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陪诊”职业走红,老人是否需要“陪诊人”?

2022-12-14

金秋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王大爷挂号子女

26岁的女孩小宇已经当医院陪诊2年了,2年里,她陪诊了快200人,一天最多跑四五家医院。

她说,陪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外地来的对医院不熟悉的患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客户挂号取号,陪同看病做检查、取检查结果和药品,费用是半天200元,全天300元。她觉得自己的工作会帮助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很有意义。

数字经济时代,很多医院都已经逐步关闭人工挂号窗口,基本上都是网上预约挂号,但是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只能四处问询如何操作,奈何好不容易问到如何操作后,早已挂不上号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地养老、独居生活等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陪诊服务未来可以发挥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最近,像小宇这样的职业“医院陪诊人”开始走红,他们熟练掌握节约时间的窍门——哪个项目的排队人数最少,医生开出的众多检查单如何统筹规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大大提高就诊效率,解决了老年患者“就医难”的痛点。

你怎样看待“医院陪诊”这个新兴走红职业,如果去医院就医你会选择“医院陪诊人”吗?请看本期来自读者观点。

正方

职业陪诊师王中原:“我今天陪诊的是73岁的王大爷,这之前,我已经陪王大爷打过4次针。走进王大爷住的老旧小区,走上单元楼敲门,静候王大爷收拾妥当,我搀扶着王大爷下楼。王大爷是天津这个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城市里典型的独居老人,唯一的儿子留学回国后留在南京。虽然提起儿子语气里都是骄傲,‘我这孩子在学习上没让我操过一点心,是真的懂事儿’,但自己的生活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空荡。我有时想想,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自己一个人不容易,谁家都有老人,和他聊聊天,扶着他走一走,他心里也高兴,子女也放心。其实这个行业这些年一直都有,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被广泛接受?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工作需要同理心,需要付出感情。陪诊不仅仅是排队挂号、帮忙拿药、陪着看病这么简单,陪诊提供的是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接触的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如果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去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带着感情去工作,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才能让顾客满意。”

郝冬梅: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地养老、独居生活等现象越来越普遍,陪诊服务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可以说,“老人陪诊”职业是应时而生的。“老人陪诊”的新职业符合新时代的新需求。对于老人而言,能够“花钱买到便捷的服务”,虽然花费了开支,可是也换取了服务,减少了自己的麻烦,还能节省因为不熟悉就诊业务浪费的时间。对于从事“老人陪诊”的人来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了成果,而且收入不菲,理应鼓励更多人适应新时代,从事新职业。对于社会而言,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其实就拓展了就业的渠道,纾解了传统职业就业的压力,尤其是在疫情之下经济放缓的当下,需要更多新职业为促进就业“拓展疆域”。而从事“老人陪诊”职业的多是中青年,这些人对于医院的智能系统熟练掌握,轻车熟路,由他们带着老人去看病,不仅可以让老人看病更加便捷,而且还能节约医院的人力物力,岂不是两全其美。

海蓝蓝:有需求就有市场。“医院陪诊”职业走红,其实面对的是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日常就医诉求常态化的现实需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智能化的医疗就诊操作程序成了一些老人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很多医院预约挂号、取号缴费、查看报告都需要智能手机,这对很多对数字智能并不熟悉的老人来说,无疑存在很多困难。加之子女忙于工作无暇分身,就需要一些熟悉医院、了解就医流程的“医院陪诊人”适时引导,从而缩短就医时间,提高就诊效率,帮助患者解决“就医难”。这样的一种新兴职业,迎合了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就医愿望,也是充分调配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有益探索。

贺建恒:医院陪诊,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及时有效地帮助患者挂号、找医生、缴费、取药、住院,使患者及家属少走许多弯路,节约了就诊时间,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劳累,同时也给陪诊者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两全其美。

如今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老人看病住院,子女只能抽空看望一下,甚至陪护几天,但请长假陪护,的确有困难,老人也于心不忍。但老人有病总是要治的,如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认真负责细心的人陪诊陪护,既保证了老人病情得到及时医治,又解除了儿女的后顾之忧,何乐而不为。我认为,只要保证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享晚年,就是孝道!目前我们县医院已出现陪诊陪护,每天一百多元,服务周到,耐心细心,老人及家属均表示满意。医院陪诊陪护,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美德,同时解决了社会问题。

反方

郭元鹏:如今为老人服务的产业不断壮大,为老人服务的行业也不断更新。不过,我们看待“医院陪诊”还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独居老人看病难是一个事实,而老人真正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名“老人陪诊师”。笔者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邻居张大妈是一名退休职工,老伴去世多年,子女虽然在一个城市里居住,已经做不到“常回家看看”。有一次老人生病了,给子女打电话想让他们陪着去医院检查,结果孩子们都没有时间。不过孩子倒是十分孝顺,给妈妈请了一名“老人陪诊师”。为了让“老人陪诊师”照顾到位,除了200元一天的陪诊费,还专门给加了100元小费。我的这位邻居张大妈并没有因为子女支付了“陪诊费”而感激子女。张大妈对我说:见见孩子咋这么难?想当初,孩子生病了,可都是我背着、托着去医院的。我不在乎山珍海味,只是觉得在“自己最需要子女的时候”,他们能陪在我的身边。原本以为借助生病的机会能够和子女热乎热乎,没想到还是这个结果。对于老人而言,再好的“老人陪诊师”也不能弥补子女的缺席,他们更在意的是“天伦之乐”,“亲情无边”。

张涛:在“陪诊”走红的背后,还有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值得注意。首先,陪诊人员在陪同做检查、拿化验单的过程中,难免接触到患者的个人隐私,容易造成隐私泄露。其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以陪诊为幌子,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进而对其子女实施精准诈骗。再次,半天200元,全天300元,这样不菲的收费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笔额外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贵。此外,目前“陪诊师”没有进入职业目录,尚无行业制度规范、准入标准,在陪诊时如果发生意外,老人很难进行维权。

罗建平:事实上,“陪诊”兴起,恰恰折射出医院人文服务的不足。眼下很多医院预约挂号、取号缴费、查看报告都需要智能手机,这对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连健康码都不知道怎么出示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对此,医院应该认真反思,在推行数字化服务的同时保留人工导医服务,帮助患者科学设计就诊流程,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绿色服务。由医院提供“陪诊”服务,显然比社会人员更专业,更可靠,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猜你喜欢

王大爷挂号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移动『黄牛』
China-U.S.Relations:an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ng New-typ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移动“黄牛”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
王大爷趣事 ③
王大爷趣事
那人那鸟