

这次大会后,陈若星孝侍双亲十几年如一日的典型事迹不胫而走,被多家媒体报道,感动了三秦大地,感动了全国人民!2015年10月13日重阳节这天,陈若星老师又一次站上了领奖台——她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被授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情系公益,关心下一代

2021年“三八节”前夕,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场座谈会上,全国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黄晓薇,热情地邀请陈若星加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代表大会上,陈若星当选为常务理事。这一切,缘于陈若星多年来对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018年,她完成并出版了32万字的散文故事集《好家风》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籍。在华中科技大学“弘德讲坛”上,听过讲座的研究生们这样说道:“您的优良品质吸引了很多的同学,使他们在感动之余,暗暗下决心修炼自己的品格。”

在陈若星作为点评者而多年参与的陕西电视台“大秦腔”栏目中,尤其是“戏里戏外话家风”专栏,她结合秦腔剧目,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与听众们分享起源于古代文学典籍《诗经》中的家风家训;司马光的“诚实”家风;颜真卿的“劝学”家风……更有共和国国家荣誉获得者和“两弹一星”英雄群体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

陈若星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有做不完的好事,写不完的佳作。当我问她最近忙些什么,一切可安好时,她告诉我,比在报社还忙!在退休的几年里,她一直致力于党史的研究工作,写作并发表小说、散文《八千里路云和月》《山水谣》《巴塞罗那雏菊》《高高的天华山》《消失在风雪山麓的红色军团》《从这里,他走向红区》《从这里,他走向抗美援朝战场》等作品。此外,她还深入学校、社区,讲座党史故事和家风故事200多场。2020年12月,她被陕西省关工委、陕西省委文明办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此外,陈若星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多年前她就成立了“陈若星工作室”,下辖“满天星”志愿服务队和“满天星”志愿服务工作站。她率领这两个组织,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把爱心和温暖送到贫困山区,送给孤寡老人,送给留守儿童。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已经向基层捐献价值几十万元的图书及各类生活物品。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陈若星还要在老年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对我说:“今后我要用我永远不会疲倦的笔,去书写我们陕西的文化故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以及世界的文化故事,不遗余力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周围的人,做更多更好的事情,让大家感受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猜你喜欢

家风文化
文化与人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